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我的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5:55 中国青年杂志

  我的大学

  文-潘岩

  (2002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赴英留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进入英国最著名的福斯特事务所工作,现居北京,独立设计师)

  一次旅行

  我的大学生涯伴随着多重的体验。我头一次长时间的在故乡以外的城市生活,这首先是一次旅行。就仿佛裸身游憩在黄油中,听着半懂不懂的方言,看着未曾经历的场景,吃着风格迥异的食物,任由这些未有的体验侵袭着你。更重要的是接触很多和我在不一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更长的旅行是去伦敦。我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的思想可以那样的不同,这些思维你可以不同意,但一定要知道。从此我爱上了旅行,在海外学习期间,我常翻看着地图册,揣度在不同的经纬、等高线扭曲的地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人文,接着就在互联网上订机票,查旅馆。旅行中的人和事比风景更难忘,

马德里的蟊贼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我的钱;瑞士
意大利
语区生活在当地的一个美国哥们儿听到我说英语时,激动地大叫;纽约的黑人老兄友善地给我让座位……就算在自己国家的上海,我也遇到了一位听我们问“距离这里有多远”时,回答“我又没量过,我怎么知道”的老先生,被上海式的精确撞了一下腰。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历,六七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不算短暂,大学教育如果只是通过了几次考试,拿到一个硕士、学士之类的文凭不得不说代价太大。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明白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怎样自觉地为之努力才更具有持久的价值。接触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思想,体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恐怕也是古人“游学”的真意。而在当今全球化,个性化的社会下,不仅是重要,简直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了。

  专业人士

  大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你塑造成某方面的专业人士。从此,平凡的世界在你眼中因所学专业不同,在不同的方面变得毫微毕现。对专业的热爱是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原动力。我是幸运的,在我上大学之前就对将要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理解;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建筑时,有一种为自己中学阶段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找了一个出口一般的快乐。但很可惜的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多数中学生对大学各专业的信息并不了解。或者印象模糊。很多人开始学习了才明白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合这个专业。于是从痛苦到颓废。对于社会来讲也可能浪费了一个在其他方面或许很有作为的人。当我到英国后,我发现在这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有一种很好的制度——A Level。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在高三就开始对他们将来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导入式学习。学习的重点不在记住多少知识来应付考试,而是弄明白究竟这门学问是关于什么的,要解决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对专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选取时的三岔口谜局。

  说到研究方法,这也是大学教育中必须提到的,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也就在此。中小学所学知识绝大多数是已知的,有定论的事实,所以在我国学生人数众多,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压倒一切的问题的现实情况下,中小学教育采取讲授式,学生不做过多研讨,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到了大学阶段,这样的学习方法,必将成为限制专业发展的桎梏。从学问的源头起,不断质疑,不相信权威,以宽广的学术视野自主地进行研究才是大学之道。学习的自主性无比重要。自主性首先来源于对专业的热爱。之后,是对于专业研究构架的清醒认识,明白自己站在这个由无数古今人物建构的框架中的位置,自己的创新才会有的放矢。

  自主生活

  大学是很多人脱离家庭的襁褓,以独立个体的身份面对社会的开始。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大家就像一堆未经磨砺的顽石互相碰撞在一起,而社会的要求也第一次现实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我在此方面也曾经经历了无数的困惑和痛苦,并从其中一点点成长起来。从填鸭式到放羊式,面对从未有过的自由,如何安排自己。这是我上大学后一直在学的一课。从中学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纯而又纯的单一环境、单一目标变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那种感觉就像尼奥吃下药丸后听到莫菲斯说:“欢迎来到现实”一般的困惑不解。

  大学是一种集体生活,在这里我结识了可引为终生至交的朋友,还遇到了彼此深爱的女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How to be yourself?”“怎么做我自己?”这也是我刚到伦敦,学院里一位英国的学姐给我上的第一课。对自己负责,随时保持自省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我能给出的答案。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介绍日本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文章,上面说:“对于60、70年代后出生的日本建筑师来说,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成为一种必须”,当时不甚理解,现在却感触良多。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特性已经成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