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扶贫中国行专题 > 正文

奉献奖候选人-潘志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6:34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为 了 这 方 热 土——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公室主任潘志强同志事迹材料

  北京亲人来桑植,致富树栽一株株,披星戴月一年年,寸管难把真情书。一支支山歌在桑植人民的心中深情地唱着……

  桑植县,是一片热土,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贺龙
元帅的故乡。它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澧水发源地、云贵高原余脉北侧武陵山区,是全国“八七”扶贫攻坚特困县之一,下辖29乡9镇,558个村(居)民委员会,全县3464.27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区,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素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粮食、收入长期在200公斤、200元以下徘徊,全县17个民族42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86.4%,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1996年底,全县还有12.8万人处在温饱线以下。

  199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部署下,我局与湖南省桑植县结成了定点帮扶对子。消灭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局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扶贫工作纳入了日常工作日程,多次召开扶贫专题会议,并成立了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具体落实实施。由于扶贫工作是项具体工作,涉及人、财、物各个方面,任务繁重而艰巨,局党组经过讨论,决定把扶贫办公室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工作放在机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主任潘志强同志任局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兼扶贫办公室主任。扶贫工作,是项长期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工作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多、工作性之重,都前所未有。面对这一艰巨而又沉重的担子,潘志强同志怀着对党、国家和局机关交给的扶贫工作扶贫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坚决响应局党组的号召,认真贯彻局党组的决策,全面落实局党组的部署。十年如一日,把对我局扶贫事业的满腔热情、对老区人民的质朴感情,化做无声的行动,作为司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垂范,亲下基层深入到最偏远的贫困山村调查研究,指导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开展。十年来,每年必往,每年必去,至今已累计50余次。为了这方热土,为了这方百姓,潘志强同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改善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成绩,终因长年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累倒在扶贫工作岗位上。潘志强同志的优秀事迹得到了局机关、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和交口称赞。当地人民无不称赞说:感谢党的好领导,党的恩情记心头。

  一、倾情山区教育,夯实脱贫基础。

  1994年底,我局驻桑植扶贫工作伊始,为了摸清扶贫工作情况,为今后我局扶贫工作制定正确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奠定基础,潘志强同志会同当届扶贫人员就多次深入县城基层、走访村寨,了解群众生活,考察山村实际。他们走访调查了近15个乡镇603个单位,与各级干部、群众500多人进行100多次座谈、研究。调查中,他们了解到没有解决温饱的群众,大多是因为不识字,不懂科技文化知识,思想禁锢,观念守旧。因为贫穷,县、乡两级财政及村民们无力解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很多学校的房屋已有30年以上的历史,经过风雨侵蚀成为危房,学生学习、食宿、运动场地连最起码的条件都达不到,学生厌学、弃学,家长们也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教师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不高。潘志强同志看着这些穿着不齐的儿童,看着这种学习生活环境,一种揪心的痛,他的眼眶湿润了,他的内心触动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深深懂得了桑植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滞后,观念的陈旧、人才的匮乏。要想尽快改变桑植贫困面貌,必须有大量的人才。人才出自教育,人才来自学校,促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老区脱贫的根本所在。在他的深入调查和建议下,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方针,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立足长远,教育先行,发挥优势,科技扶贫”战略,以教育为本入手,大力兴建希望工程。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在潘志强同志的关心和亲自指导下,在历届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已将河口乡西坪村完小、龙协坪村小学、林光村小学、以咱片小、斑竹村小学、神州村小学等所有19所旧校全部翻新、改建、修建成为集学生学习、教职工宿舍于一身的全新的综合性希望小学,在改善山区教育设施的同时也大大解决了教职工工作、生活住房的实际困难,有力地稳定了教师队伍。

