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不是心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09:40 小康杂志

  父之严,爱子之心何输于母之慈!男人不弹泪,非无泪也,只是不轻弹罢了。

  ★文/云溪子

  妻常埋怨余心狠。余很不服气。余自幼贫苦,知饥寒何味,故见人缺衣少食,总欲尽点力提供些帮助。余之父母虽目不识丁,然极富同情心。耳濡目染,余也自幼见不得伤心
事。即使说不上大慈大悲,悲天悯地,但也不至于落个“心狠”之名吧!

  一日,三五好友携妻聚会,无意中谈及心慈、心狠。不想几位女士异口同声道:男人就是心狠!余吃惊不小!余等汉子为何留给女士这等印象?经一番询问攀谈,原来女士们认为余等心狠,并非指通常所云之不仁不义、血冷情寡,而主要指对子女之事不在心,严有余而慈不足;遇难事、烦事、伤心事,没过两天便若无其事了,照样傻吃呆睡。

  原来是这样!若就此而论,说余“心狠”并不冤!然余又觉得,此“二项”并非心慈、心狠能说得清的,甚至可以说,本质上不是慈与狠的问题。抛开个例不说,就一般而言,父、母对子女,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此乃古而有之。记得有一篇古文即《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此篇文章主要围绕要不要赵太后之子入齐为质以换取齐出兵救赵展开的。文中赵太后问左师触龙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触龙认为男人比妇人更疼爱子女,而赵太后认为妇人比男人疼爱子女的程度“深得多”!

  分歧由何而生呢?

  余窃以为,该文所提倡的,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主张让赵太后之子长安君入齐为质,以换齐出兵救赵,并非不念骨肉之情,乃希望长安君借此建功于国家,日后能稳坐江山。他认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扶重器多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的。而赵太后爱子,只想让儿子得长辈荫佑,居尊位、封膏腴之地、多扶重器,不思让其如何建功立业。如此,其子眼前能过上安稳、奢侈、豪华的生活,然日后将如何呢?赵太后却未虑及了!

  余以为,该文章讲出了一个常理。就一般而言,天下哪有不疼爱儿女的父母!只不过出发点、着眼点、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当年,儿子高考,余主张让其到外地就读。妻责余“心狠”,故意让儿子遭难受罪。其实,余在而立之年得子,焉有不爱之理!只不过认为儿子从来未离过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太差,若不经过一番痛苦磨难,今后会很难。父母在时,让儿子多受些磨练,真有过不去的坎儿,父母还可能扶一把,总比有朝一日独遇困难,既无克服困难的能力、又无父母帮助强!能说余比妻不疼爱儿子吗?不能!然同是疼爱,却有分歧,甚至互相指责,何也?所虑有别也!

  天下不乏具有远见卓识的父母。但是,就多数而言,母亲之爱子女,冷暖饥渴,事事在心,喜怒哀乐,处处留意,恨不得倾己之一切,使子女不受委屈、少遇难事。慈母之心,子女终生难报。但是,对于世事艰难,二老西归之后子女如何立世,当母亲的似乎想得少了些。相较之下,父亲于此想得却多些。为达锤炼子女自主能力之目的,孩子摔倒了,父亲常让其自己爬起来;或念书,或学艺,父亲的要求有时近乎苛刻;及至工作,对细小琐事,父亲常常不闻不问……如此,父亲自然显得有些“心狠”了!

  若父母均有远见卓识,对子女的爱远近兼顾、深浅相宜、慈严得当,那当然极好!若父母均为常人,那父母之于子女,爱有点分工有何不好?只不过妻子不必责备丈夫“心狠”,丈夫也不要埋怨妻子“婆婆妈妈”。

  至于遇难事、烦事、伤心事表现出的所谓“心狠”,则是另说了。记得那一年,老泰山患了一种十分难治的疾病,急需去外地就医。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人人脸上愁云密布,余当然也不例外。可没过几日,妻等仍在忧愁之中,余却显得“无事”了,吃睡照旧。于是,妻曰:“你真心狠,偌大之事你却全不在心!”其实,此乃天大的冤枉!

  余只身来到内蒙古,孤叶一片随风飘落,茫茫千里,举目无亲。结婚之后,老泰山将仅有的一间半住房,挤出半间让我们暂居;同在一锅吃饭,以解一日三餐之虞。泰山夫妇,视余为亲子一般,连有一瓶好酒,也要等余回家共饮。余虽非孝子贤孙,却也是有情有义之人。得人滴水之恩,尚须涌泉相报,更何况老泰山如此大恩大德呢!余焉能不急、不忧?再则,妻为泰山之大女儿,一干弟妹尚年幼。在此危难之际,余与妻理当挑起重担,余焉能不急、不忧?

  既然急且忧,为何不几日就“若无其事”呢?其实,这与余对“难”事的态度有关。余乃血肉之躯,具七情六欲,而且,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遇难事、烦事、伤心事,哪能不愁、不烦、不忧?但是,生活告余,人有情而事无情!若“愁”就能化解难事,那大家关在屋里愁几日好了!可任你愁得一夜白了头,难事仍然依旧。难事,只能靠人振作起来,想方设法去排解。既如此,愁、烦、忧,就不能没完没了,要埋在心里,该吃则吃、该睡就睡,精力充沛地去克服困难。

  此乃余一孔之见,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不尽人情。然余几十年就是这样对待难事,且不承认心狠。那年老泰山病后,余虽不久即“若无其事”,但妻见余跑上跑下,千里送其父就医,四处求方问药,日夜嘘寒问暖,也就不太指责了,只是说:大概男人都这样!余以为,此语有几分道理。

  男人不弹泪,非无泪也,只是不轻弹罢了!遇难事、烦事、伤心事,大多男人不是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茶饭不思,非“心狠”也,只不过藏忧愁于心深处,振作奋力企图有所作为而已!

  呜呼!虽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余窃以为男女的确有别,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处事上。大多数男人确实要比女人“心狠”!然这大概也是男人之所以为男人吧!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