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看80后演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7:51 新世纪周刊

  与香港学生的“顽皮”相比,看人艺话剧成长的大陆学生“很有脑子,但缺少放松”

  -实习记者/邓力

  第六届大学生戏剧节(以下简称大戏节) 5元一张的学生票,已经被“黄牛”们炒到了35元一张。人艺小剧场每 场还会加40个座,以容纳更多的戏剧爱好者。低廉的票价和年轻
人的创意还吸引了一些追看的观众。

  北京主会场的演出在8月31日结束后,会场移师成都、广州。开幕式上出现的主持人阿丘、演员濮存昕、《疯狂的 石头》剧组并不作为亮点来继续吸引眼球;参加大戏节的导演和义工,都习惯在回复记者的短信最后写下“谢谢关注”四个字 。

  青春的理想照进现实

  8月22日在东方先锋剧场上演的《“人民公敌”事件》,门票在晚上7点5分卖光了,还有人在门口询问是否能让 票。谢幕时来自南京大学的演员们眼含泪光,观众也起立鼓掌。

  学生戏剧一直被评价过度关注自己,做戏是为了吸引世界对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对世界充满兴趣。而《“人民公敌” 事件》则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作品,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现实生活中。

  编剧吕效平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他将戏剧冲突放在治理淮河污染的背景下,以一群年轻人排演易卜生的 《人民公敌》为线索,以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年轻人面对的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8位演员都是80后,他们并非表演专业 学生,表演朴素,台词并非完美,有着控制不住的热情——谢幕时他们的眼泪闪烁,在南京表演时还曾哽咽到接受采访时说不 出话来。

  参加大戏节的原创剧目,更多的则是学生的创作。来自夏威夷大学的《哈姆雷特主义》的导演王以前是北大剧社成员 ,这是他第一次导戏。导演对整个剧的构思很完整,但想说的话太多,使用元素也很多,不免显得“贪心”。

  此戏结尾的设计是“把观众抛弃在剧场”,演员们让观众走出剧场,然后骑自行车扬长而去,观众愣在原地然后散去 ,甚至错过了预先安排的座谈会。而五个演员则是导演回北京之后才开始仓促合作的,由于演出过程中看不到观众反应有些失 望,谢幕时,演员们没有出现,只留下了导演。

  放下自己,交流别人

  在大学生戏剧节上,各个学校剧团相互观剧、讨论的横向交流显然比专家指导要多。林兆华是大学生戏剧节的专家组 成员,由于新剧《建筑大师》的记者会风波,他“最近正在生记者的气,极少接受采访”,大戏节的义工发现他经常来看演出 ,但“通常偷偷来,然后偷偷走,谁也不打招呼,不希望被看到”。同属专家组的孟京辉也会来,但同样也不被人注意。

  更多的交流以“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进行。8月20日人艺小厅的地板上,七圈白纸围成七个同心 圆,站在最小圈中的指导者跳起、拍手,随即最大圈周围的几十个戏剧爱好者们随之跳起、拍手。这是台湾“白纸工作坊与即 兴表演”的热身阶段。

  40分钟的热身内容还包括和一张白纸做游戏:一个人摊开的手掌上放着一张白纸,手腕不停绕圈扭动但白纸不能掉 ;两个人用手掌夹着一张白纸做各种动作,但白纸也不能挪动。这种方式训练了参加者的身体,并让他们更了解戏剧的合作精 神:“放下自己,交流别人。”

  热身之后的参加者们站在小圈内,在音乐、灯光的配合下演绎一出即兴表演,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出接一出毫无准备的 戏。香港演艺学院学生何佩珊当时负责“白纸工作坊”的灯光,她看到台上的参加者“大部分是各演各的,很少有人会和周围 的人沟通来合作演一出戏”。

  何佩珊觉得大陆学生台词很好,但身体的灵活性较弱;很有脑子,但缺少放松。相对而言香港学生是很顽皮的,对戏 剧是玩的心态,强调切身感受,比较灵活。香港的戏剧专业学生接受身体的训练较多,会有专门的课来训练身体,模仿“亲嘴 、抚摸,甚至做爱”的动作。

  中戏研二学生付文馨是负责和台湾、韩国方面联系的义工,她觉得大陆学生受人艺话剧的影响太深,“以为深情地朗 诵台词就是好的”。而她爱看的戏剧,“当然是国外的喽”。

  民工爱看莎士比亚

  8月17日晚上7点半到10点,在朝阳文化馆的露天广场上聚集了一千多人,几乎把朝阳路堵住了。人群的中央上 演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场戏。这一千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光着膀子的民工,三分之二是社区街道的居民、上下班路过的 白领,和一些大学生戏剧节的忠实观众。

  这出戏的导演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蒋泽金,在演出结束拆台时,一个老头子走过来对他说:“导演,我三十年没看 戏了。”老头子没有解释为什么,蒋泽金却理解这位观众对戏剧的喜爱与无奈。在一篇名为《戏剧艺术回归广场的N个理由》 的文章中,他总结国内戏剧舞台的现状:“一种是盲目追求后现代的表达形式,另一种则是走上浮夸奢侈的‘大富豪戏剧’路 线,是这些阻碍了观众回归剧场。”

  蒋泽金觉得真正应该回归的是戏剧的本质,让“戏剧回归广场”,而不是让舞台演出变成一些特定族群——“心存浪 漫的青年学生、追求品位的白领阶层、附庸风雅的新贵暴发户、自娱自乐的戏剧工作者”——聚会的地方。于是他决定让《罗 密欧与朱丽叶》进社区连演三天,让观众和演员面对面,人贴人。

  “广场戏剧”的概念得到了大学生戏剧节的认可,而在挂着“民工剧场”条幅的演出现场,光着膀子的民工在欣赏街 头的莎士比亚时,“很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笑”。演出结束之后,还有貌不惊人的观众过来和蒋泽金交流剧本, 将原著和改编的差别从头说到尾。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