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专题 > 正文

追溯杭州的幸福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9:15 杭州日报

  “我很幸福!”杭州人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使这座城市在全国诸多名城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最具幸福感”的评价。

  生活没有旁观者,生活本身就是最英明的审判官,生活质量的变化过程,在终极意义上认定了一个城市是不是和谐,是不是伟大,是不是值得去珍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群众给的这份荣誉,是对杭州的最高褒奖!

  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杭州人不同寻常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有人说,看看杭州这些年来的种种荣誉,身在这座城市不幸福才怪。其实,这还是“果”,不是“因”。再追溯,五年前,杭州打响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四个城市品牌的发展战略,令人生出“蓦然回首”的感慨。

  对“住”、“游”、“学”、“创业”这些城市生活要素,以“品牌”经营的态度锻造品质,在各个领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备受瞩目

  的发展样板,成就了一个休闲旅游、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人间天堂。品味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求得幸福的出处。

  杭州注解:

  很多人把“住”,简单地理解成拥有舒适的安身之所。在打造“住在杭州”这一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杭州把“住”的内涵上升到了对生活品质的执著追求。杭州理解,充足的“柴米油盐”、无忧的“衣食住行”,这些老百姓天天念叨的“生活要素”才是构建幸福生活的必备元素,才是“住在杭州”的品牌根基。

  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停车行路难、办事难、清洁杭州、打造平安杭州,把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几大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核心要务。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放在心头,真正把主人的小事作为公仆的大事来抓,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

  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正是对这些“小事”的精心呵护,才成就了“星级”的居住环境。

  全国瞩目之代表作:背街小巷工程

  “齐心协力筑小巷”,200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上的这个标题深深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七套外拍编导王丹枫。不少地方在为“面子工程”忙忙碌碌时,杭州却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付城市最隐蔽的细胞———“小巷”,老百姓朝朝夕夕生活的地方,这个“反差”引起了王丹枫极大的兴趣。时值年关,摄制组来自各地的报道选题一沓一沓地摆在桌子上,王丹枫却毫不犹豫地决定了“杭州行”。

  两边是参天的樟树,脚下是复古的青砖,这不是在景区,而是在杭城最普通的生活区。朝晖街道的文昌巷,原本是一条很不起眼的陋巷,背街小巷工程让它成了杭城社区风景的代表作。没有“高、精、尖”的用材,却不妨碍“文昌巷”成为一块闪光的牌子。王丹枫把话筒对着下楼晒太阳的老人方正贵,老人扳着手指头数起“新巷”的好处:下雨天,原来我们老人也被迫“走舞步”,现在铺了渗水的青砖,鞋不沾水了;巷子中心花园的荒草地,现在有了瀑布、绿化、小桥、流水,几个老邻居本来要搬走的,现在用十驾马车来接都不会走了;这么一整,我们这儿20多年的二手房,身价也涨了……

  这个工程有“97%的支持率”、“90%的满意率”,这些数字是多多少少的工程难以望其项背的啊。王丹枫在镜头中作了总结陈词:小巷虽“小”,却是最大的民心工程,真正关心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小巷里有舒心闲适的生活,有厚重耐读的历史,有赏心悦目的风景,有理由展望,背街小巷工程将成为杭州最有力度的新名片!

  杭州注解:

  “北大”、“清华”毕竟只有两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教育的一种状况。面对“上学难”这一全国教育界共同的课题,杭州,开拓性地提出了“让无学者有学,让有学者乐学”的教育思想。

  “让有学者乐学”,理念上先人一步。怎样让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杭州在自问自省中不断寻求突破。在全国率先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因为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合理,普职教协调发展而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素质教育在制度创新中前进,积极推进中考中招的改革;为了让广大农村的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大规模推进“城乡结对”;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快乐就学创造出“杭州经验”……

  杭州的教育,志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杭州的学子,在“乐学”中收获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开拓创业的本领,面对未来生活的自立精神。

  更何况,正如浙大国际文化系教授潘一禾所说:应该在杭州求学!因为这个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底蕴,你可以一年四季看见遍地的绿色和花朵,你可以体会到有序的安全感和普遍的善意,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大都在认真努力地学习、工作、创业和享受生活。

  这样的教育环境,正是“学在杭州”的品牌内核。

  全国瞩目之代表作:名校集团化战略

  从事信息产业工作的石波,当初为了儿子择校耗了不少精力,最后她还是把儿子送进了家门口的新校———求是小学的“连锁学校”星洲小学。当年的这个选择,她至今仍沾沾自喜,身为求是教育集团的一分子,星洲小学有着同样优质的教学质量,听说,办学第一年就获得了99.91%的家长满意率,成为城西备受瞩目的名校。石波说,家里离学校骑车15分钟,儿子已经是班上住得最远的同学了,大多数同学走路回家也只需5分钟,“家门口读名校,真是超值享受”。

  求是教育集团是我市首家教育集团,目前杭州已有51个教育集团,涉及185所学校。每个教育集团学校都是一本书,其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杭州以名校为龙头,逐步形成了“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名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着新校、弱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城乡学校的结对互助活动,丰富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5年10月,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举行了“名校集团化”论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陈如平博士高度评价,“杭州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创举”,“用比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方式解决优质教育的需求问题”。

  杭州注解:

  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在杭州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坐拥美丽的西湖,杭州却一直受困“短线游”,饱受“留不住人”之痛。

  如何叫响“游在杭州”,这几年,痛定思痛的杭州旅游终于超越了自我,他心有所悟,就拿门前的西湖来说,正如晴湖不如雨湖,单纯的“风景之湖”让人一眼见底,厚重的“人文之湖”却令人回味无穷。

