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香港与内地高校之争:较量不仅在于奖学金的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10:50 民主与法制时报

  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8年来,从没有哪一年像今年引起这样大的争议。首当其冲的争议是:多位内地高考状元出奇巧合地在北大、清华与香港高校之间犹豫,引发一场香港高校“狼来了”的争论。争议由此逐步上升为两地高校关于“一流大学”的归属之争。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袁婷

  面对不期而来的争议,香港与内地高校被动进行了多个回合的交锋。一边是内地高校捍卫“一流”的保卫战,一边是香港高校对于“狼来了”说法的反击。临近7月底,各个高校招生进入收尾阶段,两地高校都沉寂了。这场“一流高校”之争,对于两地高校、考生、内地教育制度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内地“状元”的流失

  今年北京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已经确定就读香港科技大学商业课程,随着北京文理最高分择校尘埃落定,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争夺高考状元的博弈局面,也渐趋清晰。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8年来,从没有哪一年像今年引起这样大的争议。

  广东高考总分和数学单科状元杨洋,最终选择就读香港科技大学,放弃了从小心仪且已经报考的清华大学,这个内地考生转投香港高校的样本,将两地高校的招生博弈引入人们的视线。

  此后,人们注意到这样的巧合:成都高考文科第一名代媛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提供5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的“预订”,她在北大和中文大学之间进行抉择;四川理科第一名周小天接到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给予全额奖学金的邀请函,他此前已被保送清华大学;广东高考外语类状元孙贝贝则直接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并最终被录取。香港中文大学在首轮结束的7省区市录取工作中,已招收4名来自广东、广西、江西和山东的高考状元。

  在全国的高考中,各省市文理科头名达几十人,虽然只有几位状元属意香港高校,但他们对香港高校的青睐引来教育界“狼来了”的呼喊。回顾香港高校8年来在内地招生的历史,不难发现为什么几位状元属意港校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始于1998年。当时香港一个慈善团体“赛马会”给香港高校提供了一笔资金作为招收内地学生的奖学金。那时港校在内地招生尚通过“代招”途径,委托内地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将一些已经考入该校的学生推荐给香港高校。据记载,那时港校在内地招生的总数仅几十人。

  值得注意的是,港校在内地招生之初,内地学子普遍反应冷淡。但近年来,随着港校的宣传攻势在内地不断扩大,以及内地教育体制暴露的一些弊端,港校在内地的声望日渐高涨。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北京、上海、广东等6省市自主招生,这个数字逐年增加,2004年增加到10个省市,2005年扩大到17个省市,2006年更是增加到20个。

  状元毕竟只是少数几人,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之所以引起“狼来了”的争论,其原因除去状元之争,更在于港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内地学子关注和认可。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卓燕女士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香港城市大学2005年计划在北京录取19名学生,但现在无论从报考城大的学生数量还是从考分上看,实际情况比计划好得多,确定录取的47名北京考生,大部分考生均符合城大的奖学金标准。”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共计划招收325名学生,比今年3月公布的250名计划招生数已扩招了30%,很重要的原因是来申请的考生接近1.2万人,是去年的一倍。

  抢夺生源之争

  去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两所高校,首度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录取,他们无论在招生质量还是奖学金设置上,都显出志在必得的魄力。记者从两所学校获知,两校初步确定在京录取考生82人,其中有11名考生获得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不仅被免去全部学习费用,还能从学校拿到一些零花钱。毋庸置疑,与内地高校支付的高昂教育费用相比,港校给出的奖学金对学生和家长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有人因此认为,港校就是凭借这个优势,抢夺内地生源。

  对于这种说法,8所港校的招生负责人几乎都以低调的态度应对媒体,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均没有给予正面回答。在前不久的校长论坛上,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曾谈到这个问题:“我不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港大没有恶意‘抢’的意思,选择内地大学还是香港大学,这是学生的意愿。事实上目前港大有3000多名外地学生,来自于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到内地招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的发展需要不同地方的生源来推动学校的风气。”

  他认为,港大要成为国际型大学,比较理想的状态要有20%的非香港本地学生,这是我们现在的期望。而目前港大的生源情况是,90%是香港本地学生,在10%的外地生源中,有6%是来自于内地,3%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所以香港大学还会继续在内地招生,而且人数将来肯定会有所增加。

  与港校相比,内地高校的负责人表达出“欢迎竞争”的态度。“这不是‘狼来了’,而是‘鲶鱼效应’。”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郑晓齐所长说得很坦然。郑所长认为,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将改变目前高校的竞争格局。过去北大清华以老大自居,高高在上,但一两所高校“永为老大”的格局并不利于北大清华的发展,“百花齐放、齐头并进”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局面。现在因为香港知名高校的进入,有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将是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的办学者和教师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也谈到这个问题:“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非常不科学,但是生源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大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香港的大学目前在内地的招生人数总共还不超过1000人,对于内地庞大的生源基数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抢”。这对内地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多了进入优秀的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一流大学之争

