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出现危机 外资企业冲击国内市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44 央视《经济半小时》 | |||||||||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海伦市乐业乡乐业村80多户村民去年种植的几乎全部都是大豆,而今,这些大豆都堆积如山,村民都在为这些卖不出去的大豆发愁。 黑龙江是大豆的产区但不是销售区,企业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原料,国内大豆是70块钱一吨,而美国大豆一吨就20块钱,这样收购成本一吨就高出了50元左右。 央视《经济半小时》9月19日播出节目《半小时观察:拯救大豆》,以下为节目内容。 我们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也曾经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可是现在,中国大豆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场危机,这场危机让每一个种大豆的中国农民直接感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
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650万吨,这个数字是国内产量的1.6倍。 大豆进口量连年攀升,是因为国内大豆出现短缺吗?并不是,在国内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我们的记者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国内大豆出现危机 8月21日,记者赶到了黑龙江省海伦市乐业乡乐业村,李兴芹大妈的家中,李大妈带领记者,见到了她的家中储存的去年收获的大豆。 “这是在外面折腾到屋里,外头折腾到上午,上午又折腾到外头,外头又下雨。” 为了储存这些大豆,李大妈这十个月里花了大量的心思,为的就是让这些大豆不出现问题。 “都焐了,红眼了这豆子,那样的东西根本就不要了,这个现在瞅着还行,这底下啥样现在还不知道呢,这也是天天那么瞅,反正要是能保住,差一半搁到现在也得搁 现在还能卖吗。” 李大妈最担心的就是怕储存的时间过长,气温升高,大豆的质量出现霉变问题,这9000多斤的大豆是他们家里去年一年的全部收成,也是她全部的希望所在。 “一年就指着这点玩意,没别的收入啊,你租这点地,就只这点粮食,这点粮食卖不上价,这一年不就完了吗。” 李大妈每天都要来看看大豆的储存情况,由于储存间的空间有限,无法装下全部的大豆,部分大豆还要储存在家里面,可是前两天下雨屋子漏水,李大妈又添了一份闹心事。 “折腾到炕上去了。” 看到散落在地上的豆子,李大妈总会仔细的拾起,她不忍心看到这些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豆子就这样白白的浪费,而在她所在乐业村,像她家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而一位大妈的家中储存的大豆数量更多。 “200多袋就是3万斤,这个是产价,这是几年了已经,这是前年的。” 记者了解到,乐业村80多户村民去年种植的几乎全部都是大豆,而今,这些堆积如山的大豆以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分别堆放在乐业村每家每户的各个角落,村民都在为这些卖不出去的大豆发愁,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在去年收获的时候就将这些大豆售出呢? “豆子都打完了,价格就掉下去了,农民可以要卖了,价格下去了,你卖不卖?谁都想涨,涨的价格上不来,谁能卖?这点豆搁到现在。” 那么,这些储存到现在的大豆价格又会是多少呢? “现在是1元1角3分,今天早上收的,还算高价,1块1的,好的1块1毛3,这个给你9毛5 我能卖吗。” 记者:“咱们这豆怎么了?” “这个豆咋的?没咋的,不是拿你价吗,这怎么不行了,都卖9毛5 我能卖吗。” 李大妈为什么会对于9角5分的销售价格感到无法接受呢?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 “1元2都合不上,1块2毛5以上的还行,你卖1块2毛5,那是算最低的价,你现在1块1你卖不卖,你卖不上1块2毛5就不挣钱。” 李大妈告诉记者,她家去年一垧地产出4000多斤的大豆,而一垧地需要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在内的成本在1500元钱左右,而其中一垧地是她家租种别人的土地,一年的租金就是2900元,这样累积的成本大概是4300元,这样算下来每斤大豆必须要卖到1元2角5分才会不赔本。 由于去年的大豆没有销售,李大妈家这一年来歉下了不少的外债,漏雨的房屋无法修缮,重病的在床的老伴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 “将就过,对付过,就是对付过。” 再过一个月的时间,今年的大豆就要收获,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收获,李大妈的心理却很矛盾。 “怎么不愁,新的豆子一上市,陈豆还是往下压,陈豆卖不上新豆的价,新豆的价也起不来。” 其实,卖不出去的远不止是李大妈家的大豆,记者了解到,现在黑龙江当地大豆的价格在每吨2200元左右,比去年这会儿又低了550元,如果今年新大豆上市之前,市场价格还不能回升的话,黑龙江整个大豆主产区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海伦市被誉为“优质大豆之乡”,记者在海伦市见到这里的田地里种植的绝大多数都是大豆,这也使得它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 “我们海伦市近50%的耕地用于大豆生产,全市409万亩耕地有200万亩大豆。” 