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扶贫中国行专题 > 正文

奋斗奖候选人—何云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1:04 中国扶贫基金会

  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腹地大山深处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有这样一位青年农民,他深爱生他育他的这片土 地。在这里,他建起了云南农民最大的生物创新基地;在这块土地上,他创造了“土地入股,劳务挂钩,包干分红”的生产模 式,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在这里,他修公路,建学校,努力改变着家乡的贫困面貌。他先后被评为原丽江县农村青年致 富先进个人、省级青年“星火带头人”、丽江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全国十杰青年农民”、“云南省劳动模范”,他 就是现任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副乡长、鲁甸村
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和云。

  艰苦拼搏 闯一片新天地

  和云1968年出生在玉龙纳西自治县鲁甸乡。这里是滇西北最大的林区之一,天然林禁伐前,木材一直是全乡近2 万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天然林禁伐后,一些曾与和云一起做木材生意的伙伴们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里发展。并劝说和云,到城 里寻找出路。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并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和云何尝不想离开大山,靠自己的积蓄在城里寻求发展。然而当他看 到乡亲们在天然林禁伐后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而逐步返贫,看到乡亲们在苦苦寻求脱贫致富之路,看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 孩子们,他下定决心在大山深处走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新天地,把自己贫穷落后的家乡建设好。

  鲁甸乡盛产人参、西洋参、天麻、秦艽、木香等数百种药材,是云南著名的药材之乡。为了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 路,和云把出路选择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上,决心建一个最大的生物创新基地。1998年,他带领24位农民青年,来到离家 8公里的大山深处一个名叫拉美荣的地方,租下80亩荒地的使用权,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创业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80多亩荒地遍地是树桩和巨石,凭着一双勤劳的手,一个个巨大的石头被撬了出来, 每个人的手都结起了厚厚的老茧。在海拔2800米,最冷时气温会骤然下降到零下10多度的拉美荣,和云同他的伙伴开始 种植山嵛菜、西洋参、人参、续断等作物。1999年,50亩山嵛菜长得叶茂根壮,看了使人心花怒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0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把50亩山嵛菜遮阳棚全部压塌。和云同大家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大棚里的残雪清除掉。 那几天里,和云每天只睡二三小时,手指被冻成胡萝卜似的又红又肿。2000年夏天,一场蚕豆大的冰雹又将200多亩的 山嵛菜打坏。两次灾害使他损失达50多万元。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和云欲哭无泪,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

  经得住暴风雨的洗礼才是雄鹰。面对一次次严酷的打击,面对创业路上的艰辛,和云没有退缩。他认真总结经验,及 早做好防雹防雪工作。到2003年,他的山嵛菜发展到1000余亩。2004年,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云当机立断,把 主要产业转向珍稀药材植物的开发与繁殖。重楼是云南白药的主药,野生重楼已经几乎灭绝,市场十分紧缺。和云决定规模种 植重楼。并经过努力,建起了云南省最大的重楼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0余亩。同时,西洋参、人参、续断、天麻、大黄等 药材也在基地成功地大面积繁殖,受到云南省科委的高度赞扬,并被列为“云南省科技种植示范园”。现在,他的重楼基地已 被列为云南白药集团重楼种植基地。和云为山区人民找到了新的出路。在他的带动下,鲁甸乡许多农户都走上了种植药材脱贫 致富的路子。

  勇于开拓 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创业者的功绩在于创新。和云在创业的实践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 展的路子。

  当初,和云立志留在大山深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山区发展的道路。如今,他的生物创新基地越来越红火,并获 得了较好的效益。他也自然地想到把技术传给乡亲,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又不掌握外地的销售信息, 部分农户没有得到好的收成。

  经过反复认真思考,一条思路跃上他的脑海,为何不可以在农户自愿的情况下,把农户的土地租过来,再让农户来基 地做工。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发展上的技术问题和销售问题,又解决了自己的基地扩大生产的困难。他这一思路即刻受到农户 的欢迎。于是,“土地流转,劳务挂钩,包干分红”的发展模式在大山深处运应而生,成为偏僻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新鲜 事。原中共

