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恶搞”是创意 还是无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13:46 中国青年杂志

  从前几年流行的PS换头游戏,到如今的网络视频,“恶搞”,似乎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被网民视为新型的娱乐方式、 文化享受以及精神权利:他们热衷于享受这种传统媒体上所看不到的颠覆性语言、情节所带来的快感,并乐此不疲地传播这种 快感。

  “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 的”……现在,网上“恶搞”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
乐性强的搞笑,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 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 化调侃。

  “恶搞”背后,究竟代表着怎样一种“青年文化”与精神状态?这些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究竟是创意,还是……

  对大学生“恶搞观”的随机采访

  采访-本刊实习记者李春晖

  把“恶搞”热潮解读为追捧是种误读

  念念,大四学生

  记者:你对“恶搞”的态度?

  答:我对“恶搞”基本持宽容态度,即使是红色经典,我想时代不同,呼唤的是创造新的适合时代的红色教育。

  记者:你觉得什么原因使“恶搞”受到追捧?

  答:一般性的“恶搞”只要不涉及道德底线都是可以接受的。没必要将其影响盲目夸大,事实上网民虽多,但辐射面 毕竟有限,忧虑其恶果如何败坏风气难免杞人忧天。

  “恶搞”一传十十传百,主要是在论坛上或者是同龄人之间传播,关乎大家的猎奇心理,网络本来就是大家抒发想法 的地方,然后就有更多人好奇,而去看去评论,于是产生评论的热潮,我觉得把这种热潮解读为追捧其实是种误会。

  支持无厘头式“恶搞”

  婉仪,大四学生

  记者:你对“恶搞”的态度?

  答:无厘头算不算“恶搞”,我支持无厘头式“恶搞”。

  记者:你觉得什么原因使“恶搞”受到追捧?

  答:因为现代人的工作压力都太大啦。

  有人想凭借“恶搞”一夜出名

  小洁,大四学生

  记者:你对“恶搞”的态度?

  答:辨证地看,“恶搞”也算是人民民主生活的一部分吧。但是拿雷锋、董存瑞来”恶搞”,就有点过了。

  记者:你觉得什么原因使“恶搞”受到追捧?

  答:低级趣味吧……真的有些人就是低级趣味。现在是一个炒作的年代,很多人想指望“恶搞”一夜成名,最后却把 自己“恶搞”了。有一些简直是怀有恶意,让人不齿。

  董存瑞战友的话使我震动

  琥珀,大四学生

  记者:你对“恶搞”的态度?

  答:有一次看电视节目采访董存瑞的战友,那个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居然如此‘恶搞’红色经典,如果他们是跟 着当年的烈士一路走过来,就会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多么可耻!”老红军说得非常愤怒而又动情,那种生死较量就被这样不严 肃的态度否决了。当时很受震动,觉得“恶搞”确实该有度。

  记者:你觉得什么原因使“恶搞”受到追捧?

  答:我想是对主流傲慢态度的一种质疑,对多年被灌输的价值观的“反抗”吧。比如《无极》,大家“恶搞”它,也 就是觉得主创人员那样的高姿态,结果却是一部连基本故事都讲不好的作品,大家“恶搞”它,也算是对这类所谓大制作大导 演的嘲弄吧。大家喜欢看这类“恶搞”,也就是集体性嘲弄。

  精神空虚的人喜欢“恶搞”

  宝丁,大一学生

  记者:你对“恶搞”的态度?

  答:“恶搞”主要就是自娱自乐嘛,只要娱乐大众就成。

  记者:你觉得什么原因使“恶搞”受到追捧?

  答:现代人精神空虚吧,总看一些无聊的东西,“超女”不也特无聊,有的还没“恶搞”有意思呢。

  “恶搞”主流缘于某种无知

  文-俞梵

  有一些年轻人对“恶搞”持宽容态度,这是事实,而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有人说这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拨,或者是年轻人个性的变相表达,在这个判断上,有人认为对这一现象可以“鼓励 ”,有人认为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但我觉得以上的判断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年轻人面对“恶搞”时的心态没 有那么复杂,一看,觉得有趣,再看,看出其中作者的“智慧”,然后就不会想得太多。没有多少人觉得它在替自己变相表达 什么,并且心存感激;也没有多少人在心里觉得主流文化受到嘲弄,进而欣喜异常。

  以“主流反拨”“个性曲折表达”来看待年轻人,与其说是对年轻人的拔高,不如说是对他们的误解,他们不会以如 此“深刻”的解释来面对在他们眼里纯粹娱乐的东西。

  其实,这个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在部分年轻人心中,对主流文化的东西缺乏某种情感的积淀,进而当面对“恶搞”时 ,他们在情感方面没有本能的反应,进而也无法在理性上趋于“强硬”。