李书记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优势,海伦市这几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黑龙江省的主要大豆集散地,可是在这个原本应该非常繁忙的大豆交易时期,现在大豆市场确实内却是冷冷清清,空无一人,这对去年全市的财政收入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每年农民减少1个亿的收入,这是一笔帐;第二呢,就是财政收入减少,我们原来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大豆产业,那么从去年,我们这个数字已经大幅度下降了,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或者说还不如,来源于大豆产业。” 那么,作为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黑龙江全省今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04年的10月份新豆上市到05年的7月末,这个期间,和05年新豆上市到今年7月末,铁路运输量同比减少了34个亿。” 据吕处长保守估计,去年黑龙江大豆总产的20%积压在黑龙江农民手中,无论是吕处长还是李书记,这些都长年从事农业工作的专家,面对如今大豆的这种低迷情况,他们在焦急地同时,都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如果大连口岸有几艘货轮到货大豆的话,那么我们的大豆市场马上就反应,价格立刻上去,我认为我们现在跟国外的大豆没有竞争的可能。” 他这种小生产和大市场,在对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配套性,或者说假如一个省政府要解决黑龙江大豆的出路问题,好像是难度比较大的。 进口大豆“威胁”国内大豆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的大豆卖不动,农民种植的热情也开始锐减,今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25%,而明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会比2005年还要减少40%左右,大幅下滑的还不仅仅是种植面积,前些年黑龙江当地曾经有过上百家以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加工企业,可目前能维持开工的只剩下四五家,这些企业和农民一样,在面临着进口大豆的冲击。 记者见到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的总经理田仁礼时,他正在自己的工厂内与美国的一个大豆调查团交流情况。 “你美国一共才200万农民,我100万大豆就将使100万农民失业,你想对我们政府压力有多大。” 近年来,田仁礼每年要接待十几拨这样的来自美国的大豆团体,他很关注美国大豆的生产、价格情况,而作为农垦系统的一家下属企业,他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企业的利益。 “我对美国大豆有想法,因为美国大豆是靠巨额的财政补贴进来的,而我们没有补贴,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因为九三油脂从建厂那天起就是国有农场筹资建起来的,建这个厂的目的就是消化我们农场的大豆,后来我们扩大了以后,实际就是为了消化沿海的大豆,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所以说现在农民的利益是跟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家为农民服务的企业,田仁礼相信自己的企业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力量、设备力量,可是这家黑龙江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田仁礼现在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大豆的价格问题。 “我收购大豆,我一年的资金只能周转两次。” “那么一吨大豆一年需要支付的成本?” “是70块钱,如果我买美国大豆,我的财务成本一吨就20块钱,这就差出50块钱了。” 黑龙江是大豆的产区但不是销售区,企业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原料,这样收购成本一吨就高出了50元左右。 “我在黑龙江产区收大豆,我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这里头需要包装费用,装车费用,卸车费用,场地租赁,人吃马喂等等这些费用,我收一吨豆需要75块钱,但是我要进口大豆,那么从船上到车间里面一吨20到25就够了,这又差出50多块钱。” 这样在收购大豆过程和存储大豆过程中,成本又高出了50元左右。 “我们市场的竞争起跑线在哪里呢?” “在沿海这一线,或者是大连以远,或者是山海关以远,那么我们黑龙江省,把大豆也好,把大豆产品也好,运到大连和天津,平均运费价格是70块钱,这70块钱我们的市场是不承认的,那么我企业就是自己背的。” 这三项合计算下来,九三油质的产品要进入国内市场,每吨大豆成本要比进口大豆增加170元,这使得田仁礼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的大。 “承受不起,就像我两个跳水运动员,我肯定竞争不过来,这个负担是非常重的。” 田仁礼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九三集团在黑龙江的企业每加工一吨黑龙江大豆,企业就会亏损200元左右。 “如果这个企业是我自己的,我绝对不会在黑龙江办厂,因为黑龙江省的优势没有 它实际上是产区有大豆,但是有大豆竞争不过进口大豆,那你就生存不下去。” 