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专题 > 正文

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密切和学者青年学生的联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4:06 新浪嘉宾访谈

  与《环球时报》的交流渠道

  网友:如果我想跟《环球时报》进行沟通交流,都有哪些渠道?我们的建议你们会怎么处理?

  吴杰:《环球时报》一直非常重视和读者的沟通,每个版上面都有这个版编辑的联系
电话,这个电话只要编辑在岗上都可以随时打通,随时可以跟他进行沟通和联系的。

  另外,我们每个月出一期“读者公园”,是专门和读者沟通的版,读者有意见、建议甚至是批评,给编辑部门寄过来,通过这个版把读者的心声和意见体现出来,另外也把编辑记者前方的一些感受或者是一些经验体会也通过这个版刊登出来,和读者进行交流。

  另外,我们基本上半年的时间搞一次读者调查,完全就是根据读者的意见来调整我们有关的版面。我们的版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哪个版面读者特别肯定,我们可能给它更好的位置。如果有的版面得到的肯定很少,或者意见很多,我们就会做相应的改变。这个调查我们一直坚持,基本上半年以内我们做一次。

  另外还有挑错热线,这个电话是公布的,而且是定期要刊登读者挑出来的错误。我们对这个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指定专门的编辑来处理这方面的信息和文字,读者一旦打过来挑错热线,我们会认真记录,核实以后如果确实是错误,还要公开登报,把出错的错误和正确的是什么应该登出来,另外出错编辑的名字对不起也要登出来,我们还要进行相应经济上的处罚,处罚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也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包括看版的领导也一样要跟着受到经济上的处罚,有的领导甚至一个月要掏出上千块钱,我们跟读者交流的渠道还是比较多的。这几方面,包括还有读者写信,我们有公共信箱,发公共信箱也可以。

  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网友:请您用简短的话甚至是一句话来概括《环球时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吴杰:《环球时报》最大的特点,我们的前任总编辑,现在《人民日报》副社长何崇元同志有一句特别简单的话:“《环球时报》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就这四个字,非常精辟概括了《环球时报》的特点,也和别的媒体区别开。

  网友:我对《环球时报》现在改成日报还是不满足,周五刊会改成周七刊吗?我们想看到更多的。

  吴杰:有时我们也接到这样的电话,有时和学者专家交流,他们也提出这样的建议和想法。今年是《环球时报》改日报的第一年,我们的目标是先扎扎实实把办日报的这一步先迈好、走好,所以明年我们还继续出周五刊。但以后是不是出周七刊,每天都有的真正的日报,我们到时再根据情况再看。

  主持人:那时会更累了(笑)。

  吴杰:对,这是一个趋势。

  报纸跟互联网互相促进发展

  网友:有人说现在报纸业其实正在走向衰落,想听听吴总怎么看现在的传媒产业,尤其是互联网,比如新浪网对报业的冲击,你怎么看待?

  吴杰:从各种传媒形式来看,报纸的历史是最悠久的,最早的,据大英博物馆考证,唐朝就有报纸的出行。现在的报刊比任何媒体出现都要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也陆续出现了其它媒体,我们先后接纳了广播、电视,后来陆续又有新媒体,包括网络。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是对报纸的一种冲击和影响,当时广播出现的时候都说报纸会受到很大冲击,在电视出现的时候,一度有声音说报纸会消亡。但是实际来看报纸一直在平稳发展,广播和电视和报纸一直平稳发展,并没有说一种媒体出现另一种媒体就消亡。而且我觉得报纸毕竟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它和广播、电视包括互联网等媒体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文字为主的保存时间最长久的。前一段日本新闻界搞一个评比的时候,大多数日本民众认为报纸是有很强的公信力和生命力的。这几种媒体,甭管是第四还是第五媒体,和报纸都是良性发展的关系,互存互依的关系,没有说一种媒体取代另一种媒体。比如前一段时间电视上炒得很热的海选、评选,如果没有报纸的参与这件事本身不会这么热,可能就是媒体内部的一个行为。但是因为有众多平面媒体的参与,等于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这种海选也确实达到了更大的影响。如果缺少平面媒体的话语,可能这个事件就没有这么大影响。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方面可能会越来越强,包括像新浪,也可能说发展得越来越快,会有更多新的形式个网友见面,能够给网友提供更多新形式的服务。但是我觉得和其它媒体,包括和我们报纸的发展可能是平行的,可能是一种互相促进,很难说谁彻底取代谁。

  主持人:就像我们跟《环球时报》也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吴杰:是的,我们互相促进。

  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密切和学者青年学生的联系

  网友:听说《环球时报》在人大、清华、北大、复旦四所高校设立了奖学金,当时《环球时报》是出于什么考虑做出这样一个举动的?