  2001年,我局为河口乡中学修建了一座多功能大礼堂,建筑面积720平米,可容纳800余人,施工质量和建筑功能在全县都是一流的。期间,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和结构的安全,潘志强同志亲自邀请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专家为礼堂图纸把关;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他又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专程来到施工现场监督指导。由于当地电力供应不足,突然停电,潘志强一不留神滑倒在路边水沟中,皮肤严重挫伤,青紫之中渗有淤血,腰部本来就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这下又严重扭伤,当时就动弹不了。第二天,关心他的同事们强烈要求他卧床休息,可他一边揉着腰一边说:“时间不等人,还有这么多问题没有解决落实,我哪能安得下心休息啊。”说完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坚持走出房间,又投入到工作中。礼堂竣工投入使用了,看着这崭新的大楼,看着师生们脸上露出的兴奋和喜悦,他欣然地笑了,笑得是那么地开心,那么的沉醉。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科技扶贫,知识扶贫”的扶贫战略,加大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增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自主发展的造血机能,为老区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跨世纪综合人才,1998年,我局为河口乡捐赠了30台微机,援建了“河口乡电脑培训中心”, 使该乡成为桑植县乃至湖南省建有电脑培训中心的第一乡。为了该批物资的安全抵达,潘志强同志不顾年龄和身体情况,不顾家中还有眼疾几近失明急需照顾的爱人,亲自组织有关电脑物资的装车、运送,驱车近二千公里,一路风尘、一路颠簸,把物资安全运送到桑植。他说:“这是全局干部职工的一份情、一份意,要原封不动的转交给当地人民,不能有丝毫闪失。”为了使电脑教室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他还充分发挥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优势,随行带着中心计算机技术人员、电工技术人员,从电脑的运送到电脑的安装调试,从机房的电力增容布线到教室的最终建立,一条龙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为了使当地师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电脑知识,潘志强同志在北京还积极联系了樱花电脑学校,由服务中心全额出资选派当地学校老师骨干到京培训学习,吃、住、行、用、学费用中心全部承担。电脑培训中心的建成,不仅河口中、小学生和乡政府的干部能够参加电脑学习,而且还对社会青年和临近乡镇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电脑普及培训。目前,电脑教学已纳入河口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堂,河口乡政府的干部和中、小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简易操作程序。

  因为贫困,桑植县有很多少年儿童即将失学,在我局王景川局长、吴伯明副局长等局领导的带领下,我局先后组织80余名局领导、干部职工及历届扶贫人员与贫困学生结成“1+1”助学对子。罗红梅同学是贫困学生中的一员,家境贫寒父母又多病,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因为学费问题即将面临辍学,当潘志强同志得知该同学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和该同学建立联系,结成了帮扶助学对子。潘志强同志不仅承担了孩子的全部上学费用,还经常本人或托当届扶贫工作人员为孩子捎去全家人为罗红梅同学精心准备的服装、鞋帽、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生活用品;利用孩子暑假假期,还自费购买火车票组织孩子走出从未离开的县城,到北京参观学习,和他的家人吃住在一起,让一名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北京另一个家的温暖。

  几年来,在潘志强同志和历届扶贫工作人员的具体实践和努力下,我局立足发展教育事业抓扶贫,取得良好效果。河口乡小学入学率、合格率由1995年的90.2% 、81.2%,分别提高到1999年的99.3%和100%,全乡学生成绩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位居全县第5名。截止目前,当地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1%,农村失学儿童返学率达到99%。

  二、科技兴农,圆了老区几代人的梦

  温饱问题,是解决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首要的问题。农业是农民的根本,搞好生产、丰衣足食是老区人民几代人的梦。而在这个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向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农业人口占全县42万总人口90%,12.8万人处在温饱线以下的地方,如何才能有效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作为扶贫办主任,潘志强同志深深的思考着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科技,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搞科技兴农,才是唯一出路。潘志强同志会同工作组同志围绕“调查、引进、示范、推广”的工作原则,以各乡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为龙头,实行各项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工作组走入农村、走进农户,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具体工作规划,向村民印发宣传资料、传授科技知识,派请农技人员现场示范,并通过举办农技班,播放科教示范片,让村民们大开了眼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科技兴农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科技兴农的意识。于是,一批批优质小麦良种落户桑植,“双低油菜──油研七号”走进农家,EM生物饲料推广,肉鸭圈养、苗圃技术、双杂良种的推广等技术,渐渐地走进老区人民心中。在潘志强和工作组同志“科技兴农”思想的影响、带动、帮助下,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广下,1997年,全县推广“双杂”良种33.4万亩,其中杂交玉米15.2万亩,杂交水稻18.2万亩,“双两大”16.8万亩,地膜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4.25万吨,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粮食增产五成来自科技,长期困扰老区人民吃饭问题的阴影被驱散了,全县涌现各种技术示范户300余个。现在,全县推广“双杂”良种达到100%,“双两大”、地膜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全面推开。通过我局实施科技兴农,该县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709元,提高到1999年的1146元。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2元,比1994年扶贫伊始人均200多元提高了六倍。

