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慈善如何拿钱讲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8:16 新周刊

  富人和穷人都有底线,即内心深处不为利诱的东西。旗帜鲜明地扬善,需要技巧、创意和制度保障。

  文/何树青 图—阿灿/新周刊

  一亿不算多,一元不算少。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们捐的是大手

  笔,但美国的慈善捐款构成仍然是:民众85%+公司企业10%+大型基金会5%。在民众中,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捐出了收入的5.2%,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捐出了收入的2.2%。

  草根阶层的慈善之心,在中国亦有印证。一份“京沪穗慈善捐助调查”(2003年1月,勺海市场研究公司做的)结果显示,90%的人为灾区或需要救济的失学儿童捐过钱或物。虽然63.9%的人平均捐款数额在100元及以下——以“勿以善小而不为”来衡量,公众与人均捐款980万元的162人中国大陆慈善家的慈善之举同等重要。

  也许富人和穷人面临的慈善问题是一样的:如何拿钱讲心?

  钱何时才是身外之物?

  最常用的英文名词不是money,而是time,香港《明报》报道了《简明牛津英语字典》今年6月的这一调查发现。money排在第65位。这个调查换成汉语词汇肯定不是这种排名。中国人最爱说的两句话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和“钱是身外之物”。

  钱何时才是身外之物?对芸芸众生来说,钱是酬劳、尊严、生活质量和梦想的阶梯。中国人普遍热爱储蓄,都不嫌钱多。之所以我们有时能慷慨解囊,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钱能“小钱大用”,救急助弱扶贫济困。这并非因为我们够高尚,而是我们做不到对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群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今年以来,“信仰”这个词开始在中国企业家和社会学家口中被多次提及,有的指企业家精神,有的指人生信念。放之公众,如果在这里我们不把信仰视为具体的宗教的话,信仰也可以理解为底线,即我们内心深处不为利诱的东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以此衡量当代社会,说当代人“信仰缺失”就是一种伪定义。至少,慈善的事越做越大了。

  盯住富人

  1994年之后,《人民日报》才大着胆子用“慈善”作为“公益”的同义词,因为中华慈善总会和上海慈善基金会当年成立了。到2006年4月,中国已经有第三届慈善排行榜,“2006十大慈善家”和“2006十大慈善企业”也评出来了,它是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此前6个月,中华慈善总会也启动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看看哪些企业是“财富巨人、慈善大家和纳税侏儒”。

  美国的巴菲特和中国香港的成龙最近捐出大部分的身家,公众更把慈善的聚光投射在富人身上。中外榜样都有了,我们可以期待那些先暴利起来的本土企业家成为慈善第一梯队吗?这个优质创富人群身陷不纯是善意的聚光灯下,而慈善这个词也显得动机暧昧。

  能力多大,责任就多大。社会对企业有了依法纳税和乐心慈善的双重“企业公民”要求,富人光是赚钱和缴税已经不够了,还必须对弱势群体和不赚钱的公益事业表现大方。

  美国《商业周刊》总结今天的慈善家有如下特点:更雄心勃勃于解决大问题,更具战略性,更全球化,更多成效要求,比如附加“只有在捐款的初期预定目标实现后,才会追加后继的基金支持”之类的条款。

  中国的慈善家倾向于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预期问题,并不追求捐款的战略性和全球化度。有时他们甚至只想换回美誉度,权当品牌广告。

  慈善是需要创意的

  搞慈善,怎么创意都不过分。广州在2005年10月26日的做法,是请人来吃一餐人均550元的饭——“千人慈善盆菜宴”开了102席,企业认捐盆菜宴门票价格划分为每席5万元、3万元、1万元不等,市民参与席(50席)的价格为550元/位,认捐善款近200万元,全部划拨入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账户。

  拿钱讲心需要技巧与创意,更需要制度保障。公众信任、财务公开、成效显著的慈善机构更能吸引到慈善捐款,而免税优惠政策对慈善机构和捐款个人来说都有激励意义。

  慈善的本质是一种平衡:行善者内心的平衡,社会分配的财富平衡;不同群体融合的平衡。我们不需要西方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慈善之道显然可以学习,包括如何杜绝慈善被利用为一种金蝉脱壳的腐败障眼法。

  “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以“旗帜鲜明地扬善”为口号,这旗帜的图案目前过于单调了。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