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现任中宣部副部长)得知消息后,亲临调研,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号召在全市进行推广。

  思路决定出路,土地合理流转,给山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按此办法,农户每亩土地可以得到200元到400 元的租金,在基地打工每天每人按计件领工资,高的每天收入50元,低的也有15元,每亩土地年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而过去农户每亩土地的收入也只是200—300元。土地的流转,使农户的收入成倍增长,和云的基地规模也日益扩大。 常年在基地打工的农民每天有60人,高峰达到200余人,年达到万人次。农民和春雷出租土地15亩,夫妻二人又同时在 基地做工,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两项达到1.5万元,加上自己的种植项目,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和家强一家出租土地14 亩,同时3人在基地做工,年收入3万多元。一个好的思路,使数百户农民受益。

  土地合理流转的经验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推广后,它不仅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 整。仅在鲁甸乡,就有60户产业大户经营百亩以上的土地,红豆杉基地、秦艽基地、芸豆基地、羊肚菌基地、西洋参基地在 鲁甸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每年为农民增收千万余元。鲁甸乡这一做法,被丽江市委、市政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 民收入的典型在全市推广。

  真诚回报 把爱献给大山

  和云常说,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养育了他,他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大山,献给大山的乡亲父老。

  一位日本客商看了和云千亩连片的生物创新基地后感叹万分,说要是在日本,肯定是亿万富翁。和云回答他说,自己 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家乡和更多的父老乡亲走出贫困。

  在和云的基地里,种植着许多濒危灭绝的植物药材,这是和云探索家乡发展道路的试验田。经他种植成功后再向农户 传授、推广。在基地,每天几乎都有人来到这里,他们或来学习技术,或来同和云共同探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这里 还是鲁甸乡在外学子勤工俭学的地方,每年的暑寒假期,每天都有上百学子在这里务工,和云每年向他们支付劳务工资7万余 元,解决了他们的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丽江市举办“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活动,他一次捐资5000元。他先后投资30 余万元,修建两座钢混水泥桥,修缮了2所小学的危房。每年还拿出1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004—2006年,仅和云的 云鑫公司就资助当地学校建设、公路建设和贫困学生资金60余万元。

  消除贫困 任重道远

  2004年村级体制改革中,和云被鲁甸村全体党员和全村公民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 紧紧依靠上级党委、政府,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努力破解“三农”问题,着力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带领父老乡亲努力消除山区贫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上级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交通建设成绩成绩斐然。山区经济发展,关键看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必须交通先行。为了使药材之乡的农副产品能 够及时运销出去,和云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着力解决交通问题。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6年,鲁甸通往外 地的二条公路进行了大的改造,使路况大为改观。随着公路的改善,已有云南白药、成都地奥心血康等4家大型企业的药材基 地落户鲁甸乡。

  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了使山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社会

竞争力,改变家乡面貌,他上任以来不报一分差 旅费,四处奔走申请学校建设资金,先后争取170余万元,建成了一流的村级完小教学大楼,完成了鲁甸中学部分校园建设 工程,明显改善了全村的办学条件,使老师安心,学生舒心,家长放心。

  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得到落实。在他的积极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鲁甸村委会争取到了投资900多万元的基 本农田整理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两委”班子面貌一新,村委会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和云上任后,狠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在他的努力下,现鲁甸 村“两委”班子团结,工作热情高涨,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他个人掏钱,积 极筹集资金,把破烂不堪的原行政村房屋修葺一新,改善了办公条件。

  和云在消除山区贫困面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他深刻地认识到,由于诸多原因,鲁甸村委会、鲁甸乡贫困 面还很大,消除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他决心矢志不逾,扎根大山,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继续努力奋斗。

  相关专题:扶贫中国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