为了继续生存,田仁礼只有控制生产,减少损失,前两年又在大连、天津分别建了一个厂,用以反哺黑龙江的企业,可是目前田仁礼还要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而今,中国完全独资的,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企业也只剩下九三油质一家了,于是有人称田仁礼是“最后的守望者”,那么,田仁礼究竟还能守望多久呢? “应该说我守望不了多久,因为这个巨大的压力不是我一个企业能承担得了的,人家要来收购你,我不愿意卖给他,但是,市场是不管你这个的,你想坚守你这块领地 你是坚持不了的,因为你竞争不过这些跨国粮食,竞争不过并不是我企业本身的问题, 就是你的原料。” 外资企业冲击国内市场 事实上,大豆进口数量猛增的幕后推手,是那些进入国内大豆加工市场的外资企业,记者了解了一下,目前国内60多家主要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大部分都有外资持股,而外资持股后他们更倾向于采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他们靠规模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市场,相比之下,国内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比较分散,不足以影响大豆的市场价格。 “黑龙江是1800万的农业人口,如果说从这个大豆种的种植业来涉及这个农民,要超过一千万。” 而这1000多万长年依靠大豆为生的农民,由于客观原因,很难改种其他的作物。 “海伦以北或者是我们一些个山区这个,半山区的这个县市,他由于是坡耕地,那么只能是种植大豆,种植玉米或者水稻都是不适宜的。” 既然种植大豆是唯一的选择,那么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减少25%的事实,又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说100万吨大豆需要856万亩土地来生产,就按黑龙江生产水平,就每一亩235斤,生产一百万吨大豆需要856万亩耕地,而黑龙江的能源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就是6.6亩,850万除以6.6,就是130万。” 田仁礼告诉记者,现在黑龙江还有近200万吨大豆积压在豆农手中,这就是说还有至少260万农民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可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了15%,达到了1400万吨,预计全年进口将达到3000万吨,可能是今年全国大豆总产量1500万吨的2倍。 “全国这个大豆产业就是加工业这一块,73%份额已经是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了,实际上我们这个行业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被人家控制了,所以我觉得再有一两年,整个大豆产业就不存在了,而且接至而来的我们中国大豆种植业就可能不存在了,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大豆除了是油料原料以外,也是饲料蛋白豆粕的来源,大豆产业的稳定直接影响城乡农副产品的价格稳定。 “中国大豆产业衰退了,到时候我们再需要的时候买美国大豆他不卖给你,再去恢复我们这个很难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光是一个适应问题。” 记者也注意到,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这场危机,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今年7月,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国家发改委决定,由中粮集团牵头,由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 半小时观察: 谁来拯救中国大豆 史书上记载,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就种植大豆,中国人种植的大豆曾经比全世界其他地区种植的总量还要多。但是,这个辉煌的历史丝毫不能帮助中国农民缓解今天面临的困境,种了几千年大豆的中国农民好象再也驾驭不了大豆了。刚才节目里提到了,最近 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而且,自 1996 年开始,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大国。 5年前,当中国将要加入 WTO 的时候,有不少人就指出过中国大豆面临国外竞争的危险,现在发生的一切只是应验了这一警告。 其实,WTO 只不过是一个诱因,中国农业生产投入少、生产力低下、竞争力差才是大豆不堪一击的真正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大豆生产并未得到像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那样的重视和优惠政策。因此,大豆生产的发展受到单产更高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生产的冲击,大豆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对大豆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大豆技术的推广不力,全国玉米、水稻和小麦的品种已经更新了几十次,但大豆主产区的许多农民仍在沿用几十年前的老品种。 中国大豆成本高、出油率低,与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相比,经不起冲击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中国的农民不知道这一切,也无法改变这一切,当外国大豆在中国势不可挡时,他们只有吃惊和无奈。 只有把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记者:姜龙飞 摄像:樊金锋 欧阳秉辉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