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半小时观察:东北装备业装上新引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9:50 央视《经济半小时》
半小时观察:东北装备业装上新引擎(组图)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4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成立,振兴东北战略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制改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半小时观察:东北装备业装上新引擎(组图)

  2004年,沈阳机床集团出资200万欧元,收购了整个德国希斯公司,这次积极并购,让沈阳机床集团迅速在德国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大型、重型机床生产基地,并同时拥有了老希斯公司积累140多年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



  央视《经济半小时》9月15日播出《东北装备业装上新引擎》,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4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启动了振兴东北战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最近指出,这一战略启动两年来,经过政策实施和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转机,呈现出一系列亮点:

  2005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9.5%,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6%、24.6%和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共和国工业摇篮的东北,在重振雄风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行业不能忽视,它以前是东北工业的骄傲,而现在它寄托着东北工业再现辉煌的希望。

  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汇集沈阳

  装备制造业,是为其它行业提供母机和装备的行业,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水平,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提出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记者在沈阳参观了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记者黄蔚:“在沈阳有一款非常可爱的小

机器人,名字叫做亮亮,它诞生,所以你看它说话都有一点东北口音,它是沈阳新松公司研发的第一代智能型机器人,像这样一个智能型机器人,如果你把它搁在家里,你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出门在外,你随时都可以用手机来遥控它,让它告诉你家里发生的一切情况。

  记者将写有“家中情况”的短信发送给机器人亮亮,亮亮接收到短信后,自动启动相应程序,测出周围环境的情况,并发回短信。

  收到回信:“目前温度为29度,湿度为63度。家中一切正常,请安心工作。”

  其实,像亮亮这样的机器人产品只是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展展品的一小部分,在展会上,记者看到更多的是电机、机床、机车、变压器等产品,对于这个展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有这样的评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这个馆我今年去看了以后,觉得耳目一新,了解情况的人或者对行业比较熟悉的人,通过看这个馆应该了解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新成果。”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个正在加工雕塑的机器和《碟中碟3》中特工使用的快速脸谱成型的机器很相似,它也能像剧中特工那样随意复制人的脸谱吗?

  “还有一种叫快速数控成型机,它是做模具制造前的这种快速成型,我们这是加工金属,直接加工金属和那个还有区别。”

  这位企业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以前的2-3轴数控机床,只能进行平面和简单的空间曲面加工,而这种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空间曲面的加工,正是由于这种机床的诞生,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汽车等产品的外观才能很快翻新。

  “过去生产一个汽车的模具,覆盖件的模具最长是要达到八个月的时间,现在最快地生产一个汽车覆盖件模具一个礼拜、一周。”

  原来装备制造业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这么紧密的联系。一辆庞大的拖拉机吸引了不少观众,有人甚至要和它合影留念,那么,这辆拖拉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记者应邀坐进了拖拉机驾驶室。

  黄蔚:“1959年第一辆拖拉机诞生,它的名字叫东方红,而我身边的这辆拖拉机,它的名字也叫做东方红,当时,第一辆拖拉机诞生的时候,农民们都很高兴,他们说可以顶一头牛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台125马力的拖拉机,比当时的拖拉机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大概是每小时耕地3-4亩,而这台拖拉机可以每小时耕地20亩,而且还很省油。”

  不同于老式拖拉机,现在的驾驶舱里感觉很舒适,音噪也很小,这得归功于全封闭的驾驶舱。从拖拉机上下来,记者又被拉到了电机展台。

  抚顺煤矿电机厂党委书记李英豪:“刮板运输机1000千瓦的电机现在是全国装机功率最大的电机,现在是替代进口的。”

  记者:“把英国的电机挤出中国市场的是哪一台?”

