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王树增:怀着敬畏写《长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9:07 财经时报

  专访

  王树增:怀着敬畏写《长征》

  □ 本报记者 张万新

  见习记者 颜炼军

  王树增的《1901年》、《远东朝鲜战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纪实文学新的写作范式,莫言曾评价《远东朝鲜战争》:像外国作家写的。最近,王树增的新作《长征》问世。这本书是70年以来,被认为是展现长征这一伟大历史壮举最全面的作品。《财经时报》为此专访了王树增。

  超越党史军史写长征

  《财经时报》: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想到写长征这段历史?

  王树增:有两个动力。首先,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有一个革命史三部曲,第一部是《远东朝鲜战争》,已经写完了。第二部就是《长征》,接下来还要写《解放战争》。我在世纪初看到了《人类1000年》一书,发现这么多年来中国对长征的叙述一直停留在党史、军史的层面上,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人类学层面为读者写一部生动而深刻的《长征》呢?

  《财经时报》:据说你在写作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作战地图,寻找当年的感觉和线索,是这样吗?

  王树增: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不停地迂回,即使同一个地方,几天内可能要走好几回。我不允许书中出现的地名有差错,每个地名必须准确,所以地图是必须的。凡是我写到的路线和地方,写作之前我都在地图上标出过。有时候某一个村庄的名字,地图上实在找不到,我也得知道它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关于行军和作战,没有方向感,就没法写。你不知道战场上敌我之间的距离、地势,不知道包围圈的范围,不知道突破口在哪个方向,怎么能写好?我见过很多写长征的作品,在这方面很薄弱。应该对读者负责。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好不好看,阅读愉快不愉快,好读者看几行就看出来了。所以,在读者面前,作家应该是战战兢兢的,要敬畏读者。

  认识历史的心路历程

  《财经时报》:国内外写长征的著作中,哪些你印象比较深?

  王树增:《外国人笔下的中国红军》,这是一本集子,其中收入了很多长短不一的文章。外国记者写长征的笔触和我们不一样,他有时可能完全不写长征的过程,而去写红军的笔记本,红军的厨房,他们眼中的长征是活生生的长征,而不像我们,只能看到闪闪的红星,这本书对我在写作中营造氛围非常有用。

  《财经时报》:这种重大题材的书,审读过程是不是比较复杂?

  王树增:是的,要走出版社、新闻出版署、总政宣传部、军事科学院的整个过程。军科院的专家审稿严格而细致,史实的错误、观点的错误、乃至行文的错误他们均能一一指出,他们都是很有学识的人。

  《财经时报》:那么在《长征》中,你提供的新知是什么?

  王树增:我想努力提供的,是认识历史的一个心路历程。我期望这种心路历程能够恰如其分地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被忽视的红二十五军

  《财经时报》:红军的电报是从哪里找来的?

  王树增:大部分公开了,有些仍是内部的。这些电报对于普通读者没有用,只有记述历史的人将它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才能解读其意义或价值。

  《财经时报》:有人说,《长征》是迄今写得最全面的一本同类题材的书,全面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树增:应该说是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全面的。以往写长征,大多只写一年时间,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但其实是两年,现在纠正过来了。所以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去年《北京青年报》已开始纪念长征胜利,就是因为对史实不清晰,后来他们将报上的纪念文章集结出书时改成“纪念长征出发70周年”,这样的题目之所以出现,也许就是因为过去对长征并不全面的记叙影响了许多读者,甚至是今天的作者。我在书中写了,长征不是一支部队单独完成的,是多支红军共同完成的。以前的很多记述往往认为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长征就结束了。实际上,红一方军八千多人到达陕北的时候,还有五万多红军在路上呢。路上的红军经历更加曲折艰难。还有,很少有人写到红二十五军,他们先于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红二十五军非常英勇,所以我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这支红军。这在我所看到的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中是从未有过的。长征的结束是三支红军在甘肃会合,而不是陕北,回到陕北是后来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