  在内地和香港高校的招生之争中,将争论上升到白热化阶段的问题并非“状元”、内地生源之争,而恰恰是“一流大学”之争。从各种权威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到,一流大学的评判标准十分复杂,国际上对知名大学的各种排名也不尽相同。但在今年的内地、港校招生争夺中,“一流大学”之争的评判标准迅速集中到调档线和高分学生人数上。

  长久以来人们对内地高校招生认识是“越是一流的大学,调档分数线越高”。加之香港高校给出的高额奖学金,人们对“一流大学”之争的另一种说法演变成:考生以“极高分”换取奖学金,学校以“极高分”抬高入校门槛。但竞争调档分数线的惯性思维运用到今年的内地和港校竞争中,结果竟让人意外。

  香港中文大学去年曾以超过省控线40余分的文科613分的高分位列文科调档线第六名,但今年该校文、理科都“踩线”调档。记者从内地和港校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上看到,香港城市大学在北京调档线理科是609分、文科571分,均没有超过北京大学在京调档线——文科626分、理科661分。

  上海的情况大体相同。北京大学调档线理科568分,高于香港中文大学557分。此外,据报道,今年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在上海都招收到多名580分以上的理科高分学生,而香港大学招收文理科最高分分别为572分和578分。

  除去分数线,高分考生也成为争夺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当媒体不断地报出某省某单科或总分第一名最终选择某香港高校的新闻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开始展开宣传“反攻”。

  记者从清华大学招生办了解到,今年全国共有来自22个省市的30位理科第一名选择清华大学,据称7成以上的高分段考生集中在该校。同时,来自北京大学的消息显示,今年北大共录取全国各地第一名48人,各地文理科前十名中有超过60%的同学被北大录取,文科前十名中近90%被该校录取。

  较量仅在高额奖学金诱惑吗

  一位国内权威教育家曾谈到,名牌高校每年热衷于公布录取的“状元”数字,这说明内地高校的竞争还着眼在个别高分生源上,对师资、课程设置、学术成果的竞争关注度显然不够,最可怕的是,这可能导致名牌大学品牌价值流失的严重性被忽视。

  比较今年赴港就读的几位“状元”,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小有着北大清华情结,选择高校时,他们都有“情结”与现实两难抉择的痛苦。在赴港就读的各种因素中,奖学金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

  据香港大学中国办事处负责人透露,今年该校为内地入学新生提供了50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个人全奖每年最高13万港元。去年赴港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商科专业的学生依依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她领取的全额奖学金不仅免去学费8万元/年、住宿费7000元/年,每月还能领到5000元,除去自己日常生活费,她每月能储蓄两三千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内地高校不少学子为完成学业甚至要背负几万元的债务。

  香港某高校一位负责人曾就内地高校的师资、设备等问题高调发表过看法,他说看到内地名牌大学里学生们常常抢占一个自习室的位子、在

图书馆找不到座位,他很难理解,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在香港高校里。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直言不讳地说:“和内地相比,香港大学的优势比较明显,如英语教育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内地要高,长期积累下来的其他师资水平也相当高,还有整个高等教育制度中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比较到位。这些都是香港大学的优势所在。”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的竞争,形式上是生源之争,实质是两种高等教育机制运作的差异性竞争。

  除了奖学金,还有不少内地学子宁愿自付高额的学费也要赴港深造。记者发现,赴港学子的共同心态大体包括三种。

  第一,新鲜感。学子们愿意尝试与内地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制。依依说:“港校没有内地学校自然班的概念,那里不分班,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不同,不仅选择的课程不同,同一个课程还可以选择不同教授,甚至能选择上课时间,选择度很大。”

  第二,看重语言优势。很多内地学子认为,港校多采用英语授课,这对提高英语能力很有好处。依依说:“港校授课用英语、粤语和国语,但国语课程非常少,主修课程几乎都是英语授课。客观地说,对提高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有好处,但香港学生和教授的口语并不很标准,而且内地学生与他们交流时很少使用英语,所以口语提高没有想象中好,不过粤语倒是提高很快。”

  第三,就业、深造优势。内地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因此有学生将赴港读书作为转移内地就业压力的一个途径。而据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事实上,一些内地赴港就读的学生表示,他们留在香港工作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而香港学生对于出国深造的热情远不及内地学生。他们认为,在香港读书最大的就业优势,反而是内地的外企和港台企业。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