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挖掘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7:55 《青年记者》

  深度报道的策划、运作和表现,反映了一个媒介处理新闻信息资源的眼界和能力,是一个媒介开发新闻产品创造力的体现。深度报道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一个媒体的人文精神。

  《南方周末》以社会问题深度报道见长,《21世纪经济报道》以财经新闻深度报道见长,可以说都是媒体运用深度报道获得成功的代表。在当前的媒介市场格局中,不仅报纸与
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间的竞争,即便是报纸相互间的竞争,都面临新闻同质的新闻雷同情形,真正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主要还是能够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的深度报道。通过长期成功的深度报道,有助于报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报纸的自身影响力,确立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挖掘新闻背景,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

  深度报道又被称为深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它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我国受众感到困惑,使他们产生更高的信息需求。受众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信息的表层意义上,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都需要有人作出解释和引导。

  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及大量材料的分析、思辨,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通过追溯历史,预测未来来说明现在,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通过这一层层的挖掘,将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症结暴露在受众面前,解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迷惑,让他们了解新闻后面的东西,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从而得到深刻的理性启迪。

  把新闻做深做透,以其深刻性吸引读者

  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读者的新闻信息需求。广大受众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来解疑释惑。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向广大受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和认识,满足受众对信息深度的需求。

  深度报道通过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挖掘新闻背景,剖析事理,说透问题,充分给予受众对社会问题的知情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深度报道才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才能对读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形成舆论强势,推进社会难点问题的解决

  深度报道往往与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三位一体,深度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武器。舆论监督要做好,深度报道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都是新闻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深度报道通过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大胆切入社会焦点,针砭时弊,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使受众产生认同感。

  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地带,都是报纸的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在这类问题中,深度报道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最集中、最典型的新闻事实的整合,将同类问题聚集透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集中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事件各方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和冲击波。诸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媒体的深度报道,使这些社会问题成为一定时期,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形成了舆论强势,在促进问题的解决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般来讲,深度报道大都涉及重大题材或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这些最集中、最真实、最典型的新闻事实,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并探究到新闻所蕴涵的真理,了解到那些熟而未察的社会生活底蕴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并给人以启迪。

  (作者:林昆昆 周建海 单位:临沂日报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