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吞灭港湾(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1:02 南方人物周刊 | |||||||||
李一男 任正非收拾李一男 港湾的锋芒甚至一度盖过了华为——李一男曾自负地宣称港湾在多个产品领域先后创造多项国内、业内第一……华为 员工一直不服气,认为港湾之所以能迅速推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是由于李一男带走了华为的技术机密、挖走了华为的顶尖研 发人才……华为设立了“打港办”,过去华为不关注的一些百万元小单,现在只要港湾参与竞标,华为都势在
-冉孟顺 “如果不能打败它,就收购它吧。” 固执己见的任正非凭藉华为在海外业务高歌猛进之优势愈发显得自信。在华为和港湾这场血拼6年的赌局中,任正非 老谋深算,出人意料地祭出一招通信巨头面临创业小型公司激烈竞争时所津津乐道的经典策略——收购港湾。 在这场赌局中,任正非笑到了最后。这是两个公司的恩怨纠葛,背后却是两个人的战争:任正非与其昔日爱将李一男 之间的无声较量。这是一段精彩而残酷的“江湖恩仇录”,两位主角的荣耀都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大放异彩。 华尔街追捧李一男 港湾正面对抗华为 任正非是一位被业界称为“中国通信教父”的传奇人物。这位解放军退役军官在1988年孤注一掷,用仅有的2万 元钱创办华为;而在今年,华为营收有可能突破800亿元人民币(任正非在5月初的内部谈话中透露:华为处于一个大发展 时期,今年销售可能突破100亿美元)。任正非的老朋友及合作伙伴,美国网络设备企业3COM公司前CEO布鲁斯·格 莱夫林曾对《商业周刊》盛赞任正非,“任的故事如果放在美国的话,那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成功者的故事。” 任正非格外低调,在砸钱的通信业他自称“屡败屡战”,华为神秘的股权结构让外界好奇,据说,雇员拥有华为80 %的股份,任正非本人持有的股份不到2%。然而,通信制造企业本身包含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就像一个赌局。华尔街银行家们 都遵守一条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决不在任正非身上押赌注,因为你无法了解他下一步会想什么。 任正非对华尔街银行家们也一直心存疑虑。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经带领一个投资团队到华为深圳 总部,任正非没有亲自接见,罗奇对此大为失望:“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任正非冷淡地解释道:“他罗奇 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我是卖机器的,就要找到买机器的人呀!” 李一男则是一位被视作“通信业技术天才和技术CEO”的后起之秀。李一男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曾是华为的一名实习生,任正非慧眼识珠,发现了这名黑瘦少年所拥有的技术潜质,两人曾被认为“情同父子”。 进入华为仅仅4年,李一男便由于技术突出而被擢升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6年前,李一男出走华为,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天,依靠从华为股权结算及分红得到的1000多万元设备 ,李一男从深圳北上京城“内部创业”,开办港湾公司。这位技术天才胸怀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梦想:在港湾复制华为的成功。 他要在这里寻找一个能独自大施拳脚的重要机会。 “华为背景”、“技术天才”等诸多光环,让李一男受到华尔街投资商的追捧,美国华平创投(WarburgPi ncus)等数家风险投资商毫不吝啬地向港湾投钱。华平创投公司负责港湾项目的祖文萃曾为此夸耀,“港湾真是难得一见 的好项目。”就连软银的周志雄也曾追着李一男,意欲投资港湾,结果未遂,只好转投盛大网络。 任正非认为正是风险投资商的教唆,才让港湾和华为反目为仇。任正非最初的本意是让港湾成为华为重要的代理商及 合作伙伴,但事与愿违,华为与港湾所处的特殊市场环境、任李二人的特殊地位及恩怨,终于发展到两家公司的全面对抗,再 蔓延至双方市场员工在正面市场上刺刀见红的捉对厮杀。任正非今年5月初在杭州秘密接见李一男等人,对他们说:“你们在 风险投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 在任正非看来,这些风险基金“别有用心”。任正非在内部谈话中仍对此耿耿于怀,“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 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港湾创业初期,全球IT泡沫的破灭正在引发一场电信业的寒流,任正非在2000年预测到电信业的寒冬即将到来 ,并写下广为流传的《华为的冬天》。全球通信企业那时一片风声鹤唳,英国老牌电信制造商马可尼股价一度跌到了6先令, 爱立信股价也从每股230瑞典克朗的最高价下跌到每股仅略高于3瑞典克朗的水平。任正非也承认这时“华为是十分虚弱的 ,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任正非清楚这是华为的一个艰难时刻,甚至快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 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 在这场寒冬里,李一男也在寻求港湾的生存之道。他很敏锐地意识到:虽然电信业急剧萎缩,但随着网民的成倍增长 和中国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发展,网络设备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专门提供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数据通信业务将会在电信业 中一枝独秀。