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周星增:热衷造“桥”的温州商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4:49 小康杂志

  周星增对自己一生的定位就是“多做些修桥铺路的事情。”

  ★采写/《小康》记者 张辉

  周星增是个造桥情结甚浓的人。

  “我对自己一生的定位,就是多做些修桥铺路的事情。”接受采访时,周星增的语气平和而坚定。什么是桥?周星增的定义是:桥是通往彼岸的通道,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是跨越历史的平台,也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周星增这辈子要造的三座“桥”是:学校、养老院和慈善事业。

  造桥情结

  周星增有关桥的认识来自于他的母亲和童年记忆。

  最令周星增心灵触动的是老家的那座桥。小时候有一年的端午节龙舟比赛,老家的桥突然坍塌,死了十几个人,周母这时站出来,号召乡亲父老一起修桥。周星增顿时觉得自己的母亲很伟大,后来他看到各种各样的桥,都会想起母亲。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苦难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周星增从小就懂得为家里减轻负担:卖茭白、拾柴火、做砖瓦活⋯⋯周星增还因此成为捉泥鳅的高手。

  尽管如此,贫穷还是不可避免地困扰着周星增和他的家人。

  周星增至今还记得读初二的那年腊月,母亲对四个儿女说,“妈对不起你们,家里没钱,今年过年,你们没有新衣裳,也没有压岁钱⋯⋯”。周星增当时就跪在母亲面前,发下誓言:“妈妈,我以后要是没挣很多钱给你们用,我就不是人!”

  这一跪,成就了一个

大富翁,这点甚至让周星增本人也有些吃惊。

  吃惊的还在后头,若干年过去,周星增事业有成,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常把儿子孝敬的钱,用来资助造桥修路,接济贫困乡邻。

  有一次,老母亲步行数里路赶到厂区来看一看,返回时,把周星增给她“打的”回家的钱又塞还给儿子。“如果你真的有孝心,就去办学校吧,多做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母亲的话让心中不安的周星增豁然开朗。

  “小时候,家乡的桥没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上学要绕路,距离一下子变得遥远。桥重建起来以后,就解决了很多困难。我想,桥不正是帮助我们到达成功彼岸的工具吗?”

  “同样,人最需要建造的是心灵的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的梦想,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克服很多困难。”周星增吸了一口烟,背后墙上的“骞翮远翥”四字立马烟云缭绕起来。

  造桥之路

  1979年,周星增考上江西财经学院财会专业,毕业后在大学教了十年书。

  象牙塔的生活无疑是舒适而悠闲的,但一种不断追求和超越自我的精神让周星增不甘心现状,儿时“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令他跃跃欲试,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1992年,周星增途经上海时,南京路上华光璀璨的霓虹灯猛然触发了他的创业灵感,他意识到办霓虹灯厂会是不错的商机。

  接下来,从企业财务部经理,到销售中心总经理、董事长助理到企业高管,从打工者到自己做老板,周星增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快,赚的钱子孙几代也用不完了,但他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感并未同步增长,他认为:钱花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含金量,那么,“我的钱投到什么地方,才最接近我的初衷?产生最大的效益?”

  周星增从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找到灵感。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从教十载,周星增忘不了那些渴望改变落后命运的农家子弟, 忘不了那些因几分之差被高校拒之门外的落榜生;一个孩子的成才,是一个家庭的延续,多招收一个大学生,就会给家庭带来欢乐,给社会送去希望。

  他作出了一生中最大的决定:到教育资源最丰富、综合环境最理想的上海办大学。

  但社会对民营经济显然是有偏见和怀疑的,尤其在办学动机上,能不能获得当地政府官员的信任,成为周星增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周星增记得第一次去办手续就被泼了冷水:“你们温州人做生意精明,为什么想在上海办大学?你的学校建在哪里?没有房子怎么批?”

  周星增采取的是最简洁明了的策略:不管相信也好,不信也好,先做了再说。

  周星增返回温州,几乎变卖自己所有的工厂,然后说服几个多年的商界好友,联合投资办学。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周星增的努力很快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从确定校址,征购土地,设计规划,通过答辩,督工建造,上海建桥学院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招生”。

  如今的建桥学院校园占地487亩,投资规模已达5亿多,全日制在校生逾8000人,成为目前上海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民办高校之一。

  在中国,民办教育的土壤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政府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管理体制上一直没有理顺。对此,身为上海市

人大代表的周星增每次都会提出有关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提案。

  细心的人会发现,周星增的许多事其实都和“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取名建桥集团,学校名为建桥学院,学校选址为康桥。

  周星增说,“康桥有个桥字,《再别康桥》,有点诗情画意,也适合我的梦想。我相信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建桥成长为中国民办大学中的名校。”

  此外,周星增还想办好一个养老院,集园林式疗养、医学康复于一体,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造桥人生

  建桥学院的女学生都听过有关挑选男友的“周氏版本”:看他是不是孝顺自己的母亲。周星增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不爱母亲的人,怎么会爱自己的女友?怎么会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

  有点愤世嫉俗的周星增一直认为,现在物质生活上去了,道德文明建设却没有跟上,他对自己的员工要求感恩回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则尽量多做点善事。

  善事的回报方式有时也很独特,2005年春节,几个山区孩子从山东给他捎来了6头猪,感谢周叔叔资助他们上学。但周星增显然乐于奉献更多,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建100座希望小学,帮助1000个失学儿童。就最近几年,周星增对慈善公益的投入已达1500万元。

  周星增的处世哲学中带有鲜明的“人善论”痕迹,“人以什么为本?人以善为本。如果放纵自己,把自己放在社会道德平均水准以下,就是不合格的人。”

  和绝大多数敢打敢拼的温州人一样,周星增从小就习惯依靠自己,他把赚钱看作是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但他认为:怎样花钱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大家赚钱都是一样的,我惟一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用钱的方向。”

  周星增用钱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造桥”:学校、养老院和慈善事业。正是为了他的造桥理想,周星增始终不曾放慢脚步,因为自己“不努力的话,别人就会跑到你前面”。

  可周星增对自己的关注度却很小,身上的衣服价值很少超过1000元。他最喜欢的事是去教学楼溜达一圈,从后窗看一眼正在朗朗读书的学生们。

  周星增说,最感到自豪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或拿多少高薪,而是每个双休日,在附近养老院、福利院、世纪公园做义工的志愿者队伍中,处处都有建桥学生的身影。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