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杞县遭蜗牛之患 受害面积超5万亩(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1:59 郑州晚报 | |||||||||
蜗牛蚕食玉米粒。肖传刚/摄 蜗牛食过之后。肖传刚/摄 当地农民捕捉蜗牛。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摄 核心提示:一只蜗牛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当农田和村庄被成千上万只蜗牛包围时,没有人再敢小视这些指甲盖大小貌似温顺爬行缓慢的软体动物。8月份以来,一场蜗牛虫害悄悄降临在河南开封杞县一带。它们昼伏夜出,趁着黑夜啃噬玉米、棉花和蔬菜等作物的叶子、果实。一时之间,如何对付蜗牛让杞县农民头疼不已。进入9月,虽然因主要作物面临收获,杀蜗不再是人们最要紧的事,但当地农业部门担心,由于个体除杀收效甚微,又缺乏“集体疗法”,蜗牛有可能在地下继续繁殖积蓄,希望专业人士能提供良策对其根治。
被蜗牛揪起的心 连日的阴雨,让开封市杞县裴村店乡间的道路充满了泥泞。临近中秋,玉米已经可以掰棒儿,棉花也即将收获,只是最近新添了蜗牛这件麻烦事,让远近村民不得不分了心。 张建民站在自家责任田的地头,随手在高过人头的玉米棵子上摸了几下,手心里已经有七八只蜗牛,不知是这些蜗牛反应慢,还是它们不怕人,白色的身体甚至没有缩到壳里去。张建民恨恨地骂了一声“这些害虫”,一把扔到地下,一脚踏上去,咔咔嚓嚓几声,地上是一片碎壳,夹杂着些绿色和淡黄色的液体。 “那是刚刚早上吃下去的叶子和玉米粒。这东西昼伏夜出,半夜就能爬上一米多高的玉米腰处,专吃叶子和玉米穗儿的果粒、胡须。”张建民说。 今年8月份开始,裴村店乡王楼村村民张建民等人发现自家的玉米和棉花地里的蜗牛多了起来,想到庄稼基本成熟,村民们起初没在意,后来发现村里1/3的玉米叶子被咬得千疮百孔,不少玉米棒尖儿几乎被啃光,还有一些棉花桃一摸就掉,才开始怀疑是蜗牛干的。 张建民到镇上一打听,远近几个乡都有蜗牛泛滥,还有农艺师说蜗牛繁殖快,吃庄稼厉害着呢。他回来再到地里一细看,一棵玉米上少说有两三个,随即紧张起来,因为“那时玉米正长棒子”。张建民慌忙去镇上花50元钱买了“除蜗净”,“一亩地用4包,一棵玉米或者棉花下面丢4粒。”严格按照说明书上去施药,结果发现,吃了药的蜗牛倒是死了不少,但因为药“闻起来甜兮兮的”,更多的蜗牛都冒出来了。不得已,张建民最后的招儿跟其他村民们想到了一块,就是清早起来拿脸盆捉,结果一次能捉两三盆。但隔不了几天,蜗牛就又多起来,而且徒手捉多了手上还生烂疮。 受害面积超过5万亩 而就在八九月间,村民们为蜗牛操心,镇里的人也不好受。与裴村店毗邻的邢口镇、五里河镇的不少民居,也成了蜗牛的乐园。五里河国税所大院里种有二分蔬菜,蜗牛们不仅把菜地占住,附近几十米的房子的墙壁也都被占领。“辣椒、豆角、白菜被咬得窟窟窿窿不说,白白的墙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黑蜗牛,一截五六米长的墙上能爬三四十只,还有乱七八糟的爬痕,难看死了。”大院里的李运文说。 “入秋以来,杞县和商丘睢县交界一带大面积发生蜗牛泛滥,包括五里河、邢口、城郊、葛岗等乡镇及睢县西部的西陵、蓼堤等乡镇,主要危害玉米、棉花等作物,受害面积超过5万亩。”9月6日,《汴梁晚报》驻杞县记者万廷化说,农民们没有办法,最后多数采取的都是手捉的办法,一早晨最多能逮2公斤。 适宜天气引发蜗牛虫害 在裴村店一带老百姓的眼里,这些蜗牛“好像是一夜之间就多起来的”,以前都是在潮湿的墙角见一两个,没想到这次突然出现这么多。 而根据一些有心人的说法,实际上,蜗牛是从两年前逐渐多起来的。杞县邮政局五里河支局局长徐南军的老家在村子里,有段时间常常跑回去送信,一开始注意到地里和庄稼上有东西,仔细一看是蜗牛,后来骑着自行车从路上过,就听下面时不时咔嚓响,是蜗牛被碾碎的声音,才发现蜗牛越来越多了。 杞县地方史志办主任高洪宪告诉记者,在杞县历史上发生的病虫害,“主角都是蝗虫、麻雀之类”,最近一次小规模的荒灾也都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危害玉米、棉花等庄稼的通常是蚜虫、棉铃虫一类,蜗牛成灾的情况从来没听说过。” 那么,这么多蜗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温度在20℃~30℃时,繁殖速度相当快。”杞县农业局农艺师朱圣贤说。蜗牛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后钻到土里,能整齐地生下数百枚蛋,最快的四五天就可出壳,而农田里的杂草、粪肥都是蜗牛繁殖生长的天然乐土。 最近两年杞县一带风调雨顺,并没有虫害发生,“年年烦人的棉铃虫今年都没了”。入秋以后,杞县阴雨连绵,8月至今已经下过3场雨。“雨并不是暴雨,是那种不大不小时下时不下的雨。”专家认为,正是这种雨造成的潮湿环境使蜗牛大量繁殖。 “蜗牛行动缓慢,并不像蝗虫、麻雀一样是迁移性害虫,因此它势必是在本地一点一点蓄积起来的,一旦到了温度适宜的季节,就会大规模地出来。”朱圣贤对记者说。 显然,对于蜗牛的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村民们并没有任何了解。张建民告诉记者,村民们春天翻地的时候都发现了一些“尿素粒大小”的白色颗粒,没当回事,但后来农艺师告诉他们,正是这些埋在地下的白色蜗牛卵,成了现在活跃地上的成千上万只蜗牛之源。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