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社会记录》专题 > 正文

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8:27 央视《社会记录》
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

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级8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

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


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

学生接受采访


  央视《社会记录》7月13日播出“独立分班”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地点:音乐教室 事件:期末考试

  纪实影像:每个同学走到教室中央自报姓名,清唱自己最喜欢的歌儿,音乐老师进行现场评分。

  画外音:这是一堂音乐课的期末考试,在座的是武汉市德才中学8年级8班的学生。

  主持人: 8年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中二年级。这个8年8班,最近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整个班级连同学校一同被卷入一场争论。

  画面:个别报纸标题

  《赤裸裸的歧视,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争议》、《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 切合实际还是强化城乡差别》要能看清楚!

  背景音乐

  主持人:武汉市教育局新近下发的一个通知:从今年9月份起,将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进行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的试点工作。也就是说,要把刚入校的农民工子女集中起来单独编班。把农民工子弟单独编办?!今年5月30号,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相继发表评论,对独立编班会否引发歧视提出疑问。

  画面:媒体评论,报纸标题

  画外音: 6月13号,《南方周末》又发表评论,题为《隔离且平等的公平幻觉》,甚至指出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让人联想起一百年前美国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车厢现象……而启发武汉市市教育局做出独立编班决定的,就是您前面看到的德才中学8年8班。

  纪实影像: 再回到音乐考试课同学们笑容满面热烈的现场,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唱,老师鼓动同学们鼓掌激励,气氛非常活跃。

  画外音:这个8年8班,是在教委下发通知两年前,就已被作为试验对象的“农民工子女班”。

  影像: 镜头从每个孩子的面前走过。

  隐黑

  主持人:把学校里农民工的子弟独立编班,这样的事情一说出来估计就会成众矢之的啊。可这武汉市教育局,居然还要下发文件推广试行,这胆量也是够……,来咱先看看,这文件到底是怎么写的。

  画面:文件内容。

  隐黑

  谢局长:我想这种争论也是很正常的。

  解说:谢世腰,武汉市教育局长。上面那个文件就是他签发的。

  谢局长:如果任何一个试验,如果说都是一个声音,都是一个认可的话,我想就没有进行探索和试验的必要了,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全面推广,要么就禁止,就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正因为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才有探索和试验的必要。

  主持人:谢局长说了,这是试验,试验是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融合,决不是歧视,而是为了促进消除歧视!局长还介绍,早在几年前,当全国其他城市的民工子弟还徘徊在条件差的棚户学校时,武汉的部分公办学校就已向他们敞开大门,到2005年,全市已有298所学校招收十余万民工子弟,并免除全部借读费。不仅如此,就是他们率先提出了“消除歧视”“发展融合教育”的办学思路。这次搞独立班,是“融合教育”的一个步骤。

  谢局长:我们这项试验,不是作为一刀切,一个命令、一种模式来推行。我们主要想征求家长、征求学生的意见,家长和学生完全自愿的前提下,来开展这个试验。有的孩子们从农村里面来了以后,语言上障碍,听了城市孩子说话以后自己不敢说话,他总感觉自己有一种自卑。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老师给予他们一种自信感,给予他们一种奋发向上的信心。我想通过这个适应以后,能够和城市孩子进行混合编班,我们就及时开展混合编班,这个主要就是想疏导农村孩子,适应城市学校管理,和我们城市孩子尽快融合的这种进城的一个阶段。

  纪实影像:孩子们在上音乐课、气氛依旧热烈。

  主持人:谢局长还打了个比喻,说独立分班最终的追求将是:在城乡鸿沟之间“搭建一座桥” ,这话不是很好懂啊,我也琢磨了一番,觉得谢局长的意思大概是“以退为进”,宁肯退一步,先尊重差异,再弥补差异吧。不过不领情的大有人在,说你这哪里是“建桥”分明是“挖沟”,是把原来的沟挖得更大、掘得更深。还有人说,本来那沟不明显,你这样做等于时时提醒沟的存在,刺激沟的生长,时间长了,没沟的地方也会长出沟来,城乡学生就会变成两岸学生了。呵呵,看来众口难调啊。好了,放下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我们实际一点,再让目光回到这场“争议”的发祥地,看看已结出试验成果的——德才中学。 

  画面:美丽的校园

  画面:德才中学校门商贩林立的环境。

  画面:独立班全景,8年8班的牌子特写。

  解说:德才中学位于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因为近几年城市独生子女高峰的到来,生源逐年递减,为了不让教育资源闲置, 早在2002年,德才中学就自发降低门槛、免掉一半的借读费,向农民工子女开放。

  主持人:作为城乡混合教育的大胆尝试者,德才中学受到了省里的高度重视,多次被领导视察、媒体宣传。就是这样一个提倡“合”的学校,却于2003年率先打起了“分”的主意,敢合敢分敢为天下先啊!

