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藏铁路通车专题 > 正文

陈鹏:建设者在山上常年穿厚厚的羽绒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13:22 新浪嘉宾访谈
陈鹏:建设者在山上常年穿厚厚的羽绒服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18局集团工程部副部长、18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陈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陈鹏:建设者在山上常年穿厚厚的羽绒服

  主持人马骧:我们听了任队长说了风火山隧道的建设情况,听一听陈鹏说一说你所在地段的特点是什么。

  陈鹏:没有隧道。以路基和桥为主。

  主持人马骧:那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陈鹏:总的来讲随着海拔的增高,气候环境也是全线最残酷的地段。先说含氧量,能达到内地的40%几,有一个数据讲,海拔4500的时候,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当于内地的47%左右。我们两个标段海拔是4685米到5072米,目前现在世界铁路的最高点,空气很稀薄,达到内地的40%多一点。

  任总介绍的时候也提到了一些,温度低,它一年只有一个寒季一个暖季,即便在暖季也是正中午的几个小时有正温,几度、十来度,到了晚上也还是负温。极低的最不力的副温能够达到零下40几度,在暖季也能达到零下十度。在5月份、10月份,在暖初或者是暖末的时候,温度能达到零下20几度,这是一个温度低。

  刚才问我们穿什么衣服,我们在山上常年穿厚厚的羽绒服。另外,任总是打隧道,我们是在露天作业,我们是修桥和路基。高原的气候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叫“一日四季”,我们刚才看可能还是晴空万里,湛蓝湛蓝的天没有云。可能一阵狂风过来就有鹅毛大雪、冰雹。原来说六月飞雪在内地是天方夜谭,但是我们那个地方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像我们那时候整天穿着一个厚厚的羽绒服,我个人感觉可能保暖是一个作用,另外下冰雹的时候,把厚厚的羽绒服穿上,戴上帽子,免得被砸得焦头烂额的情况,我们一直穿着羽绒服,戴着羽绒服的帽子。

  网友:这样的地方真是想去一趟体验一下,多有意见。

  主持人马骧:我觉得去那儿呆一个礼拜有意思,新鲜;十天过后该开始郁闷了;一个月以后就该哭爹喊娘了。

  陈鹏:虽然高原的环境对长期施工的铁路建设者来讲可能是比较残酷的,但是对于内地人,如果想去旅游的话,那环境确实很吸引人的。远处是雪山,天空也没有受过任何污染的那种蓝,下面是湖泊,牛羊成群,如果运气好藏羚羊、藏野驴大家随时都能看到。

  主持人马骧:你说的这个情景是我经常回忆起来的,而且很想再去的给我留下的印象青藏线。我估计你刚上去的时候也是被这种美景所震撼。

  陈鹏:可是我刚上去的时候,刚开始那一段时间还没有这个感受,刚开始大家还是心理负担挺重的。因为刚上去的时候,要给大家做一些高原生理卫生方面的讲解,告诉大家走路不要快,刚开始上去的时候,我们都每人穿一身厚厚的皮大衣,戴厚厚的皮帽子,走路也不敢快,因为那时告诉我们走路快了可能猝死,走路慢慢的。但是等时间长了以后,我们感觉任总说的心理因素很重要,消除了恐惧以后,经过十天、半个月的习服、适应就慢慢好一些。

  主持人马骧:有一句谚语,“上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拉”。遇到过死神吗?或者见到过他的身影吗?

  陈鹏:我本人好像没有见过死神的身影。但是在最困难的地段施工,总共高峰期有7800人,还是出现过一些高原病的病号,也有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的,只不过那时在正式开工之前把医疗体系建得比较健全,没有出现亡的事故,但是高原病还是有不少发病的病例。

  主持人马骧:在唐古拉山上最困难的又是什么?

  陈鹏:在山上施工,首先一个是在青藏线都存在的情况,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怎么适应的问题。

  主持人马骧:有一种传闻,或者大家一种猜测,也是网友的猜测,上去建设的建设者们大部分都是从西北高原挑选去的,他们的身体最强。

  陈鹏:不完全是这样,西藏和青海的劳务工我们用了一部分,但是还有内地的,像四川、河南的用了一部分。

  主持人马骧:我听说您生过病,被送下来过?

  陈鹏:就是2005年下来的。

  主持人马骧:怎么样情况?