  科技让老区人民尝到了甜头,科技兴农让广大农民兄弟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三、科技是企业腾飞的第一生产力

  在做好科技兴农工作的同时,潘志强同志围绕桑植全县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审时度势提出:要大力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农业和工业两条腿走路。为桑植的工业振兴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桑植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黄柏基地县。开发黄柏资源的企业建成后,因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仅能完成黄连素提取的粗加工工艺,无法解决黄连素精品提取技术问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不很理想。工作组同志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扶贫办公室,潘志强同志得知后,立即指示工作组先后赴华北制药厂、南京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考察,经反复实验,创造出用酸碱综合法提取新工艺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成品率。此新工艺已纳入湖南省科委星火计划。另外,潘志强同志还和工作组一道,依托我局科技优势,帮助该县天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出新罐装猕猴桃饮料、磨粉磨浆组合机和微型耕整机,帮助县水泥厂研制了获国家科委颁发的技术革新进步奖的“高铁复合硅酸盐水泥”,帮助电力集团公司开发出长效碳铵等产品,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使老区拥有了自己的工业品牌,拥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繁荣了桑植的经济。

  通过我局对该县工业企业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使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生产、扭亏增盈近几年连年在全市位居前列,扭亏增盈进入湖南省先进县、市行列。截止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已达到19492万元。

  四、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饮水难、行路难、不通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制约桑植经济发展的“瓶颈”。河口乡是桑植县的“大西北”,这里的农民尤为贫困。全乡29个村有24个村不通公路,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村民吃水往往要翻几座山,走数里路。看到这些,潘志强同志动情地说:“到就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办就要办群众最需要的实事。我们要为老区人民扎扎实实办实事,全心全意谋福利。”十年来,我局共修建饮水工程22处,解决了8000余村民人畜饮水问题,村级公路8条,大小便民桥梁9座,4座变电工程,3所乡级卫生院,6个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资金、物资总计投入88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我局扶贫事业,为了桑植这方热土,潘志强同志十年如一日忘我的工作战斗在扶贫第一线。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奉献!1998年7月22日,桑植澧水再次发难,发生了一场桑植有史以来最大的洪峰,水位达266.34米,县城被水淹11米,进水最深的房屋达15.7米,县城五分之四的城区一片汪洋,成为全国县城被洪水淹没最深的记录。桑植42万人口,36万人受灾,损坏房屋9.2万间,倒塌房屋4.8万间,9000多人无家可归,62万亩农作物45.9成灾。事发第二天,潘志强同志得到工作组的报告后,立即第一时间向局扶贫领导小组汇报,第一时间争取到两万元援助款,又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随时还会有第二次洪峰的危险,第一时间亲赴抗洪一线,代表我局向工作战斗在抗洪一线的县委县政府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及人民群众进行了慰问,把援助款交到当地政府手中,带去了我局全局干部职工抗洪救灾、共建家园的一片心意。

  由于常年劳累奔波、一心扑于事业,他的身体积劳成疾,每况愈下。2004年3月在桑植检查扶贫工作当中突感胸闷胸痛,额头流下豆大的汗珠,随行同事劝他立即休息,到当地医院检查,他却摇摇头,还是那一句:“没事,老毛病了,过会就好,”仍带病坚持完成扶贫检查工作,回京后经诊断为心绞痛晚期,再延误治疗,就有随时突发大片心肌梗死危险的发生。医生建议立即实施搭桥手术,病情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最终手术实施了四根搭桥。在术后恢复中,潘志强同志仍不忘扶贫工作,住院期间还坚持询问和了解扶贫工作开展现状。

  在扶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场上,在我局扶贫事业的第一线,我们从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感受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魅力,共产党人的力量,共产党人的坚忠,更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力量。他,坚决听从党组织的指挥和人民的召唤,只要扶贫工作需要,只要人民需要,就毫不犹豫走在最前面。潘志强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垂范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着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的神圣宗旨,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朴实而光辉的形象。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赢得扶贫攻坚这一战役的最后胜利!

  国家

知识产权局扶贫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

  相关专题:扶贫中国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