  他们只是在看一个对自己对社会似乎都“无伤大雅”的东西,一笑了之。

  不过,这也是让人很遗憾的地方。

  “恶搞”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部分年轻人对主流文化正在排斥,而是正在疏远,内心的距离在疏远,“恶搞”是一个 提醒,提醒主流文化与一些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面对这种距离,并不是只能够看着一点点疏远。讨论“恶搞”的意义之一就是:对“恶搞”所体现的年轻人的这种状 态,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有一个朋友,他有某种愤青特色,两年前以嘲笑主流文化为时髦,他几乎是更早的语言上的“恶搞”族,愿意拿主流 文化开玩笑,并且对传播类似文字乐此不疲。但后来,有一个事情改变了他。

  一次他去南京的雨花台,去那里的时候是准备弄点雨花石(他误以为那里卖这些),但当他进入那个地方后,惊呆了 。

  让他惊讶的是那里几乎就是一个年轻人的祭奠地,那些革命者牺牲的时候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就在那一刻他忽然 感到:革命者不再仅是一个政治名词,而是一张张和他一样年轻的脸。一边走他一边忍不住想着:如果当时是我,我还会不会 继续选择革命,因为那里大部分的人都可以不死,都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南京的生活,去吃各种小吃,在林荫道边散步,甚至 只要写个忏悔书,就可以被有钱有势的亲友接走。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信仰与死亡。看着那一封封亲笔的绝命书信,写给 父母,写给恋人,写给没有出世的孩子,在他看来那些笔迹一如一个大学同学的字迹。

  这个朋友回来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不是革命者,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不是革命者,他们是在同样情况下做 到我们无法做到的那些选择的年轻人。

  这个朋友改变了,他不再以嘲笑主流文化为时髦,他知道面对那些年轻的灵魂、年轻的字迹他笑不出来。

  这种转变几乎在一天内就发生了,而这件事情的本质价值在于:主流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转化为让年轻人平视的 年轻文化(实际上当时的革命者大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并与当下的时尚文化对比,对比之下立刻显示出它的高 贵与价值,即使不去遵从它,也不会去嘲笑和“恶搞”它。

  那天我问这个朋友对现在流行的“恶搞”的看法,他说:“恶搞”主流的人有多得意,就说明他们对主流有多不了解 ,我可以接受“恶搞”,但不能接受“无知和愚昧”。

  “恶土”怎能开出善美之花

  文-康世柏

  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种名为“人品计算器”的测试软件,其操作方法是:输入阁下姓名,然后点击“计算”栏,阁 下的人品分值和相应的人品评价即刻呈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特意“以身试法”,输入其大名“孙云晓”3个字,结果显示:“人品得分:93 ;评价:你的人品太好了,你就是当代活雷锋啊……”但是如果把“雷锋”输入计算器,得到的结果却是:“雷锋,人品得分 :2分;评价:算了,跟你没什么人品好谈的……”

  按照这个计算器的算法,岳飞人品不敌秦桧,武松人品不敌西门庆,孙悟空人品不敌白骨精……这些英雄侠士如果地 下有知,不知会怎样咒骂我们这些玩儿过头的现代人。

  “知心姐姐”卢勤,去长沙出差时看到一家名为“大饭锅”的饭店,竟然以油画《开国大典》作宣传,画中将毛泽东 的话篡改成广告语——“同志们,大饭锅成立了”,卢勤对此的反应是“非常气愤”。是,因为她这一代人,了解那幅画凛然 不可侵犯的意义。

  也有令你根本气不起来的。“恶搞”画家安迪乘“恶搞”之东风,可谓风生水起,他还自称自己就是“恶搞”一词的 发明者。在他的所谓“原创恶搞”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超女李宇春与“加油好男儿”冠军向鼎的头像共生于一具肌肉发达 的猛男体上,提名为“中性时代联体宝贝”;郭德纲为赵本山理发;王朔给穿着裘皮的鲁迅理发;范冰冰的裸体肖像被打造成 “拯救乳房”公益广告;下半身是海豹的戴安娜王妃与被装扮成教徒一般的陈凯歌在一起……最“经典”的是此画家原名并非 安迪,只因为了配合“恶搞”,把“不够浮躁”的原名改掉了。

  他是“恶搞”的忠实捍卫者,声称要将“恶搞”进行到底,并且将其提升为“最重要之事”的高度,真是很有抱负。 可依我看这事儿八成进行不到底,因为那的确是一批缺乏美感与想像力的“恶搞”之作,“恶搞”能搞出个高更凡高莫迪里阿 尼吗?不,恶的土壤永远开不出善美之花。