  陈校长:我们这个应该不是一种歧视,为什么? 第一种,我们首先分班的原则。

  画外音: 这位就是德才中学的校长陈长俊,“独立分班”最早即源于他的创意。

  陈校长:学校不是把学生扒拉到哪个地方是地方,也不是因为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就把他编到这个班,所以我们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根据他们的品质表现进行分班,我们就是害怕有的学校的做法,就是把学习成绩差的,品德表现差的,把他们编在一个班,这是公然的歧视这些学生。所以我们这个在编班

  则上,就是根据学生,来到城市时间的长短,城乡学生的融合程度,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编班。

  主持人:陈校长的分班理由和编班原则,与胡局长的陈述差不多:把进城时间短、融合能力差、性格内向容易自卑--按标准说法是“和城市相容有负倾向特点”的学生聚在一起,从而让他们在同类之间获得平等、融洽、自信的感觉。嗯,听起来非但不是歧视,更像呵护与关爱,非但不是制造隔离,反而很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味道啊。

  陈校长:发现很多农村学生沉闷,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表露自己,在班上很多同学感到很压抑,所以我们在03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一次进行一些探索,就把这些学生进行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进行尝试。因为我们这个学校三分之一多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如果我不重视农民工子弟的话,学校教学质量就会大受影响,我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必须重视这个弱势群体。

  纪实:继续回到音乐课,学生们的神态特写。

  主持人:是歧视还是重视?这个被外界揪着不放的问题在陈校长看来几乎都不该是个问题,因为德才中学近一半生源为农民工子女,不重视他们重视谁?

  画面:8年级8班门牌,从班级摇到走廊。

  画外音:德才中学8年级,共分8个班,除8班是全是农民工子女外,其余7个班都是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混合而成班级。

  主持人:不仅陈校长重视,武汉市教育局更实施了一系列新政:不收借读费,保留学籍,保证读完小学初中后还可继续在武汉读高中。对于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局许诺每招一名农民工子女补贴100到200元经费奖励……呵呵,看来从德才中学到市教育局,关心农民工子女的用心都没得说。

  谢局长:如果说在试点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反应出一些情况的话,我们将继续研究,如果说需要终止这个试点,我们还会及时采取一种措施,完善就完善,终止就终止,反正是一种探索,试验,这个应该是有意义的。

  影像:8班门牌,同学们在认真上课,校园空镜。

  主持人:领导们意思很明确了,从一开始这就是个试验科目,现在呢?不过是从一个悄悄的小试验变成了一场扩大版的试验。好,来看看最早进入这个试验场的——8年8班的孩子们。

  纪实: 音乐课考试。一个腼腆的男孩声音很小的唱歌,被老师点评后不开心的回到座位上。

  画外音:这个男孩叫郭振,从小学三级就开始在公办小学读书,但因为性格内向被学校分到8年8班。

  记者:如果让你自由选择的话,你选择在独立班级还是喜欢在混合班呢?

  郭振:独立。

  记者:为什么呢?

  郭振:我喜欢和一些农村里的孩子接触。

  记者:为什么?

  郭振:认为都是农村的,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纪实:学生家里,一排明星海报。一个女孩自己报幕。

  徐婉婷:我叫徐婉婷,梦想是当super star,接下来为大家带来一曲林俊杰的《曹操》。

  画外音:徐婉婷,8年级8班学生,分班理由是初一时刚刚从家乡来到武汉,和城市陌生。

  记者: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进什么样的班级?

  徐婉婷:我选择城市(班级)。

  记者:为什么?

  徐婉婷:因为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想到城市里面读书,我就想和城市里面的学生在一起读书。可能让你的在城市的一些经验更丰富,第二点就是说你的成绩可能会好些,第三就是说本来从乡里来的,说话就有点不方便,你到城市里跟他们,你身上就有一种城市的味道,是不是?

  纪实:在一家小裁衣店里,一个女孩叠衣服

  画外音:周莹,8年级8班学生,成绩优异、举止大方,出生在武汉,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公办学校读书,得知被分到8班后,回家大哭一场。

  周莹:开始的时候觉得分到八班来了,怕对不起父母,因为当时心里还是觉得八班比较差,而且我自己觉得我们应该进入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班,而不是入一个很不优秀的班来浪费我自己

  记者:你为什么觉得那个班不优秀呢?

