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天津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7:41 北方网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天津人

刚刚组建的野战医院由二十几顶帐篷组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天津人

主任会诊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天津人

医疗队员在简陋的手术台前抢救伤员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天津人

防疫消毒


  北方网专稿(记者刘雁军 于浩):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天津宁河、汉沽、宝坻、蓟县因与震中毗邻,也属于重灾区。地震发生后,灾区牵动着全国各地人民的心,解放军和天津市各部门、各区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数万人的抢险队,医疗队,还有数百辆载满救灾器材、物资的汽车,日夜兼程赶赴灾区支援,在灾区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温暖的手。事隔30年,当记者采访曾参加灾区医疗救助的医生时,他们依然感慨万分。

  回忆:在艰苦的环境中抢救伤员

  “1976年7月28日上午,也就是

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天津市抗震救援指挥系统就形成了。当时,市卫生局成为系统的主体。”原天津
医院
赴宁河野战医院医疗队队长、现任天津医学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淑静回忆说。她说,由于天津医院是骨病专科医院,治疗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员很有优势,因此,地震后,天津医院派出了84人的队伍,赴宁河组建了野战医院。

  “当时的条件真是艰苦啊!”原天津医院赴宁河野战医院医疗队队员、现任天津医院病理科主任王瑞林感慨地说。王瑞林告诉北方网记者,由于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医疗队行进速度很慢。他看到,在沿途一些临时搭建的医疗棚里,有的医生光着膀子,围着橡皮裙,在紧急施救,医疗器械就放在医疗棚外、盛着烧开的水的大锅里进行消毒。到了宁河县后,眼前是一片废墟,基本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倒塌了,就连宁河县医院也未能幸免于难。王瑞林回忆说:“当时的野战医院建在蓟运河堤上,距离芦台12公里,河堤两岸都是坟头。刚刚组建的野战医院是由二十几顶帐篷组成的,这里既是医疗队员的宿舍,也是伤员住的病房。由于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都在睡梦中,被惊醒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从床上‘坐起来’,还来不及弄清发生什么事,就被塌落的屋顶砸中头部或颈部。因此,在地震中造成脊椎或颈椎骨折的人很多。”王瑞林说:“伤员多,我们的工作量就大,有的队员一上手术台,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夜,饿了就让旁边的人喂几口,实在困得不行,就用酒精擦擦脸。就在我们驻宁河的一年时间里,仅手术就做了不到800例。”

  王瑞林回忆,医疗队住的地方条件很差,帐篷里只有草席,医生们都自带被褥铺在草席上睡觉。由于震后地面很潮湿,基本上一夜过后,被褥就全湿了。那时,大家都盼着出太阳,好拉根绳子晒被褥。河堤两岸还有许多地震造成的大裂缝,深不见底,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王瑞林说:“开始最艰难的还是饮水问题,实在渴极了,队员们就喝浑浊的雨水、河沟水,然后就发高烧、泻肚子。后来,医院准备了一个用橡胶做的大槽子,每天从市区往这里运水。吃的饭也很简单,基本上是土豆、白菜,很少能吃上肉。相反的,伤员的伙食还不错,经常可以吃些肉类、鸡蛋,补充些营养。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很高。过了一个多月,野战医院盖了一些临建房屋,这些房屋基本上是用竹筏搭建的,里外用苫布铺上,再用泥巴糊,还要糊些报纸挡风。每座临建房屋里面都有三个土炕,可以容纳6到8个人。虽然条件还是差,但比帐篷可强多了。”

  李淑静回忆说:“野战医院成立一段时间后,逐步恢复了三级查房、主任会诊等制度,确保没有一例医疗事故发生。同时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截瘫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针灸、按摩、手术……土洋办法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医疗队不但负责救治伤员,还要组织宣传基本的防护知识,同时作好灾区的防疫消毒工作。”

  救助:两天组建19个医疗队

  曾赴唐山完成医疗救治任务、现任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的张愈在接受北方网记者采访时说,地震后两天内,天津组建了19个医疗队,共计1124人,先后进入天津市宁河、汉沽、宝坻、蓟县,河北省唐山,河南省洛阳等重灾区抢救伤员。在芦台大桥断裂的情况下,医疗队员们背着沉重的设备涉水趟过蓟运河,为抢救伤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救治过程中,因为伤员数量过大,在救治物品不能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群策群力,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土法上马的措施,千方百计救治伤员。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唐山灾区的3671名伤员疏散到兄弟省市。为随时救治和接收更多的伤员,在天津市区内建起了三级医疗救护网,全市共组织救护队1307个,队员17600多人,其中医务人员3200多人;救护医院42个,可容纳25600多名伤员;预备收容点18处。截止到1976年的10月底,天津共救助伤员122601人。

  张愈回忆说,当时,天津不仅负责救治本市的伤员和由唐山转来的重症伤员,而且还要支援由唐山转到全国各地的伤员的救治任务。一些医疗队员接到任务后,来不及向家人告别,来不及带换洗的衣物,就立即奔赴一线。由于地震波及到本市,大部分医院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证医疗不被中断,建筑工人们用最快的速度在全市搭起了临建病房,使救治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当时的药品、器械生产部门,努力克服困难。积极组织生产,解决了抢救急需物品和药品的供应。

  地震发生后,许多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医院救护伤员,连续战斗几个昼夜,有的多次晕倒,有的把自己的鲜血献给重伤员,有的口对口吸出伤员的浓血,有的在余震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有的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把仅有的食物让给病人。一些当年已年届六旬的老专家,在交通受阻的情况下,穿着拖鞋徒步赶到医院。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临危不惧,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无私无畏、奋勇拼搏,成为当时所有医务人员的统一思想。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