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PO搅动世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41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伟靖报道 未来“A+H”发行模式将会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潮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IPO(首次公开募股)的焦点。
6月21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一份全球性报告“加速增长——2006全球IPO趋势”中指出,2005 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共发生IPO活动114宗,集资总额为213亿美元,比2004年高出51%,仅次于美国的2 10宗IPO活动,居亚洲榜首、全球第二位。 6月23日,中国央行首次发布年度国际金融市场报告《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披露,2005年中资企业海外直接上市规模刷新历史纪录,筹资额占从1993年有统计以来全部筹资额的37.17%。 热潮 2005年全球5宗最大的IPO活动中,中国占得3个席位。其中,建设银行以92亿美元的筹资额拔得头筹,也成为2001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神华能源和交通银行则分别以33亿美元和22亿美元的筹资额排在第4和第5 位。 内地资产第三大的建设银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投资者对建行的追捧表现出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认可,修正了外界对中国国有银行偏负面的形象,推动其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已经从资本净进口地区成为净出口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大量的外汇储备投不出去,不得不把钱放在美国国债,亚洲自己的资金造就了亚洲资本市场的兴旺。”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股市上,中国民营科技公司的表现同样震惊了华尔街。2005年8月百 度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上涨高达354%,创下五年来美国股票市场新股当日涨幅最高纪录。 博客网董事长、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曾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百 度上市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传递出一个信号,投资中国市场有巨大回报,这种回报率在硅谷也是很少见的,会有更多风险投资把资金投向中国。”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交所,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企。有投行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透露:“真正按照纽交所的条件无锡尚德是不符合的,这次是纽交所总裁出面特批。” 近年来,大多数交易所正转变为盈利机构,其财务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吸引亚洲优质企业IPO的能力和股票交易量,中国企业IPO就成为国际证交所之间角力的重要前沿阵地。 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类资本论坛上,记者总能碰到来自各大交易所人员的身影,他们的任务就是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企业对资本的巨大需求量,两者一拍即合。正如安永在报告中指出的:“IPO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变化模式,中国的增长及西方市场的成熟。” 缺失 境外交易所及投资者热捧中国企业的同时,中国A股市场正处于“休克治疗”中,管理层下大决心解决多年困扰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IPO活动因此暂停。 央行《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2005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沪、深两个交易所的股票发行金额明显下降,合计为1884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证券市场融资额的0.8%,其中首发约占0.3%。这一数字与中国IPO筹资额形成鲜明对比。 安永审计部合伙人袁勇敏告诉记者,自2003年起安永就开始发布全球IPO报告,到今年已经是第三期了。这三年里面,中国IPO市场因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放慢了速度,直至后来的停止,因此这期间中国企业上市主要是在海外。 “中国企业海外IPO的热潮与A股股改,停止发行新股有一定关系,”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说,“大型国有企业I PO不得不在香港进行,另外香港毕竟是全球市场,资金多,承受能力强,大企业在港上市也受到政府的政策引导。” 随着股改的推进,这种状况正在过去。2006年6月19日,实行全流通发行的第一股中工国际上市,中国银行的上市也已是“箭在弦上”,拟于7月5日前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在编制2005年全球IPO报告时,安永并没有预计A股融资的启动,在新闻发布会上,袁勇敏特别强调,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了很好的改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为内地优质企业的上市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平台。 在发布的《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央行还建议应充分利用中国目前的盈余资金,积极拓宽境外参与者在国内的融资渠道,吸引国外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优质企业以多种形式来国内融资,进一步推动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发行A股 )及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中国存托凭证业务。 对于央行这一建议,袁勇敏表示,随着市场的开放,未来A股市场会和港股市场一样逐步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到时候 A股也会吸引境外企业上市,这是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过近期来看境外企业境内上市还有一些政策需要制定和完善。 陶冬作出较为乐观的预测:“十年以后,中国具有成为世界三大股市的基本条件,这是我对A股市场的希望。但是从今天走到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否到达那个结果,目前还是未可知的。” 留下来还是走出去 谈到未来IPO发展趋势时,安永全球金融服务部合伙人杨振辉指出,持续的经济增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推动中国的IPO活动。今后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IPO活动将继续增长,给亚太乃至全球的IPO活动带来更大的影响。 不过,A股启动给了中国企业更大的选择空间,面对国内外交易所的共同邀请,企业会做如何的选择呢?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如富认为,由于对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批评声音加大,因为可能会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边缘化等等,A股IPO启动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趋势会有一定改变。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并不赞成这种说法,一家企业在选择上市地时会考虑多方面因素。百 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就表示, “选择美国上市是由于没有哪个市场比美国更能理解百 度的业务。”如果资本市场已有类似的企业,就很容易被投资者接受,选择那样的市场发行,就很容易发出去,股价表现也比较好。 事实上,根据安永连续三年发布的全球IPO报告显示,中国中小科技企业境外上市近两年增长比较平稳。最显著的增长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赴香港上市,筹资额不断被刷新,这对香港资本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主管韦思齐预测:“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将继续推动香港的IPO活动,其中绝大部分I PO将来自内地有关企业。” 对于这种趋势预测,陶冬解释:“毕竟A股资本市场仍然处于康复中,体制和市场气氛还比较脆弱。香港市场具有吸纳八百亿甚至上千亿资金的能力,这是目前A股市场所不具备的。中国企业上市很多并不全是资金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改进企业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问责制,从这个意义来讲,目前香港肯定比内地更具有一定优势。” 陶冬认为,A股和H股能够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型企业最好能够做到两地上市,让海外投资者和境内投资者同时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让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同时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行为的钳制力量,成为中国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两大平台。 陶冬这种希望正在成为现实。去年交通银行“A+H”股上市希望落空,如今,中国银行成为占据这一时机的先行者。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A+H”发行模式将会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潮流。-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