  周莹:就是我觉得班上同学都太沉默了,先开始大家都不愿意互相沟通,都很沉默。

  画面:周莹和父亲一起在裁衣店里做活儿

  画外音:在8年8班的同学里面,当初周莹是对单独编班最不乐意接受的。

  周莹父:我的意愿无所谓,你要分在一起也可以,打开也可以,因为我小孩子也是在城里长大,对这个没有大事。你不分这个班跟分班都是一样的。他都是觉得他是外地学生他都有压抑感。除非城里和农村没有区别的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个隔阂了。

  纪实:清晨5点,学生郭振起床帮父母卖早点收拾铺子。

  画外音:郭振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学习,自从他小学三年级来到武汉,父母一直让他在公办学校读书。

  郭振父:最初我是这么想的,那个学校啊,把农村的都搞到一起啊,我是这么想的,我是担心,对我们农村人有一种歧视的观念,我是这样想的。我的小孩跟我讲,学校里怎么怎么分班的,我就马上打个电话给老师, 最后老师说了,有个像这样的独立班,老师说的,他好管理,有信心教学生,信心还比一般足一些,那样的歧视,我想最后看孩子的成绩,整个班级来说,对全校来说,起码打比方说,七个班、八个班,起码占了中游,或者中上游的话,那就说明还是可以的。那歧视就消除了,那心理歧视就消除了。

  主持人:前面谢局长曾强调,独立编班一定要遵循双方意愿,按阳光政策来办,可德才中学最初作尝试的时候,还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是以“悄无声息”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在学生和家长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学校单方面完成,而且这个班在称呼上也没任何特别。据说啊,这样做也是用心良苦,以避免这个“独立班”显得太孤独,也避免学生和家长有“过敏反应”!

  陈校长:他们能进入到公办学校,条件这么好的公办学校读书,他们感到非常高兴了,学校领导分配他们到哪一个班级,他都没有什么意见,只要说能在我们学校读书,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提供最好的老师,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记者: 当时学校也没有进行提示和引导?

  陈校长:学校没有对他们重点提示或者暗示。

  记者: 为什么这样做呢?

  陈校长:因为做科研的时候,不能太多强化农民工子弟这些身份,再这些同学来自农村,本来他们父辈社会地位低下,如果我们再强调这种社会意识,他们会产生更大的自卑感,所以这种科研试验,可以说是悄无声息中进行的。

  记者: 您不觉得单独分出一个八班就是强化吗?

  陈校长:这个没有强化,这是一种教育的尝试,我们开展融合教育也是为城乡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合在所想的。

  主持人:学校都给了这个特殊班什么特殊待遇呢?据说还真不少,比如选派责任心强、教育方法受欢迎的年轻老师,比如针对谁英语基础差,就单独开小灶,比如常搞一些课外活动、免费参观科技馆等等。但这样一来,或许又有人说了:你这也是搞特殊啊,特殊关爱同样会让孩子产生异样心理,特殊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啊,呵呵……

  黄老师:可能也许在措施上面可能会有人评价它并不是很公平。

  解说:黄老师,8年8班班主任。

  黄老师:但是公平都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是相对的。我就觉得只要他们好,我始终认为不管我教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还是城市子女,我只记住一条他们都是孩子,他们都是学生,他来学校是学做人,然后学习的,我只要从这个角度去规划他们初中阶段的生活,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

  纪实:黄老师非常生动地上课、同学们热烈的回应。

  黄老师:我知道他们所有人都有这个特点,比如说他们原来认为生水可以喝的,就是自来水是可以直接喝的,但是我们一般来说要么喝

纯净水,要么喝烧开的水,这样比较卫生,那么这个问题有一个同学说这样可以喝,如果是城里的孩子可能会笑他,这可能可以喝?然后怎么会喝这个生水?如果说在独立班就可以直接指出来,这个生水是绝对不喝, 也许你们原来不知道,但是现在老师告诉你这个生不能合,有什么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话他们说,哦,都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的。所有的农村孩子我想都是这样,他们都希望自己城里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就会去改,他们会躲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去改掉它,而独立班就给他这样一个环境。因为别人班上同学不知道你是这样,他就可以去改,改了以后他出去就和别人是一样了。

  纪实影像:生龙活虎的课间。校园内8年8班在上课。

  陈校长:正因为我是农村的,所以我鼓励他们。“我来自于农村,我很优秀,”记得我在全校里面第一次班会我就取了这样一个标题,在两个独立班当时就把这个主题班会报出来,结果这个主题班会开的非常成功。每个农村学生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把自己很优秀的这一面展现出来,我来自于农村,我不应该比别人低一头,我很优秀,我很出色。

  影像:宣传栏“我在来自农村我很优秀”,同学们成群地在它面前走过。

  主持人:工夫不负有心人啊,在陈校长和黄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八班可谓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班级成绩在8个班中排名第三,挂上了纪律、卫生一连串小红旗。确实给试验争气啊!这样一来,是不是8年8班--这个有特殊意味的班号就能彻底翻身,不再承受异样的目光呢?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