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官办展会的粗线条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14 南风窗

  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展会不可能成功。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政府介入会展,而在于政府亲自上手操作。

  官办展会的粗线条历程

  □本刊记者 李北方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举办的展会以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欧洲,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合作型;二是英美的市场主导型;三是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中国也已经发展成为会展大国,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会展业,最明显的特征是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中国特色明显,但依然属于政府主导型。

  计划经济时代的雏形

  如果追根溯源,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展会的雏形,即那个时代举办的行业商品订货会,老的商业部、纺织部、机械部等都拥有各自的订货会。因为当时物资短缺,国家实行的是配给制,所以各个商品订货会都是事实上的卖家市场,卖家端坐在一间小屋子里,买家则在外面排着长队等着,能拿到多少往往要取决于关系好不好。这种模式跟今天的交易会差不多,只是买卖双方的位置反了过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同质化商品竞争的加剧,卖家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始主动推销自己的产品,吸引买家的注意。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商品订货会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糖酒交易会等为数不多的展会还保留着原来的商品订货会的色彩。

  商品订货会有着明显的条块分割的特征,既有按行业举办的,也有按地域举办的。条块分割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特点,并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有大的改变,仍在影响着现今展会业现状。比如北京市要举办一个旅游方面的展会,其主管部门既包括国家旅游局,也包括北京市政府,也就是说从两个渠道都可以报批。条块分割是造成重复办展的决定性因素。

  广交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系建立的初期,背景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贸易封锁,中国需要建立一个窗口同有贸易联系的国家进行出口贸易,换取外汇,所以广交会的政治导向要比行业的商品订货会更明显。改革开放30年过后,政府在广交会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并未减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广交会副秘书长胡楚生就表示,广交会要继续承担中国出口贸易晴雨表的作用。而研究者则普遍认为,在广州自身具备的深厚的市场根基之外,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支持是广交会成功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条件。

  广交会像连接着两个时代的纽带,虽然政府主导的色彩没有变,但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办展方式。当年能进入广交会工作的,不但要是业务骨干,政治上更要可靠。一个资料表明,1966年秋交会上,广交会场馆内的大大小小的语录标语贴了2673条,领袖照片445幅。进入80年代,中央提出宣传工作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场馆内的标语才被撤下。作为各院校学习外贸的学生的实习基地,当年进场当翻译的学生是要经过政审的,但今天,大学生们只要拿块牌子到展馆门口一站,就可以寻找主顾打工了。

  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展会性活动中,广交会是一个特例,因为定位为国内商品的出口,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非但没有削弱它的地位,反而为广交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文化大革命”还是改革开放,都没有让广交会中断,其发展一直很平稳,阶段性并不明显,除了展馆面积持续扩大、展位持续增加之外,最明显的体制变化就是由按地域组馆到按行业组馆了。这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堪称奇迹。如今,广交会不但自身还在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展会业,如

义乌举办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义博会)就在秋季广交会举办的前三天开幕,广东省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展会在广交会的同时期借势开展。

  政府退出会展不现实

  展会行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商品订货会几乎集体寿终正寝的今天,所谓的政府主导型展会指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展会业。最先兴起的是各地为了吸引投资而举办的投资洽谈会,典型代表是厦门的“9·8”投洽会。并非所有的投洽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大多沦为“卖地、卖税收”的场合而广受批评,有些地区的投洽会在举办了若干年后连续亏损,不得不停办。

  2005年,全国举办各类会展3800多个,展馆总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超过了世界第一会展大国德国的展馆面积。但是展馆的平均利用率只有1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赢利能力低下。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有不下30个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展会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号称要打造“国际会展都市”、“中国会展名城”等。有专家认为,未来10年内,有望成为国际性会展都市的城市不会超过两个。

  会展业有“城市的面包”之称,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8或1∶9的说法也流传甚广,很多地方政府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盲目进入会展经济,而忽略了会展要以事实存在的成熟市场为根基。大多数地方政府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企图人为地创造出来一个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无效展会的大量涌现,原本的经济行为不可避免地沦为政府出钱为当地老百姓创造节日气氛的活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在接受采访前刚刚从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展会上回来,他的印象是该展会虽然规模不小,但各方都显得很盲目,参展商不知道谁会来参观,而采购商事先也不知道他们能在会上看到什么。从日本来了近千名企业人士参展,都是通过官方渠道组织起来的。广交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前来参展的生产企业希望成交,而采购商也是真正有意向的买家,这是专业性展会和地方办的博览会的区别。

  除了拉动经济增长,刘宏伟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也是政府主导型展会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是对政府职能的一个考验,地方政府在寻找新的突破口,物流、旅游等行业不可能短期见效,于是便将目光盯着展会、基建投资等可以立竿见影的活动。另外,政府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为了精简人员,分离出一批“二政府”组织,即带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协会,这些组织有权力有会员,又必须找点事情做,办展也就成了选项之一。此外,从原外经贸部分离出来的贸促会系统也是办展的主力。

  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展会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政府介入展会,而在于亲自上手操作,这就导致了效率低下,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暴露出来,同时压制了真正的市场主体,使专业会展企业和人才得不到锻炼。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弊端使得政府退出展会业的呼声很高,关于广交会的讨论中也有类似的声音出现,但研究者普遍认为,现阶段政府退出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一是行政环境不允许,一家专业会展企业要操作一个国际性展会,会遇到无数的麻烦,外宾超过5人就要报外事办、大型活动办批准,公安、消防、检疫等部门也需要疏通。企业没有能力协调,即便能协调成本也过高以至无法承担,企业的唯一选择是跟政府部门合作,以政府的名义办理各种手续;二是中国会展企业缺乏信誉,没有政府以国家公信力作为后盾,难以想象哪个企业可以组织得起像广交会这样的大型活动。

  靠市场,不靠市长

  广交会并不是广州的广交会,而是全国的,全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所以上海、深圳等城市曾打过广交会的主意:我们这里也有展馆,也有举办的能力,为什么广交会不能巡回办展?为了留住广交会,广州也下了功夫,比如投入几十亿兴建琶洲展馆。

  之所以能引起城市间的争夺,是因为广交会的成功能给举办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与此同时,很多政府主导型展会在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撑着,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上千万,并且有越补越多的趋势。尽管如此,很多展会还是面临办不下去的窘境,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根基,竞争力持续下降。

  可见,一个展会是否能够成功,根源不在于是否由政府主导,而是如何定位。

  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必然要求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转型,要求淡化政府诉求,转变政府介入展会的模式。办什么样的展会、由谁办、如何办,交给市场说了算,通过市场配置展会服务相关的各种资源,明确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依靠市场而不是依靠市长发展起来的展会才会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