  陈鹏:当时在“五一”期间得过一次感冒,感冒了以后由于在山上,那时也正好是铺轨比较紧张的时候,在山上呆了一个礼拜,也做了一些治疗,输液什么的,效果也还不行。后来回到格尔木治疗了有半个月,感冒是基本算好了,但是回到山上以后就感觉人的体质下降很多。因为做总工,每个工地的工点都要看一看,但是通过那次感冒体质下降以后,感觉到了工地以后,明明看到走在路基下想爬上去看看,但是感觉力不从心,想上去但是还是很困难。

  主持人马骧:我们前两天请中铁建的副董事长丁原臣谈到过,因为他70年代上去参加过建设,在经历中,他和他战友身上发生的情况是体现出来在那一段工作时间里,实事求是地说是透支生命。你可能在上面有一段时间付出了劳动,你也相对适应了,但是可能工程完工之后,可能对后来自己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你们也都明白这个情况。

  陈鹏:对,也是好多参建人员担心的问题。

  任少强:身体指标我们下来测了以后还是有变化。

  陈鹏:回不去。像红细胞聚集现象,这种现象就回不去,很难回到正常的水平。

  主持人马骧:我问一个其实挺俗气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回想起来不后悔吗?因为你付出的是自己身体的健康的一部分代价。

  陈鹏:现在不会后悔,因为毕竟我们在高原,我们个人也有很大的收获。比如说在高原的这种环境下,确实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炼应该是找不到比高原更好的场合。

  另外,我个人感觉修青藏铁路,通过这几年的施工和管理,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一个提升。另外,在施工的过程可能会比较苦,但是现在通车了,想一想还是挺什么的。因为唐古拉山原先在我们看一些书上讲是一种蒙语,原来讲是“雄鹰飞不过的山”。现在经过我们几年努力,已经把路修到了唐古拉山,修进了西藏,修进了拉萨。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也许会生活比较枯燥、比较苦,但是看到通车的这一刻,作为一个建设者,尤其是在唐古拉山整个青藏线最困难的地段,在两个标段当总工,呆了几年,个人感觉还是比较自豪的。由衷的话确实还是比较自豪。

  任少强:人应该是有一种愿意挑战的特点,或者是人愿意有一定的成就感,然后就是环境的艰苦对寿命的损伤。这几个东西交合在一块儿,在你选择的过程中,不一定说一定要保证非常长的寿命,你在生命中遇到有挑战性的东西,有危险性的东西,也是很多人愿意做的。

  主持人马骧:刚才陈鹏说到唐古拉山是雄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我们的网友中认为建设者就是雄鹰,你们飞过去了,每一位建设者就是这样。

  另外有一个网友提的问题非常好。

  任少强:风火山隧道研制了首个大型高原制氧站

  网友:请一线的建设者给我们说说医疗队的情况,也请说一说在生态方面有什么措施。

  任少强:我先说风火山这儿的情况。因为风火山隧道上的比较早一点,到风火山隧道洞室施工氧气方面更差一些。

  主持人马骧:洞里的氧气更不足。

  任少强:刚开始上去主要是靠背着氧气瓶,氧气从格尔木往上拉。后来施工过程中感觉不行,人背着氧气瓶施工很不方便,再一个小瓶很快就吸完了。

  主持人马骧:我想象了一下当时那个情景,你们穿着棉服、背着氧气瓶施工,感觉像在月球施工似的。(笑)

  任少强:是有那个味道。但是咱们要从事的比在月球上的工作强度大一些,工人也不方便。首先要解决氧的问题,解决不了氧的问题,再好的药也保证不了。风火山研制了大型制氧站,最后给隧道里搞了一个氧吧,现在平原上城市里有氧吧,我们那里边也搞了科研项目,研制了第一个医用大型高原制氧站,一小时能生产24平方的纯氧,洞室里边拿管道供氧。

  主持人马骧:整个施工现场是一个氧吧。

  任少强:含氧量根据海拔对比关系,洞里边相当于拉萨海拔高度,3600的含氧量。这个生产出来以后,洞里边的环境比洞外环境好了,人们都愿意到洞里边工作、洞里边休息。这是从氧气上解决以后,把大问题解决了。

  医疗保障现在医学也发达,施工队里边都有小

医院,医生都配备跟班作业了,到这种程度。谁有什么问题,马上就发现给你治疗。

  再一个每个月一次体检,把你身体在高原的指标都搞得非常清楚,都有一些标准,超标了以后都休息。所以,感觉整个队员的保护现在还是比过去要强得多,现在科技发达了,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