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武则天墓发掘之争始末:被称为文物界三峡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19:35 民主与法制时报

  - 核心提示:

  乾陵,中国历代帝陵中最特殊的一个,是唯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

  今年6月下旬,一次探讨武则天的功过和历史评价的学术座谈会上,有学者谈到了“主
动发掘乾陵”,之后被媒体片面放大,再次引发了一波是否发掘乾陵的争议。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袁婷

  一次学术研讨会引发的争论

  从6月底开始,白如冰办公桌上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

  打电话的多是媒体记者,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乾陵地宫是不是准备发掘?

  白如冰在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负责宣传工作,两个月的时间,不停地接受采访,一遍遍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令他颇有些无奈。

  最开始,他感到迷惑:争论了几十年、几近平静的话题怎么突然间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上网一查,他恍然大悟,这次争论竟起因于两个月前他自己也参加的那场研讨会。

  6月25日,在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乾陵博物馆和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在西安唐城宾馆召开了“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武则天的功过和历史评价,最终目的是宣传乾陵。

  会上,乾陵研究专家石兴邦先生再次提出“主动发掘乾陵地宫”的观点,与会学者叙述了各自的看法,支持方和反对方的理由基本还是老生常谈。会上双方的争论并不激烈,研讨会进行了一天,这个话题谈论的时间占不到会议的四分之一。

  然而在媒体随后的报道中,白如冰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过度被渲染了。有的媒体甚至报道说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是否发掘乾陵地宫”,网络上的关注更铺天盖地般袭来。为了澄清事实,白如冰和博物馆的樊馆长、梁馆长开始频繁应付媒体的垂询。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不是为所谓“发掘”所扰,就是被接待访问打乱。

  白如冰1999年到乾陵博物馆工作,在他的记忆中,7年里真正提到发掘计划的一次是2000年。当时,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

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有学者提出,我国发掘乾陵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专家们经过考察和论证,逐条反驳了报告,发掘计划就此搁浅。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乾陵提出发掘地宫计划有三次。除了2000年那次,40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就曾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乾陵发掘计划》,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在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恩来表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当时还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直到2005年,某杂志制作专题再度提到这个话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做出正式回应:从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出发,在保护技术不成熟、保护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会对乾陵、秦始皇陵等进行主动发掘。完整地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最近一次政府部门的公开表态。

  凭多年在文物部门工作的经验,白如冰深知,像乾陵这样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旦真有发掘计划,将立项论证、多方研讨、层层审核,但现在他们没有接到任何指示,所以这次“发掘地宫”之说,可谓捕风捉影。

  盗掘不了的乾陵地宫

  “若打开,乾陵将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这是一位乾陵研究专家的感叹,这个极具诱惑性的推测,让很多非学术界的人士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支持者的队伍。乾陵究竟多神秘?除了推测的宝物,历史上无人能砸开那扇通向乾陵地宫的门。当地人这样说:“姑婆陵(指乾陵)是盗不了的陵。”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唯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同时,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据传,五代时的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掘墓大盗,他一股脑儿地掘开了包括唐太宗昭陵在内的好几个陵。他派了几万人上山挖乾陵,不料刚一上梁山就风雨大作,人和马都被冲下来。下了山却见天气放晴,如此反复三四回。温韬便从此绝了盗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与温韬遭遇相似。传说他亲率一团人马在梁山上安营扎寨,想炸开墓道口。但当炸药刚一点好,轰的一声,站在旁边的7个山西籍兵首先毙命。孙连仲吓得赶紧退下山来。不甘心的他晚上再上山看,原来炸药炸开的地方已经被碎石填平,不见踪迹。之后,孙连仲也就此罢手。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却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11月27日,因修西兰公路需要大量石料,乾县附近一位贺姓农民去梁山炸山取石。他像平常一样点了炮,轰的一声过后,半空里飞出几根石条来。原来这炮正好点在乾陵墓道金刚墙外三米处。后来赶到的考古队员发现,石条不仅编着号码,而且完好如初。

