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英译本诞生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7:49 民族魂网站 | |||||||||
江沛毅 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著作的外文版本,国内外共约出版三千八百余种。其中,最早出版的是1938年10月的《论持久战》英译本。鲜为人知的是,该书由《大公报》社驻美国女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翻译,诗人邵洵美及其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总务王永禄秘密联络印刷出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而在共产党内部,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正规军,从而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错误的观点,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讲演。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经验,批驳种种流行的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的方针。7月1日,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作了全文刊载,题为《论持久战--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及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共约五万字。 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党组织决定将该著作迅速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几经研究后,这项重要的任务交到了一位名叫杨刚的女地下党员手中。杨刚时年仅二十余岁,公开身份是《大公报》社驻美记者,才华横溢,极受周恩来的赏识和信任。由于工作关系,杨刚的社交范围很广,而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埃米莉 ·哈恩就是其好友之一。 哈恩,1905年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圣路易城。威斯康辛大学矿冶工程系毕业后,任教于纽约亨特女子学院。此时的她已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女权主义者,洒脱不羁,特立独行。不久,哈恩决定从事写作。由于过人的才华,老牌幽默杂志《纽约人》聘其为特约撰稿人。1935年,哈恩来到上海,即被它浓郁的东方色彩所倾倒,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她将所见所闻写成通讯或特稿,不断地寄往《纽约人》发表。 当哈恩得知好友杨刚将冒着生命危险,去翻译一部中共最高领袖关于抗日的著作时,其身上所特有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她不假思索地决定把杨刚接到自己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寓所中。于是,哈恩那幢花园洋房楼上靠西的一间小屋,成为杨刚的工作室兼起居室。相对安全的空间,使杨刚能够安心地翻译。同时,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杨刚常与哈恩的爱侣、精通英文的邵洵美一起研读原著,斟酌字句,切磋译文。 邵洵美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和祖父均任清朝高官,其生母为盛宣怀之女(嗣母为李鸿章女儿)。南洋路矿学校( 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又赴巴黎法国画院学习绘画,与张道藩,徐悲鸿等人结为金兰之好。回国后,很快成为狮吼社、新月社等文艺团体的核心成员。他开办书店,投资出版业,推出了一大批深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狮吼》、《金屋》、《新月》、《诗刊》、《人言》、《论语》等,以及巴金、沈从文等人的《自传丛书》,朱湘、陈梦家、梁宗岱等九位诗人的《新诗库丛书》。其中大型画报《时代》,系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影写设备印制的。1933年萧伯纳访华,身为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秘书的邵洵美,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一起参加接待工作。不但出资宴请萧氏于功德林,而且还购买戏曲服装、脸谱作为礼物,持赠萧氏。这一切使邵洵美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享有盛誉的翻译家、出版家、诗人和集邮家,有“海上才子”和“文坛孟尝君”之称。当哈恩刚到上海不久,在上海国际艺术俱乐部主办的晚宴上,与邵洵美相识。立刻被邵洵美的气质所打动,她觉得这位东方美男子除了具有良好的文学天赋外,还有堪称一流的英文造诣。彼此一见倾心,互为对方仰慕,于是这对异国男女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地恋爱。不久便结合在一起,邵洵美还为哈恩取了一个中国名字-- 项美丽(EmilyHahn)。 邵洵美在协助杨刚翻译的同时,认真地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并深深地为之折服。他在自己主编的《自由谭》(1938年9月1日创刊,以项美丽名义编辑出版)杂志上撰文赞叹道:“这本《论持久战》的小册子,洋洋数万言 (按:实为五万字),讨论的范围不能说不广,研究的技术不能说不精,含蓄的意识不能说不高,但是写得‘浅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诵,中外称颂,决不是偶然事也。”这应该是国统区最早评论《论持久战》的文字,弥足珍贵。同时,邵洵美还特地在《自由谭》上刊出文章,专门介绍游击战,并配发了有关延安军民抗战生活的一组照片。此外,在《CandidComment 》(《自由谭》英文版)上公开连载杨刚所译《论持久战》译文。于是,《论持久战》首先在寓居上海的外国人士中间传播开来,反响极大。当时,毛泽东还专门为外国读者写了一篇名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发表于《八路军军政杂志》),亦由杨刚一并翻译。 在邵洵美、项美丽无私、真诚地帮助下,杨刚夜以继日伏案工作,不久便完成了《论持久战》的翻译和定稿。在杨刚向地下党汇报后,党组织决定把译稿的印刷和发行工作,郑重地托付邵洵美!大义当前,邵洵美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为此,杨刚专门在英译本的后记里,写下了感谢邵洵美的话语。 邵洵美接受任务以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和挚友王永禄(时任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总务,曾创办中国美术行刊社,并与邵洵美印行宣传抗日的小报《时事日报》,专载战地新闻和前线照片)几经考察后,决定将译稿秘密交给与时代图书公司素有业务往来的一家印刷厂刷制。于是,邵洵美和王永禄推掉了许多社交应酬,整天呆在厂里看稿,为书稿的出版而废寝忘食。两个月后,五百册书终于完成印刷,并装订成书。书为三十二开本,封面白底红字,印着英文书名《论持久战》以及著作者“毛泽东”几个字,朴素大方。为安全起见,邵洵美亲自驾车,将500册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运回家中。 书秘密出版了,但如何发行呢?经过周密布置,决定杨刚承担一部分。项美丽则利用她的特殊身份作掩护,委托时任德国驻上海领事馆见习领事华尔夫送出去。华尔夫是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碧眼金发,朝气蓬勃。他十分信任和崇拜项美丽,是她家中的常客,于是欣然担任起了义务发行员。所余部分则由邵洵美和王永禄合作“暗销”。每当清晨和深夜之际,邵洵美驾驶豪华轿车,在上海西区外国人聚居的僻静马路上开来开去。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公子哥儿在兜风,谁都不在意。而他们的眼睛则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等到周围没有人时,邵洵美迅速停车,王永禄则手持早已准备好的书本,敏捷地跳下车,飞奔到公寓门前,往每个信箱中塞进一本书后,立即返身上车而去。 凭借着机智和无畏,热情与真诚,《论持久战》这部伟大著作,被不断地辗转传播,走出国门,传到了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界上热爱和平人士的高度关注,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团结报》2003年7月24日 独家声明:民族魂网站供新浪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