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刘大鸿:把“狼奶”吐出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1:01 南方人物周刊
刘大鸿:把“狼奶”吐出来(图)

沈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我深入体制多年,就像他们肚子里的一条蛔虫,他们的所作所为我都看得很透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刘大鸿,这位被称为“中国艺术界最古怪”的“隐士”,最近成了舆论的焦点。

  刘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5月底,在陕西开会的他,突然接到消息:2002级油画班毕业论文全部被枪 毙,而这些论文,都是刘指导完成的。

  “第一感觉是惊讶。整个班的毕业论文没通过,没有过这样的事!”

  对自己的学生,刘大鸿还是有信心的。在他去陕西开会前,这个班12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全部通过,其中3人 还被评了“优”。

  一夜之间,论文全部被判为“不合格”,刘大鸿有点接受不了——要知道,没几天这批学生就要毕业离校了!

  回上海后,刘大鸿了解到:在2002级油画班毕业论文答辩后,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会的7位老师对全院150位学 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核,发现油画班的论文写法跟常规的要求不一样,甚至还有学生在论文里“对老师评头论足”,院党委书 记罗志林立即告诉了在外地的美术学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徐芒耀。

  “不予通过。”徐在电话里这样告诉罗。

  5月24日,徐芒耀组织召开第二次评审会,共有7位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参加,但包括3位副院长以及刘大鸿在内的 另6名学位委员没有参加。正是在这个会议上,学位委员会对2002级油画班12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做出“不及格”的判定 。

  25日,12名同学接到重写论文的通知。

  一周后,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院方给出原因:论文格式上存在严重问题,不具学术性,充其量算个人小结,需要重 写。

  学生们觉得委屈,指导老师就是要求这么写的啊,而且第一次答辩还通过了呢!

  他们去找校长,没见着人,被推到校信访办公室。校信访办“看了其中一篇论文”,认为“院方有道理”;同学们又 找到教务处,一位副处长看了其中3篇,评价其中一篇“非常敬业”,“如果没有负责的精神写不出这种论文”,但道理上“ 还是偏向院里”,皮球又踢给了一位副校长……

  愤怒中,一位同学将事情经过发到了网上。很快,媒体介入,刘大鸿成为议论中心。

  革新遇挫

  6月17日,记者见到刘大鸿,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同学们在院长徐芒耀的“指导下”,论文也已大部分获 得通过,但刘的嗓门还是很大:“我不认为我的改革有任何不妥的地方!”

  在刘看来,他指导的这些毕业论文,是在进行一场“改革”,这场“改革”不可避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结果 遭到了“集体枪毙”。

  “现行的大学毕业论文机制对某些学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艺术学科不可取,它带来论文造假风,万人一面。”刘 大鸿说,基于此,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从4年的专业实践出发,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005年第一学期结束后,刘大鸿的设想获得了学院领导的肯定:在当时“全院教学检查系主任会议”上,院里主 要领导曾单独就刘大鸿的教学改革想法表态,“很认同他的教学大纲,允许按照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大纲进行改革”。

  于是,2006年临近毕业,刘大鸿给油画班的12名学生提出要求:毕业论文要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真实体现每个 人的理论写作水平,写出自己4年的学习感受,尽量区别于以往的泛泛空论,也要不同于以往的评述某画家、某风格、某流派 的做法。

  学生金燕燕由“技法、想法之间孰轻孰重”引申出“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感想”,总结出“怎么去利用现有技法把思想 表现出来”;李俊在题为《毕业生手足无措?油画专业何去何从?问题出在哪?》的论文中写道,“大多美术学院仍旧是以十 几年不变的教育方式培养着延续老一辈思想的油画家”,希望教师“从理论、技法和创造性表现能力及人文修养、人性品质等 方面塑造完整的美术专业新人”……

  郭圣良的论文最引发争论,在《大学里认识的一些人》中他写道:“老师让我讲讲我们班的人,往事不堪回首,就简 单写写,有些人只想听好话,不想听真话。一个人不喜欢听真话不好,一个国家也是,假话曾害死多少人啊……不管怎么说, 世界需要真实的东西。”

