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万余名矿工震后安全出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5:08 河北日报 | |||||||||
本报讯(记者林凤斌、李斌通讯员董泽民)“万余名矿工能安全出井,那真是一个奇迹。”家住唐山古冶融园小区的开滦煤矿退休老干部贾邦友今年74岁了,唐山大地震的当晚,时任吕家坨矿革委会副主任的他正和1000多名矿工在井下作业。 “大家不要慌,后队变前队,全都撤到大巷里去。”凌晨,大家正准备收工时,工作面突然猛烈晃动起来,顶板上的煤矸石哗哗往下脱落,井下一时煤尘弥漫。贾邦友马上意
贾邦友接通矿调度室电话,得到的消息却是:由于强烈地震,全矿断电,主副井提升陷于瘫痪,只能由风井返回地面。 从大巷里到风井口要走几公里的巷道,巷道最窄处只有4米,其中还要爬总计1000多米长的两个斜巷。而风井口到地面垂直距离有70多米,直径不足一米,仅能容一个人沿梯子爬行。 情况比想像的还要危险:断电意味着井下通风、排水设施全部停止运转,地下水将迅速上涌,各种有毒气体将不断聚集,如果撤退不及时,即使矿井不坍塌,大家也将全部葬身井下。在这1000多人中有300多人是井上干部职工,且20多人是妇女,700多名采煤工人中有不少人下井还没几天。 贾邦友迅速在脑子里画出撤退路线图,并立即召集各单位负责人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确定出队伍撤退顺序:井上工人先撤,采煤工人其次,机关干部和党员最后撤。 头戴矿灯,腰挎矿灯盒,身穿棉装,脚穿胶靴,每人负重十几公斤,大家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风井口。此时,余震不断,巷道里空气越来越浑浊。 时间、秩序就是生命。如果大家一挤,梯子一塌,或者再发生大一点的地震,井口变形,很多人便会葬身于此。在贾邦友的组织下,机关干部一边维持秩序,一边用矿灯为队伍照亮,大家一个挨一个地往上攀登。井壁上的渗水不停地往下倾泻,梯子一直在摇晃。有的女同志连累带吓,怎么也抬不起腿,只好让上面的同志往上拽,下面的同志从后推…… 8时30分,贾邦友最后登上井口。后来他才知道,当天凌晨,开滦所属7个煤矿的万余名井下干部职工全部安全出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