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记者亲身体验中国偷渡客在英国艰难生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8:47 南方人物周刊
记者亲身体验中国偷渡客在英国艰难生存(组图)

海难拾贝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记者亲身体验中国偷渡客在英国艰难生存(组图)

拾贝者的鞋子


记者亲身体验中国偷渡客在英国艰难生存(组图)

白晓虹女士


记者亲身体验中国偷渡客在英国艰难生存(组图)

被驱逐的非法移民的中国劳工 图/CFP


  中国偷渡客泣血英伦

  作为一个国际性难题,非法移民和偷渡现象几乎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非洲黑奴贩卖史。

  据国际移民组织(IOM)的保守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5亿移民,其中3000万属于
非法移民。走私非法移民丰厚的利润几乎可以与走私毒品相提并论,每年贩运偷渡客的全球贸易额高达40亿美元。

  偷渡难除,中国亦然。它深深植根于人的逐利和谋取富足生活的本能,兼以大小人蛇组织早已编织好的黑色产业链条,同时,也不排除当地多年形成的特有的人文、文化因素。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是,福建福州周边地区以及浙江南部一直是偷渡的高发地带。

  现在,通过在英国《卫报》供职、祖籍台湾的女记者白晓虹的调查,我们获知,中国偷渡客的队伍又有了新的面孔:他们是东北、华北、华东的下岗工人。

  为了真切了解这些大量“非法劳工”的生存真相,白晓虹女士乔装打扮,匿名卧底,和那些来自中国内地的偷渡客一起生活了11天,亲身体验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难谋生。

  出人意料的是,白晓虹在采访中竟然遇到了几位

莫克姆湾海难幸存者。2004年2月5日夜晚,莫克姆湾突然涨潮,23名中国拾贝人不幸丧生。这是发生在英国的第二起特大华裔移民惨案,此前的即是2000年6月的多佛尔港惨剧,58名中国人被活活闷死于一辆运送
西红柿
的大货车厢,相信很多人对那一幕悲剧至今记忆犹新。

  偷渡难题,旷日持久。本刊刊发这组报道,并非企望获得根本性解决,我们的目的,是期望读者得以窥知偷渡客在异域他乡的生存之艰之难。

  偷渡客英国艰难挣扎 女记者亲历卧底调查

  身为无证工人,中国劳工必须在孤立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求生,就业于最为“三D”的行业,即最肮脏(Dirty)、最不受管制(Deregulated)、最危险(Dangerous)的行业。他们是英国最无保障、最脆弱的劳动力,承受着最为严重的劳工权和人权的侵犯

  - 特约撰稿 白晓虹 发自英国

  “非法劳工”清洁英国的大街小巷,打扫英国的超级商场,并在每条街上忙碌的餐馆里端送英人的菜饭。“非法劳工”在成衣厂里缝补英人穿着的衣服,制造英人使用的微波炉,并加工配制英人每晚食用的沙拉。 “非法劳工”提供英人每天生活之所需,却无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非法劳工”便是英国无证、无身份的外籍移民劳工。他们或由于本国经济衰微,或由于战乱和政治迫害,通过非正式的方式,离乡背景来到第一世界国家。

  为了深入了解他们在英国的劳动生活,我展开了匿名调查。我想要亲身经历体验他们的生活。这样,我走进了英国葛兰平肉类加工厂(Grampian Country Pork)。那里,一行闪烁不断的巨型广告字体 “创造更有味的生活”高高悬在厂房的正上方。 同时,许多面容疲惫的外籍劳工,正一个个从小型巴士上走下来,等待轮班。我不禁联想,他们的生活是何种滋味?

  我寻着无证华裔劳工的足迹,走上他们踏过的在英寻职路途。我从伦敦一名建筑工人那里取得了一份IS96文件,也就是移民局过去发给特定政治庇护申请者的临时工作许可证。这份文件属于一位2001年入境、名为陈敏的中国人。这份没有标明性别的文件,已被许多华裔中介复印无数次,以每张50镑的价钱售予无数华裔工人。这名建筑工人告诉我,这张纸(俗称“难民纸”)在许多高度依赖外籍劳工的行业里都能使用。

  接下来,通过伦敦一名华人,我取得了诺福克郡(Norfolk)塞特福德城(Thetford)的一名工头林先生的电话。这名华人告诉我,同郡的金斯林镇(Kings Lynn)有一位同姓的工头,我只要说是他推荐的,塞特福德城的林先生便不会有所怀疑。

  拿起了话筒,我开始了与林先生的首次交谈。“我是金斯林镇的林先生介绍的,”我自我介绍说,“我来自中国河北省,学生签证已过期,现在急着找工作。”“我们这里有工,供住宿。”他十分自信地说。

  以下是来自我在这段匿名生活期间的日记。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