  李英豪:“有好多品种,其中有这个1000千瓦的,然后还有这个是525千瓦的,还有那个是850千瓦的。”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这种电机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我们能自己生产后,因为性价比很高,国产电机很快就替代了进口电机,在展厅里,记者还遇到了沈阳市副市长宋琦。

  沈阳市副市长宋琦:“通过举办这个展览会,使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汇集沈阳,不仅是企业,而且还有他们的产品,这样的话成为我们和国际对接的这样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对接,使我们找到了和国际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的差距,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迎头赶上,提升我们国家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

  东北老工业基地“死而复生”

  东北是共和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它的装备制造业在整个

中国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辽宁更是被称作是国家的装备部,“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就有24项集中在辽宁,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经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被东南沿海地区远远抛在了身后,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就为我们分析了造成东北工业衰落的体制因素。

  张国宝:“过去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深,应该说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所有制结构也比较单一,也就是说,国有经济一股独大,而且占的比重相当高,和南方沿海开放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对外开放度也不够。”

  老的体制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许多老国有企业挣扎在存亡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战晓明,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沈阳机床三厂工作,怀揣着梦想工作快满十年的时候,有一天,战晓明却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沈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战晓明:“不相信,不可能,这么大的国有企业怎么能破产呢?”

  然而,消息很快被证实了。1996年5月10号,沈阳机床三厂宣告破产,战晓明和工厂的近一万名职工一起,失去了工作。

  战晓明:“毕业以后分到厂子,分到这个地方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现在,这个厂子没有了,当时心情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我86年的话,正好来厂已经十年了。”

  战晓明为工厂奋斗了十年,突然,希望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他感到前所未有地迷茫,为了生计,他只好和几个朋友做点杂活,这样过了一年半,有一天,他又突然接到了原来机床三厂领导的电话。

  战晓明:“说,现在回吧,现在已经逐步已经走上了正轨,成功了,我说行,我说马上就回去。”

  老领导告诉战晓明,原沈阳机床三厂被拆散,与当时也在艰难挣扎的沈阳机床一厂、二厂进行了重组,希望能借此突围,战晓明兴奋地回到工作岗位,然而现实情况却让他有些失望,工厂的生产仅仅在维持,少数工人可以领到基本工资,大多数工人仍然下岗在家。而机床一厂的状况则更糟。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已经连续四个月不开工资了,因为它已经就停产了,不创造什么东西了,拿什么来开工资啊。”

  时任机床一厂副总经理的陈惠仁告诉记者,当时整个产业环境不好,老国企的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陈惠仁:“原来那第一机床厂中层以上干部有三百,现在就三四个,得罪了不少人,为了企业的发展就什么都豁出去了。”

  记者:“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陈惠仁:“关键是你做而不在于你说。”

  说做就做,最终,沈阳机床一厂精简掉90%中层干部,当时的厂领导顶着巨大的压力。

  陈惠仁:“很多人恨不得把我给杀了,所以说我上下班,我手里拿个电击棍,因为我每天回家就是到七八点钟了。”

  陈惠仁还告诉记者,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机制改革的时候,和东北的许多老工业企业一样,他们也在期盼着国家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期盼着能改善产业环境。终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4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成立,振兴东北战略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张国宝:“我觉得第一大变化就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另外呢,东北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埋怨情绪少了,而谈振兴谈发展多了,各级干部群众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当中获得了信心和力量。

  战晓明:“首先第一,工人的工作非常饱满,这是第一,因为小组实验以后,工人都在紧张地干活,作为我们设计有很多细节产品开发的设计,能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投发,当年见到效益。”

  紧随企业效益增长,战晓明的月薪由1998年的4、5百元涨到了现在的三千多元,而且,集团还让每一位中层管理干部开上了价值近30万元的车。

  张国宝:“当时我们在人大的报告向人大作报告的时候,我们把它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局良好。”

  东北工业企业从单一的“请进来”开始“走出去”

  沈阳机床厂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这个区仅仅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集中了沈阳60%以上的工业资产和7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像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厂都云集此地,也是全国工业企业最集中的地带之一,号称东方鲁尔,而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后,铁西区工业企业发现,它们正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陈惠仁:“沈阳机床现在事实上已经遇到了一个增长瓶颈,增长瓶颈就是说我们如果不搬迁的话,我们现在就是这个制造能力已经遇到了一个很突出的瓶颈,现在制造能力严重不足了。”