  全面实施旅游西进战略,为做大做强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提升了杭州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旅游国际化,优化杭州旅游大环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杭州旅游业态转型步伐的加快,观光业、休闲业、娱乐业、会展业、游憩商务业等,通过资源整合,创新旅游体制,出台扶持政策,杭州正运筹帷幄着自己的“大旅游规划”,杭州旅游正从“观光型”逐步向“度假型”过渡。

  他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告诉每一个来杭的游客,在这座城市,“风景养眼”,更有“人文养心”!停留得越久,越让你难以割舍。

  而身在其中的杭州人,又怎能不令人艳羡,又怎能不生出由衷的归属感。

  全国瞩目之代表作:社会资源点开放

  73岁的路易斯女士是位瑞士律师,第一次到杭州,她与同伴们走进了国际旅游访问点“梁尚书”的家里,经历了奇妙的中医之旅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太神奇了!”

  “我碰到好几次,国际游客一圈玩下来感觉杭州最好,希望最好能在杭州多住一段时间。”天际游旅行社总经理张冰说起杭州浓郁的休闲氛围就很兴奋,很多美国、瑞士、日本、泰国的游客听说杭州对外开放社会资源点,都向她表示要在杭州住上一两个月,好好感受一下杭州人的生活。

  2005年1月,杭州宣布将100个社会资源点分三批向国际游客开放,1月1日,首批56处国际旅游访问点开放,7月1日,第二批29处国际旅游访问点开放。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客人不仅走进了杭州的大门,通过这些国际旅游访问点,犹如走进了杭州的内院:包括工厂、学校、医院、渔村、农贸市场、居民社区,甚至作为政府权力部门的法院和派出所,开始陆续接待来访者。杭州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了西湖之外的又一旅游“磁场”。

  《杭州市城市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实施方案》描绘了一幅蓝图:“要让杭州对外开放的社会资源点遍布城市的各个地域、各个领域、各个侧面,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交流需求,展示我市城市化、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全面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可进入的、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感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国家旅游局《旅游调研》和《中国旅游报》纷纷介绍杭州经验,这种全方位、多层次、成规模地开放国际访问点,在国内城市中是一种创举。

  杭州注解:

  一直以来,杭州没有以张扬的姿态发展经济,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上,别人眼里“不温不火”的杭州执著着一个信念:只有“阳光、雨露和沃土”,“种子”才会茁壮成长!耐得住寂寞的杭州执著于自己的信念,埋头经营“种子”的生长环境,致力于建设“生活居住的天堂、旅游休闲的天堂、求知创业的天堂”。

  在宽松、营养的环境下,杭州突破了“所有制”的束缚,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更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自由呼吸,杭派软件、杭派餐饮、杭派服装……一大批土生土长的民营经济茁壮成长。

  在新的世纪,杭州明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谐创业”模式,正是“和谐”这一润物无声的城市气质,水到渠成的内化为杭州超前的城市实力,铺就杭州独特的发展之路,升华为羡煞旁人的杭州经济学智慧。

  “创业在杭州”,便是让自己置身于一曲和谐而动听的交响乐之中。

  全国瞩目之代表作:和谐创业之杭州模式

  有人说,杭州有这么多茶馆,这个城市肯定没希望了。但杭州偏偏就闯出了“海阔天空”!

  1999年底,在西湖边有了个小小的“和茶馆”。古家具、老绣片、历代水具茶具、银饰、造像,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传递着祖先的生活,牵引着人们进入宁静的家园。在“家”里品味着香茗,在“家”中海聊着发展,是何等惬意。生活味十足为“和茶馆”赢得五年五次扩张的发展底气。

  生活本源战略,把“生活”当作润物无声的“营养”,这只是“和谐创业”的智慧之一,以人为本战略,在尊重中品味“人和”;文化创新战略,文化是最动人的经济“附加值”;以民引外战略,在“拿来”中实现登高望远;环境立市战略,环境是位懂经济的艺术家———“和谐创业”,有本事把生活中的一切变成成就经济的发展土壤。

  “在杭调研就如在明媚的春光,清新的空气,悠然的生活气息中,品味着一壶新龙井,茶不醉人人自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和谐创业:杭州发展模式》课题调研组组长黄浩涛无限感叹,创业如斯,其实是提升到了一种从容自定的发展境界!“杭州模式”闯出了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她是自觉超越上世纪涌现出来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发展模式;她强调“城市资源的总动员”,并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追求城市的持续发展,是自觉超越上世纪出现的“经营城市”模式,适应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十五”期末的幸福数字

  收入水平提高

  让浙江省城镇居民对生活最为满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浙江省城调队工作人员预计,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0元,比2004年增长12.7%,保持了2000年以来10%以上的增幅。

  消费结构升级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可以从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得到体现。2005年1-9月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9%,比上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服务性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6%,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到2005年9月底,居民自有房比例为89.7%,有16.5%的居民家庭拥有多套住房;每万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62辆。

  休闲时间增多

  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表现在居民享受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调查显示,我省城镇居民一周内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为5小时21分钟,家务劳动时间为3小时51分钟,休闲时间为4小时45分钟,休闲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家务劳动时间。

  环境满意度提高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平均得分为0.075,比2003年上升0.045,满意度有所改善。分细项看,城市绿化是居民满意度最高的项目。

  住房条件改善

  住得是否宽敞,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据抽样调查,到2004年末,全省有49.2%的城镇家庭已达到了小康住房标准。到2005年9月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06平方米,比上年同期提高2.98平方米。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