  刘大鸿没想到,正是他的“求真”主张,给论文的集体被毙埋下了伏笔。

  “这些论文只能算个人小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论文,不具备应有的观点和学术性,甚至个别学生就是在个人‘抒情 ’。”这是学院的意见。

  刘大鸿则认为,12位同学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手法活泼多样,基本上达到他预先设定的要求,所以论文评定应予通 过。

  “讲同学、老师和身边的人,这也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对艺术的观点已经暗含在文章里,从学术上来说是真实 的。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它刺痛了很多人,这正说明了它的可贵之处。

  “那种‘标准论文’那么容易被通过,而坚持从自身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出发搜集论据、得出论点并阐发感想 ,朴实内省地来一番由表及里的研讨的论文,却被认为只是小结,不是论文。对此我难以接受。

  “尽管细节、程序可以加以调整,使之更趋完善,但改革的方向却不容否定。”

  个人恩怨?

  刘大鸿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指导教师不是他,或许就不会闹出毕业论文全部被枪毙的“大新闻”。这件事更多地牵涉 到个人恩怨,这“要占50%比例”。

  2002年,在没有征得学生们同意的情况下,刘大鸿执教的班级被院长徐芒耀一分为二,理由是刘的教学“有问题 ”。在一节解剖课后,徐院长让工人用木板把教室隔成了两间。

  结果刘大鸿以一场行为艺术“我的梦”,推倒了才隔上一天的“柏林墙”。

  意味深长的是,《我的梦》正是徐芒耀成名作,描述了年轻的“自己”破墙而出、摆脱束缚的强烈渴望。

  一位同学回忆:“同学们在木板上画出轮廓,刘老师挥着斧头砸掉了轮廓内的部分,然后摆出与‘我的梦’一模一样 的姿势,破板而出。”

  “类似的事,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没想到这回竟然这么极端,把一个班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枪毙了。”刘大鸿认为, 是学生在替他受过。

  为什么这次这么“极端”,刘大鸿说不太清楚,但他指出了一个细节,在郭圣良的文章中出现了“芒耀大道”的字样 ,其来历就是徐“经常站在校园一条路上,碰见学生就拉着聊,一谈半天,致使学生轻易都不敢从那条路走,笑称那条路为‘ 芒耀大道’”。

  课堂上的长筒袜

  在上海师范大学乃至上海绘画界,刘大鸿以个性、创新、关注现实著称。

  1992年,刘大鸿和其他几位教授在拜访上海老画家戴敦邦先生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戴老先生按照清末小说家吴 研人所著《沪上百多歌》完成了《旧上海百多图》,我们为何不能指导学生用画笔记录迅速发展中的上海呢?

  想到就干,刘大鸿给自己指导的1992届本科生指定了题目——《上海百多图》。很快,一批学生作品问世了。

  2000年,刘大鸿再次给学生们命题,还是《上海百多图》,并将学生的作品结集为《新上海百多图》出版。

  2005年,刘大鸿等教师将创作的课堂搬到了上海著名的休闲娱乐场所“新天地”,让学生们创作“新天地百多图 ”。后来,学生的作品结集出版,还被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让学生的目光投向社会和人生,由观察生活而激发思考,使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能自然地带有现实性的内涵和思辨 高度,避免空洞、虚假和媚俗。”刘大鸿说。

  熟悉刘大鸿教学风格的黄启后教授告诉记者,“刘大鸿一直强调对于学生个性与创作性的培养,并且强调对于社会现 实的关注。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多年来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刘大鸿的尝试很难得。”

  与此相对立的,是以院长徐芒耀为首的传统学院派,倾向于体系严谨、基础扎实的教学模式。

  “我们以社会为模特,徐院长强调以人体做模特,艺术观念不同,但大学只有多种风格并存才成其为大。”刘大鸿说 。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给同学们上课,他在摆放的画框上斜系上一只长筒袜,本想活跃一下同学们的思维,没想到却 被巡查的院领导看到了,命令立即拿下。

  “我穿长衫、草鞋,他们也看不惯;我整天都呆在10来平米的画室,显得他们很不用功,可能心里也不舒服吧。”

