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白求恩播出引发讨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10:50 民主与法制时报 | |||||||||
主旋律影视剧怎么拍更好看 □赵文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诺 尔曼·白求恩》带来的高收视率让业内外人士很是吃惊
感动: 源于60多年前的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几代中国人从被收入教材的毛泽东主席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 文中,知道白求恩大夫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939年冬,白求恩在前线抢救伤员时意外感染,但他坚持不下手术台,在日军逼近时,仍然冒死做完最后一个伤 员的手术,终因伤重不治染败血症去世。67年后的今天,人们重又被这个著名的国际友人所感动。“这是多年以前,我们经 常感动的往事,这是多年以后,我们重新唤起的记忆。”《诺尔曼·白求恩》的主题歌这样说。究竟是什么感动了今天人们的 内心?是白求恩忘我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其张扬的理想主义和坚定的信仰?著名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信仰 缺失的年代,信仰这个词,很久不被人提起了。《诺尔曼·白求恩》重新塑造了白求恩这个形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信仰在一 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 感动,源于60多年前的白求恩。 感动,关乎多年来已经缺失的信仰。 从娱乐至死到严肃话题 尼尔·波兹曼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在其写于1985年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波 兹曼指出,我们正在从以文字中心的“读文时代”走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主导的图像传媒形式将使娱乐 支配整个文化的走向。最终将是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人们因娱乐而失去自由。他 还用赫胥黎那著名的预言来告诫世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著名作家梁晓声也发出质疑:“人类果真将变成‘娱乐至死’的动物了吗?” 在“娱乐”泛化的时代,严肃话题和主旋律题材大多被“后现代”的人们所消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转变。 在网络上,有些年轻人表示,在被父母“逼”着看完《诺尔曼·白求恩》这部严肃题材的电视剧后,感觉“挺有劲、 很感人”,也有网友表示,这个电视剧“哪怕只是看一小段,心灵都能得到净化和满足,感到非常值得了”。电视剧《诺尔曼 ·白求恩》属于革命历史题材,以严肃正剧的方式去拍摄,不但没有给人以说教之感,反而引发了一轮收视热潮和感动热潮。 从某方面讲,这一现象恰恰说明我们社会对那些闪耀理想主义光芒、崇高和忘我的东西其实还是有需求的。 丰满那些已经概念化的人物 国人对“诺尔曼·白求恩”的认识,大多超不出《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盖棺定论。现在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中 所呈现的白求恩,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模式化、平面化和概念化的英雄人物形象,剧中的白求恩和我们印象中的白求恩的确有了 很大的不同。电视剧呈现他从一个“愤青”成长为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历程,他的情感和婚姻,他的信仰和坚持,甚至他暴躁 的脾气和有缺陷的性格都得以展现。这样一个立体、丰满的白求恩被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使观众走进了 白求恩的精神世界,深入了他的内心。著名作家王周生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从以往的文字和表演形象而言,白求恩的形象过 于平面化。其实,白求恩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意义要大得多。电视剧用大量真实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白求恩,摆 脱了概念化、模式化的英雄窠臼。他是一个高尚的英雄,亦是我们身边亲切的朋友,这样的影视艺术能让年轻人得到真正的感 动和教育。” 可以说,用细节构筑出的白求恩更真实,也更感人。 同样是主旋律题材,电影《张思德》也曾经引发过一次感动热潮。人们概念中,一般知道张思德这个名字,知道毛泽 东为他写下《为人民服务》的名篇,认为“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至于其他更多内容就不甚了解了。电影《张思德》中大 量真实的细节,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思德。 主旋律影视剧不一定就“难看”,如果在拍摄艺术手法能有所突破,设计出好的对白,用更人性化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展现那个时代,主旋律电影叫好又叫座也将不只是一场梦。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