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用事实口述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10:50 民主与法制时报

  今天所发生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收藏今天,就是为后代收藏历史。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与文物有关的口述历史恰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特约撰稿季如迅

  近年来,我国文化界逐渐兴起口述历史的潮流。不少新闻媒体开辟了口述历史的相关专栏,史学界也出版了不少口述 历史作品,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口述历史》系列、当代中国出版社推出的《当代中国口述史》系列等。但是,口述 历史在文博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口述历史的流传早于文字记载的史书。民间传说、史诗等用口头传说和表述的办法留下了许多文献中没有的历 史面貌,如著名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传》等。早在3000年前中国的周朝就有搜集口述历史的书籍,司马迁写《史 记》采用了许多古老传说的口述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四史(村史、厂史、社史、家史)和文史资料的写作, 很大程度上也是运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但它们与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的现代口述历史是不同的。

  把麦克风交给人民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是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史学研究方法。它是由准备完 善的访问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以录音录像形式记录,并整理保存下来的口传记忆及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近年来随着世界 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口述历史也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开始大量使用磁盘、数码相机、DV等。口述史现已成为近现代史的重 要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纠正不实的文献记载,发现许多正史所有意回避或不屑记载的东西,使历史研 究更多元化,而且可以使历史更为丰富、鲜活、生动。现代口述历史运动有一个口号:把麦克风交给人民。它把重建大众历史 意识当作口述研究的目的,依靠集体记忆但又不完全轻信。它的重要性在于饱含“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大众记忆”,它不但具 有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变革现实的意义。人们现在远未充分认识口述历史运动的深远影响,应当进一步思考自己留给未来 的口述史作品的实质。

  一般公认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第一个口述历史档案馆是现代口述史学创建的标志,美国各州和大学图书 馆都大量收藏由录音整理的抄本及口述凭证。上世纪60年代廉价录音机的上市,使口述历史运动深入西方国家。现在欧美及 世界各国已建立了许多口述历史档案馆及有关组织,国际口述历史协会每半年集会一次,出版了各种搜集保存口述历史的实物 指南,许多博物馆因使用当事人的现“声”和现“影”说史,打动和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

  文博界对口述历史重视不够

  在中国,口述历史正方兴未艾,文博界对口述历史也还不够重视。虽然就古代文物做口述历史有一定困难,但亦有一 定意义。而占博物馆近半数的近现代博物馆、纪念馆则适当其时(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一般在数十年内),应该十分重视和积极 去做口述历史。趁着许多当事人、知情人还在,整理当事人、知情人的口述历史,深入实地调查访问,掌握活的资料,发掘书 本资料上没有的真实细节,可以弥补许多文物档案甚至史料上的空白点。这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须知今天所发生的事件,就 是明天的历史,收藏今天,就是为子孙万代收藏历史。

  博物馆收集的口述历史音像资料,不但可以用于研究,还可以用于陈列,让当事人现“声”说史和现“影”说史,使 陈列更有吸引力。正如《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一书“博物馆展览”一节所说,博物馆要“收藏口述历史访谈,并将之整合在自 己的展览里”。口述历史访谈可以将“陈列物品和该物品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尝试“跨越战略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还能“ 以不同声音提供了多种观点”,为争论双方提供中间道路。电脑可以“帮助博物馆满足个别需要和兴趣”,起到互动作用。

  让口述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

  笔者自1983年始,曾和同事们就馆藏国旗、国徽文物的存疑问题多次走访有关设计人员、工作人员,弄清了与文 物有关的许多情节。现在许多被访者已经去世了,使笔者痛感搜集、整理口述史料的工作确实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抢救性工作 。但也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当时只重笔录,很少录音和照相,更谈不上录像,也不知道如何保存录音资料,根源是对保留 口述凭证重要性缺乏认识。这是当时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不但讲述了如何制定和实施采访计划, 还十分具体地讲述了如何采集和保存录音录像资料,包括许多技术问题,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中国文博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以物证史”,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兴起曾带动了史学的一次变革,口述历史方法 的广泛运用将带动史学的又一次变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与文物有关的口述历史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见 证。(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