  蜗居

  刘大鸿承认,他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付出了代价。

  1985年,刘大鸿从浙江美院毕业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教书,直到2002年,工作了17年的他依然只是助教—— 高校职称体系中的最低级,以至于有媒体称呼他为“中国第一助教”。

  2002年,在美术学院有6位老师集体辞职,眼看人才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他才被破格聘为教授、硕士生导师。

  “聘为教授,职称还是副教授。”怕记者不明白,刘大鸿特意强调了一下。

  作为助教,刘大鸿当然只能和刚分配来的小青年住在筒子楼里,一住就是10多年。还是李岚清副总理提出改造高校 筒子楼后,他才搬了出来。

  拿到新房的钥匙,刘大鸿立即将其换掉,“霸占”了本该和几个青年教师合住的一套三房一厅。没多久,房管部门告 到了学校。几位青年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刘大鸿,还替刘大鸿申冤:这么多年了,的确也该给刘大鸿分房了!

  后来,学校找刘大鸿谈判,答应给他分一套一室一厅,他才交出那套三室一厅的钥匙。

  至今,刘大鸿还住在学校分配的一房一厅内,屋内满满当当的。院里给的画室也仅有10多个平米,里面挤着画板等 绘画工具,已没有下脚的空间。

  “我不愿意为一点点利益抛弃自己的尊严,真正的艺术家是应该视财富如浮云的。”刘大鸿说。

  郭圣良的文章刺痛了很多人

  人物周刊:你指导的2002级油画班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什么要一改常规呢?

  刘大鸿:他们已经经历过一次高考,进来的头两三年,我拼命给他们讲什么是艺术,让他们把以前吃的“狼奶”吐出 来。临近大学毕业,我不想再搞一次高考,让他们再傻一次,而且论文也没必要非要有一定的格式。

  人物周刊:学院说郭圣良等人的论文是个人抒情,不像论文,你怎么看?

  刘大鸿:论文可以这样写。论点很清楚,论据非常充分,从大学里的老师、同学谈起,最后得出结论,只不过表达方 式是叙述,而不是评述。谁不会装个论文的样,论这个论那个?装腔作势!

  假论文弄好之后,还搞假答辩,老师胡乱问几个问题,放在那都不看,对学生、老师、学校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浪 费。

  为什么郭圣良的文章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骂也好,捧也好,因为它刺痛了很多人,点到了人们的痛处,哪怕它有缺 陷,只要是真的,就很可贵。

  人物周刊:现在学术很“假大空”?

  刘大鸿:确实是。前段时间,我们学校拉起横幅:热烈祝贺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得优,我当场心里一沉:完了 !

  为了这个优,上上下下多少人造假,累死的、累病的、累瘫的、吊盐水的,全是为了得这么空荡荡的一个“优”。如 此下去,怎么能教书育人、求真务实,学生怎么看这个学校?败坏社会风气啊!

  郭圣良同学的毕业论文很可贵,他坚持不改,宁可毕业证书不要,也要讨个公道。

  人物周刊:你不担心和学院发生矛盾?

  刘大鸿:我和陈丹青不一样,他在海外多年,我则深入体制多年,就像他们肚子里的一条蛔虫,他们的所作所为我都 看得很透。

  本来我们想妥协,论文修改一下也就算了,没想到他们不依不饶,把论文全部枪毙了。这是他们的失策。那我们没办 法,只好反弹了。

  人物周刊:当了这么多年的助教,是不是感觉很亏?

  刘大鸿:很多人帮我算过,这么多年一直当助教损失了多少钱。我不这么看。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 勇气,应该视财富如浮云,不能为了利益而葬送自己的理想。如果那样活着,很可悲。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也喜欢在高 校这个小地方观察、解剖麻雀。

  刘大鸿

  1962年出生于青岛,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院,著名油画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1992年在香港举办个人展览“刘大鸿作品1985-1992”,2000年首次在国内举办个人展览《祭坛》 。代表作《惊蛰》、《双城记》、《祭坛》、《红历》、《新上海百多图》等。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