  据说“恶搞”之故乡在日本,谁都知道那是被经济发展压得有点儿精神扭曲变态的地方,“恶搞”这一“文化发明” 由这一族群来创造看来也有其道理。追根溯源,“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最初由日本的 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入内地。Kuso这个 词语常使人摸不清楚其意思,但其实这个词是日语“粪”的发音。这样说来,“恶搞”文化还不如叫大粪文化来得贴切和过瘾 。

  只是,当长春市的一位小学生因为做那个人品测试只得了1分,难堪得哭起了鼻子,我们,要怎么跟哭泣的小女孩解 释:这大粪一样毫无价值的东东只是大人们玩儿的“恶搞”?

  和谐,将使“恶搞”无处容身

  ——三位社会学者谈“恶搞”

  采访-赵岩

  高雅文化的缺失为“恶搞”腾出生存空间

  郭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恶搞”作为一种对以往历史事件、价值观念以及所宣扬事物的反叛,是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价值多元化的一种 表现。它以庸俗化的表现手法颠覆被大家视为神圣的事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打破传统审美观念,使人们从中得到欢乐、快慰 和宣泄。

  现代化的社会具有世俗化、多元化两个特征,而“恶搞”正是这两大特征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有一些人要选择“恶搞”这种低俗化的手段来自我取悦呢?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反 思的问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市场化的社会,文化也是一个市场。如果高雅的、能够激发美好情感的文化没有充分占据市场, 就会有低俗的东西乘虚而入。所以,正是高雅文化的缺失使低俗之物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当然,我们所说的高雅文 化并不一定是让大家去听帕瓦罗蒂,去看《天鹅湖》,而是指那些可以激发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东西。而现在许多“恶搞” 作品都带有消极的甚至色情暗示的成分,虽然它们展现出的滑稽令人爆笑,但是值得回味的东西非常贫乏。任何社会都需要娱 乐,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但是重点在于娱乐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的娱乐情趣都集中在这些方面,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庸俗和悲哀。

  此外,“恶搞”对年轻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喜欢新鲜,好奇心强,他们对学 校中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十分反感。而“恶搞”恰恰与传统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背道而驰,迎合他们的反叛心理。因此, 我们虽然不必视“恶搞”为洪水猛兽,但也决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对于那些低俗的“恶搞”,我们应该用高雅文化与之争夺市场,依靠媒体的正确引导营造健康纯净的文化氛围,通过 网上的争论使社会大众认清正确的取向。

  对待“恶搞”,“疏”胜于“堵”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网络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的空间,为“恶搞”的传播和扩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现在许多“恶搞”都是 在调侃一些社会中出现的丑陋现象,而这种调侃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老百姓便利用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对 社会中的弊病通过搞笑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不能把“恶搞”看作单纯的娱乐,虽然其中有乐,但也有一些令人值得思考的问 题。寄生于网络的“恶搞”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因此,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整治“恶搞”,而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对于“恶搞”,搞围追堵截是绝对行不通的 ,因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绪和想法的一种渠道。毛主席曾经讲过一句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 改之,无则加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表达的权利。“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主流文 明的基本的伦理底线,也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要求。对于“恶搞”,正确的办法是“疏”而不是“堵”,“疏”即构建

和谐社会。如果能够让心灵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就不会有“恶搞”生存的土壤,即使有了“恶搞”也不会 有人看。

  对神圣事物的“恶搞”是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陆士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年轻人在网上“恶搞”其实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应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比如,周星驰也颠覆经典,对孙悟 空、唐僧等原型进行大胆修改,但是他的颠覆并没有背离主流价值,最终目的仍是到西天取经。因此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即使要颠覆与改编,也应该以一种谨慎的态度选择一种正确的价值。现在有许多年轻人误读西方文化,肆意对红色经典进行改 造。但是这些只学来皮毛的年轻人没有注意到,西方社会虽然存在很多调侃,但是他们绝不会“恶搞”

二战英雄。对神圣的东 西进行“恶搞”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纵容这种风气继续蔓延,这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和国家。

  年轻人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他们有机会发表看法,有机会面对这个开放的社会时,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 面,成人社会和媒体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我觉得,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一些作家只看自身利益,不顾社会影响,借“ 恶搞”大肆炒作,造成盲目的“跟风效应”,这对年轻人的价值判断是极为不利的。

  除此之外,网络空间的净化也需要依靠网络道德的完善和构建来推进,但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是年轻人在成长中的自 我反思和醒悟。我相信,目前网络中存在的某些过激行为只是一个过程,随着年轻一代的日益成熟,他们将愿意选择一种更加 正确的表达方式。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