  和铁西区的很多国有企业一样,陈惠仁认为,只有企业实现搬迁重组才能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机会终于降临。沈阳市逐步将一些铁西区工业企业迁入城市西部的新工业区,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沈阳经济委员会赵主任:“政府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那么这个支持最主要的体现是盘活它现有的资产。”

  陈惠仁:“在新区给你开辟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价钱很低,就是二百块钱一平米,而且在市区内的土地,这些土地出让,这些资金全部都返给你,返给你,让你去,建设新的园区,那么算了一下,这个政策就非常有力了。”

  陈惠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拍卖旧的厂区土地大约得到13亿,而购买新园区的土地只花了大约1.5亿,这样,企业在新园区的建设总投资中,只需要投入约23%的资金,这样的投资结构让他非常满意。

  陈惠仁:“你看,这些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实现用自己的装备首先装备自己。”

  在面积为70多万平米的数控机床产业园里,绝大部分的生产母机都是沈阳机床集团自己制造的,而仅仅就在两年以前,沈阳机床还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陈惠仁:“你是做机床的企业,你做机床所用的机床,你得买人家的。”

  陈惠仁告诉记者,因为没有相关技术,沈阳机床的部分生产母机需要购买国外的机床,这对他们是一个讽刺,也是耻辱,就在他们谋划研发新产品、做大做强的时候,德国的老牌机床企业希斯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开始主动地与沈阳机床集团联系。

  陈惠仁:“几次派团来沈阳和我们研究如何合作,他当时提出的方案就是让沈阳机床参股希斯公司,可以给我们25%的股权。”

  德国希斯公司是一个具有140多年历史的老牌机床制造企业,它专门制造重型、大型机床,而这一块的技术和市场,是沈阳机床一直想做的,然而,陈惠仁并没有马上接受老希斯提出的参股邀请,于是,急于筹集资金的老希斯公司立即又拿出了另外一套方案。

  记者:“他提出的这个价钱是多少呢?”

  陈惠仁:“是1500万欧元,1500万欧元就是我得注入1500万欧元,我才能取得希斯公司52%的股权。”

  这个价格,在陈惠仁看来,并不理想,谈判暂时搁置下来,此时,陈惠仁已经将对方的形势看得很清楚了。

  陈惠仁:“他急于要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找到一个新的投资者,来挽救这个希斯公司。”

  终于,2004年6月,老希斯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消息第二天就传到了沈阳,陈惠仁和董事会果断决定马上出手,陈惠仁立即飞往德国,最终,并购希斯公司从谈判到签字只用了三个月,而且,沈阳机床集团只出资200万欧元,就收购了整个德国希斯公司,这次积极并购,让沈阳机床集团迅速在德国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大型、重型机床生产基地,并同时拥有了老希斯公司积累140多年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

  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上的成功案例,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背景下,记者看到会有越来越多的东北工业企业从单一的“请进来”开始向“走出去”转变,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国宝:“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东北,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但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谋求发展。”

  半小时观察:振兴东北必须“软硬兼施”

  有两条来自东北的最新报道,一条讲的是“一重集团自主创新,驶上良性发展快车道”,另外一条是“一汽在俄罗斯寻求海外合作”。

  这两条报道的主角都是东北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它们的成绩都和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有关。一重原有的技术格局几十年几乎没有改变过,现在却是“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所以,它们今年前 7 个月完成的产值就超过了去全年的总和,更值得回味的是来自一汽的消息,一汽本来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现在却准备与俄罗斯联合建立汽车生产厂。

  谈到振兴东北,我们总忘不了计划经济,其实计划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东北要振兴,首先就要改变这些想问题做事情的方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我们看到东北人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从沈阳机床购并国外企业到一汽投资俄罗斯,我们看到了东北企业在全世界配置资源、到全世界赚钱的一种新眼光;从一重集团在自主创新上的大胆尝试,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企业

竞争力的一种新理解。

  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等许多“新中国第一”,东北有着一流经济发展硬件,但缺少的是一流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软件,振兴东北,东北人正在对它们的软件进行换代升级。

  记者:黄蔚

  摄像:欧阳秉辉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