  吴杰:《环球时报》有很多版面,其中有像国际论坛这样言论性的版面,包括有些报道我们也和很多专家有联系,很多报道也是专家参与写作。为了密切和这些专家学者的联系,也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关注我们这张报纸,所以我们经过多方考虑,决定在这四所院校设立《环球时报》奖学金,主要还是想密切和这些学者、青年学生的联系,吸引他们进一步给我们写稿子,关注我们这张报纸。另外我们也想作为媒体也尽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为了培养更多的关注国际事务,关注中国国际话题的青年人。所以,我们想在有关的高校设立奖学金,能够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关心《环球时报》,关注中国国际化的地位,关注国际话题。所以,我们设立了这种奖学金。

  奖学金设在这四所院校,我们也是想作为一种尝试。

  主持人:以后会有更多的试点吗?会推广开吗?

  吴杰:我们今年是设立《环球时报》奖学金的第二年,我们前不久刚在北大、人大、清华、复旦搞了《环球时报》的发奖仪式,我们现在正在做评估,对搞这种奖学金形式的评估,看看效果怎么样,目前看效果很好,也得到了四所院校有关系的领导和老师的支持,目前来看效果挺好的,我们希望能继续办下去,而且希望能够扩大。

  主持人:资金从哪儿来?

  吴杰:资金就是《环球时报》自有资金,提供出来我们设立了《环球时报》奖学金,每个学校设三万块钱,一等奖是一万块钱,还有其它的奖项。一等奖一般是一名,其他奖项是4到5名,我们主要是想提供一个给学生发表对国际问题话语的一个阵地和机会,也密切我们和高校的联系。

  主持人:如果学生们想参与到评奖中来,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奖学金呢?他们有什么评选标准吗?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吴杰:我们这个奖学金实际上是委托了这四所院校有关的系,比如北大的国际关系学院,清华是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大是国际关系学院。我们委托这四所院校有关的系,他们来承办《环球时报》奖学金的筛选、评定,包括组织、宣传。我们很多具体工作是通过这四所院校的老师做的,标准也是我们双方和这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协商的而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他们来做,我们只是提供我们这么一个平台、机会和资金。

  主持人:我们知道《环球时报》也是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向往的工作阵地,尤其是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可能是他们毕业之后理想踏上就业之路,想问一下《环球时报》在招聘新人时有什么要求?

  吴杰:正好我们报纸今天刊登了一个招聘启示。

  主持人:现场给我们做一下广告。

  吴杰:登了一个招聘资深编辑,现在要求大学本科以上,身体健康,40岁以下,面比较宽,有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外语,有国际时政和军事报道经验优先。实际上还是比较宽泛的范围,但是我们希望来《环球时报》工作的新人能够掌握外语,对国际时事报道有一定的经验,主要是这些。

  主持人:对专业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吴杰:没有。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总今天来到我们这里做客,给我们关于中非论坛的报道和对传媒产业的看法做了很多交流。最后也请吴总给我们做一下简单总结。

  吴杰:感谢新浪网给我这次机会和新浪的网友进行关于国际话题报道这方面的交流。《环球时报》还是比较独特的国际新闻类的报纸,希望能够在今后有更多的网友、读者关注《环球时报》,关注中国人自己看世界、自己办给中国人办的国际新闻的报道。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也越来越繁荣,我们中国人对国际事务报道的发言权也越来越多,希望我们在这方面靠我们共同的努力,也靠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对《环球时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新浪网对我们的支持。

  主持人:好的,感谢各位网友。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环球时报》,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再见!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