李一男聪明地收缩战线,把力量集中在数据通信业务上。在出走华为之前,李一男明确表示:“华为目前在数据 通信领域是一个相对薄弱点,这是一个潜在机会点,我本人很有兴趣在这方面发展。” 港湾成立一年内就迅速推出了自己研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数通产品。李一男也清楚,港湾将从华为的代理商转变为 华为的对手。港湾创业前3年,销售收入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2001年1.47亿元,2002年4.1亿元,200 3年10亿元。港湾的锋芒甚至一度盖过了华为——它和华为都已成为中国数据通信领域举足轻重的玩家。这种兴旺发展的势 头一度让股东和风险投资商非常满意。 港湾在业界开始声名鹊起。事实上,港湾是一家最为成功地应用了华为的战略、战术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公司,业界一 度惊呼港湾为“小华为”。 华为员工一直不服气,认为港湾之所以能迅速推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是由于李一男带走了华为的技术机密、挖走了 华为大量的顶尖研发人才,这种暗度陈仓的手段让华为不能容忍。 港湾则一直否认侵犯华为知识产权。李一男仍然重视研发,港湾每年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港湾整体销售额的12%-1 5%。事实上,港湾也推出了不少领先华为的产品,李一男也曾自负地宣称“港湾在多个产品领域先后创造多项国内、业内第 一”。 任正非绝地反击,先制服,后招安 华为在这段时期有些黯淡。重金投入的3G研发只能苦苦等待,甚至在联通CDMA招标中意外失手,忽略小灵通让 中兴、UT斯达康等老对手缩短与华为的距离,数通产品遭到港湾的严重挑战。任正非在一次会议上为此自责,“不要太看重 面子。在华为犯错最多的是我……不过大家是为维护领导人的威信,给点面子罢了,我自己心知肚明。” 屋漏偏逢连夜雨,华为在2003年初还与美国著名通信企业思科惹上了“世纪诉讼”。华为当时在美国销售路由器 ,这让思科迅速感到了威胁。3COM公司前CEO布鲁斯·格莱夫林出场了,3COM是思科的死对头。熟读毛选的任正非 自然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任正非依然还有卷土重来的勇气。华为迅速和3COM结盟,成立华为3COM合资公司,逐渐化解掉思科的凶猛攻 势,最终达成和解。一位业内人士说,“这招以夷制夷的太极推手,是老任的神来之笔。” 李一男并未意识到华为3COM对港湾的威胁。此时,港湾仍能凭借年轻气盛而获得快速发展,港湾在2003年营 收取得10亿元。在一份内部资料里,李一男在内的众多高管仍然对前景乐观:“创业企业在迈过10亿元以后,再增长到4 0-100亿元就比较容易了。”华为则对港湾严防以待。任正非开始将迅速崛起的港湾视为心腹大患。有华为高层人士认为 ,与思科的官司相比,港湾带来的威胁“更麻烦”。 一位港湾员工批评道,“此时公司高管们仍沉浸在虚假的成功幸福感之中,对即将到来的生存困境视而不见。” 姜还是老的辣,任正非谋而后动。在稳住阵脚后,华为3COM开始绝地大反击,在企业网市场寸土必争。李一男从 2004年起忽然发现,现在已不再是港湾去抢华为的单了,而是华为倒过来跟港湾抢单,业内也风传,任正非曾放出狠话— —“谁丢单谁下课”。华为还设立了“打港办”,过去华为不关注的一些百万元小单,现在只要港湾参与竞标,华为都势在必 得,甚至对客户采用零价格送设备的残酷手段。 港湾高速增长的势头骤然止步,2004年的销售比2003年略有萎缩。华为此刻仍步步为营,狠招迭出,招招直 取要害。假账风波和匿名邮件等流言袭击了这家年轻的公司,“邮件门”事件最终导致港湾上市流产。在华为的逼迫式玩法下 ,港湾高速成长的光环渐渐消褪。 2004年对港湾公司来说似乎注定是糟糕的一年。风险投资商最不愿意见到的是,由于面临对手残酷的低价格战, 港湾业绩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一位投行人士称:“华尔街最喜欢编造高速成长的美妙故事,港湾似乎开始与这个故事失之交臂 。” 进入2005年,华为仍然穷追猛打。对华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竞争策略,李一男找不到好的对策,毕竟华 为有雄厚财力来实行这种“焦土政策”。港湾依靠10亿的营销仅能勉强度日,经营依旧没有起色。 不过,双方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也埋下了可能两败俱伤的隐忧。任正非也承认:“华为逐鹿中原,惨胜如败。” 李一男甚至打算把港湾卖给西门子,这是华为不能容忍的。此项收购若能达成,华为将多出西门子这样强有力的对手 。西门子利用在中国采购低廉OEM设备,在全球电信项目竞标中不断对华为造成威胁。在2005年尼泊尔电信招标中,西 门子的报价就低于华为;在另一次电信项目竞标中,西门子同样以低报价战胜华为。 更令任正非担忧的是,诺基亚也打算收购西门子旗下的通信业务。如果诺基亚借此机会吞并港湾,那么诺基亚无异于 如虎添翼,将极大威胁到华为的全球战略。 华为决非好惹之辈。得知西门子欲收购港湾之后,华为先下手为强,瞄准了最赚钱的语音IP(VoIP)业务。在 2005年10月有传闻称,华为以1000万元代价挖走港湾深圳研究所一语音研发小组,以致李一男不得不急忙南下安抚 军心。 华为还敲山震虎,打算起诉港湾在知识产权方面对华为侵权。 任正非的策略再一次奏效。知识产权诉讼让西门子放弃收购港湾,西门子此时正在与诺基亚洽谈合并业务,不想因为 华为与港湾的官司而让自己节外生枝。 港湾陷入绝境。 任正非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李一男伸出橄榄枝——华为收购港湾。港湾仍有员工对此次收购不满,在北京上地软件园, 港湾大楼一片沉闷散伙的气氛,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对“男哥”缴械投降表示失望,“他丢失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翻盘的资本 ”。 任正非深谙“穷寇莫追”之道。在对李一男的内部谈话中,任正非进行了技巧高超的安抚,“你们的回归对中国科技 史都将是一项贡献。不一定会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