  墓道口找到后,金刚墙已经露出来,如果砸开金刚墙,乾陵地宫可能早与世人见面。当时省文物局的一位同志在忐忑中决定封住金刚墙,不让人闯进地宫。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挽救了乾陵。乾陵地宫神秘的面纱也至今未被揭开。

  乾陵究竟埋藏了什么宝藏,是最大的谜。据史书记载,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三分之一会被皇帝用来修建陵墓。因此乾陵中自少不了金银、珊瑚、玛瑙、琉璃和石制品等精美陪葬品。一位考古学家曾根据倒出来碎石量推算,乾陵地宫内的空间已经在2700-5500立方米左右。按照这个规模,假使空间的1/4存放陪葬品,那么葬品也有700吨!

  郭沫若先生在给周总理的报告上曾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在所有的陪葬品中,最为人们关心的便是《兰亭序》真迹。李世民极爱《兰亭序》,去世前他再三叮嘱李治,要将《兰亭序》与他共葬。但掘墓大盗温韬在他列出的盗掘太宗昭陵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写《兰亭序》,这让世人仍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兰亭序》真迹可能随同样对其爱不释手的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埋进了乾陵。

  或许,乾陵的神秘处还远远不止这些。

  移民是乾陵最头疼的问题

  白如冰几年来一直在研究乾陵文化,他的愿望是让乾陵产生敦煌莫高窟那样的“敦煌学”研究。为了更好地宣传乾陵,他和博物馆领导着手准备一系列活动,拍电视剧、搞唐代服饰表演,但他们压根没想过“发掘地宫”这个噱头。

  白如冰问过乾陵博物馆的同事,愿不愿意地宫被打开。“从自身利益上,我们愿意。乾陵的知名度提高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是好事。但从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良知出发,我们自己也反对。因为发掘容易,保护太难了。”白如冰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翻看起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不久前的修缮资料。他说:“因为乾陵地宫尚未开掘,所以维护陪葬墓是我们目前主要的工作。乾陵区域内有17个陪葬墓,目前开发了3座,永泰公主墓是最特殊的一座。这个陪葬墓是距乾陵最近的女性墓葬,是唐朝290年历史中唯一一座称陵的公主墓。这个墓葬可以说是建国之后发掘最早、规模最大、葬级最高的唐代墓葬。墓穴甬道内有大量绝美的壁画,但开掘后空气腐蚀,壁画颜色出现褪色,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前一段时间我们投资几十万元,请专家在壁画表面涂上保护层。”

  梁桂林并不支持贸然发掘地宫。他说,17座陪葬墓中有3座已经发掘,那14座除了几座发掘意义不大的墓地外,其他的没有精力发掘。对于已发掘的3座陪葬墓的保护工作,他们已感到并不简单。永泰公主墓的文物价值很高,如果这座陪葬墓壁画褪色的恼人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乾陵地宫发掘后,同类问题如何处置?

  但壁画褪色竟还不是最让乾陵博物馆头疼的问题。梁桂林说:“乾陵整个陵域超过2.5平方公里,除乾陵主墓外,另有17座陪葬墓。直到今天,还有五六个村,成百上千的村民生活在这个陵域里。他们一部分是守陵人的后代,一部分是从窑洞搬迁到这里的村民。他们在这里世代居住意味着什么?先不说他们中有的人炸山取石或破坏石刻,仅仅是这么多人在乾陵起居生活,也是对乾陵历史风貌的严重破坏。”

  移民是乾陵最头疼的问题。据说类似的问题也在秦始皇陵保护中出现过,但有关部门专项拨款解决了问题。梁桂林犯难的是,乾陵地区的移民要通过国家征地形式,征地要给农民补偿款,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博物馆肯定拿不出来。更何况,移民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上千村民的安置需要一个大的规划。现在他们正在拟定乾陵规划,对陵区进行全面的地上遗址调查,提出解决移民问题的办法。梁桂林认为:“和发掘地宫比起来,移民和保护乾陵整体风貌,更紧迫也更现实。”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