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农民大学生的脱贫梦想:用知识改变困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0:32 郑州晚报 | |||||||||
“农村需要大学生,学会了知识,就等于有了脱贫致富的资本。”今年7月,42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桑玉凤,谈起自己的脱贫梦想,少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份理性。 核心提示:怀着为家乡脱贫致富的梦想,2004年,42岁的河北冀州农民桑玉凤以434分的成绩被河北农业大学录取,成为学校里年龄最大的一名大学生。两年过去了,2006年7月桑玉凤顺利毕业,又重新返回了村里,继续自己的农民生活。农民——大学生——农民,改变的是年龄和学识压力,不变的是农民的身份。不甘于平庸,面对资金和场地的困难,为了改变周围村民的安于现状意识,桑玉凤开始了实现自己的脱贫梦想。
一个农家的致富梦想 桑玉凤已经离家3天了,可家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她去了哪儿。 7月19日上午,雨后的衡水湖畔凉风习习。河北省衡水冀州市魏屯镇常宜子村,桑玉凤的家,院子没有门。 正值犹豫,屋内走出了一个人,她是桑玉凤的小女儿常增学,还在上职业高中。妈妈已经离家3天了,只知道她外出考察肉兔养殖了,具体去了哪儿,常增学不知道,也无法联系。家中唯一的电话是爸爸花300元买的二手手机,可是爸爸也外出寻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常宜子村临近衡水湖,宽广浩渺的湖水成了村民的致富门路。可这里和很多农村不一样的是,村民们很少外出打工,出船、打鱼,常宜子村的人似乎有干不完的事情。 家里只有2亩地的桑玉凤家,能脱贫是全家人的梦想,所住的瓦房已经几十年了,屋内阴暗潮湿,装满奶牛饲料的编织袋堆满了屋内的角角落落。 早些年,就是看上了湖边遍布的野草,桑玉凤的丈夫选择了肉牛家庭养殖。可因为经验不足,投资一直没能收回。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他们停止了自己的第一个致富梦想,留下的不仅仅是几万元的债务,还有失败教训积累起来的经验。 常增学在职业高中学的也是养殖。增学的姐姐勤学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试成绩只能上大专,今年暑假,勤学没有回来,她要去打工挣学费。 多年沉寂后,按捺不住再次创业的冲动,桑玉凤家今年又购进了4头大奶牛,还有18头小奶牛。 “爸爸外出找草去了,找到后,我们再去割草,拉回来铡碎后喂牛。”常增学说。 在这个夏季,在桑玉凤这个44岁大学生跨出校门后,他们一家人的脱贫致富梦想,又重新被点燃起来。 25年后大学梦重被点燃 1962年,桑玉凤出生于河北衡水市故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那年她有辛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考生,遗憾的是由于分数之差未能迈入大学校门。但走进大学的梦想一直在她的心中徘徊。 没有人想到,时隔25年后,桑玉凤终于走进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校门,此时,她已经42岁,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了。 2003年全国两会上,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刘大群提交了一份“一村一个大学生”提案,主张在农村推行这项制度,每个村庄都能有一个大学生,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在这次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河北农业大学进行此项工作试点,由河北农业大学单独命题,单独招生,单独设计课程,对合格的毕业生颁发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招收了试点后第一批学生,共1000名。 “我当时觉得自己还有上大学的机会,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机会;后来有了这份冲动后,我才觉得自己必须要考上大学,没有一点真本事,一辈子也不能致富。”得到这个消息的夜里,桑玉凤一夜没有睡着觉,经过一番思考后,她给刘大群校长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面,她向这位校长诉说了自己对大学校园的渴望,询问一些报考的事项。不久,刘校长回电话了,他鼓励桑玉凤报考河北农大。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