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被边缘化的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2:56 民主与法制时报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应该有能力吸引同一个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参观。”

  ——大英博物馆馆长NeilMacGregor

  被边缘化的博物馆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江淼

  萧条的博物馆

  “很多陶罐放在那里,我想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但找不到讲解员。”一位小学生这样讲述他参观博物馆的遭遇。

  像这样的遭遇,不仅仅小学生,在中国,每个去过博物馆的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这似乎成了博物馆的一个通病。

  博物馆,作为人类知识与文化的“记忆殿堂”,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成了一个遥远的所在。周末、节假日,人们更多 的是去郊区远足或者到风景名胜观光,而博物馆则成为了一个边缘选项。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相对于赚得盆流钵满的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饭馆、商场、游戏厅等场所,国内2 300多家博物馆依旧处于尴尬境地,至少有一半门可罗雀。

  在平时,博物馆的游客更是少得可怜。北京一批博物馆平日每天不足10人次,很多人宁愿花10元人民币吃个

汉堡 包,也不愿意进博物馆。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但一批行业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偶尔才有 参观者,处于半歇业状态。

  与国内博物馆不景气相对比,在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什么时 候都人满为患。

  10月17日,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德博物馆,经过7年多精心维修正式交付使用。德国总理默克尔 发表讲话,呼吁人们走进博物馆。默克尔认为,通过因特网看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她说,亲自走进博物馆永远是值得的。如 果人们直面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就能从中感受到伟大的创造力。它将激励所有人去探索新的处女地。

  她希望每一个在德国的人,都要去一次博物馆岛,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知道自己历史的人,才能创造未来。

  在默克尔呼吁德国人走进博物馆的前一天,即10月16日,第四届全国省级博物馆馆长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南开 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透露:为促进优胜劣汰,从明年起国家文物局将对全国博物馆实行评估定级制度, 目前定级制度方案正在制定中。

  紧接着,由国家文物局和美国梅隆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美博物馆论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共同探讨中国博物馆的 发展方向,研讨中国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使文物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针对国内博物馆在现实生活中的萧条景象,国家文物局此举无疑带有“强心针”的味道。然而,中国的博物馆缺的不 仅仅是管理制度。

  一流展品三流服务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应该有能力吸引同一个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参观。”

  大英博物馆馆长NeilMacGregor先生不久前来中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除了教育观众,告诉他们藏 品背后的文化背景,还应该能令参观的人感到愉悦。博物馆应该是人们普通生活的一部分。”

  欧美等西方国家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一切工作围绕着为观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为公众提供各种 富于教育性、娱乐性的服务项目。在欧美国家,“博物馆服务”除了纪念品销售、餐饮服务等传统项目外,展览内容的选择、 陈列形式的设计、讲解方式的使用乃至对公众的教育,一切与观众有关的内容都在“服务”的范畴之内。相比之下,我国博物 馆的现状令人担忧。

  2004年5月至9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对我国公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博物馆认识的社会调查。数据显 示,尽管有95.7%的人坚定地认为青少年应该经常参观博物馆,尽管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博物馆与学校一样是教育机构, 但只有约20%的人每年参观博物馆的时间能达到4至6小时,其余80%的人全年参观时间不足两小时甚至根本不进博物馆 。

  专家指出,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博物馆服务还没有达到完全从观众需求出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博物馆被当作一个教育机构,藏品按时间顺序摆在一起,无论什么时候去都没有任何变化,因 此,人们觉得很多博物馆去过一次足矣。

  我国博物馆刻板的展陈设计、枯燥的讲解说明、偏高的门票价位,使不少观众望而却步。走进展厅,精美的展品中规 中矩地“独居”或“群居”在玻璃展柜中,旁边是一张文字极“精炼”的说明牌,上面写着展品的名称、年代、发现地点等基 本信息。不过百字的简短说明,还包含一些不认识的专业字词,打印在一张几指宽的纸条上,没有其他详细信息。有人说,中 国博物馆是“一流的展品,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于是,许多人参观博物馆时,经常是走近一件展品,不经意地看一眼 、读一读标签便离开了。参观之后除了“到此一游”,没有更多收获。观众说:“展览是越来越多了,但博物馆还是离我们十 分遥远”、“感觉自己完全是一个无关的局外人”。

  如今的这种展览方式正在失效,各大博物馆都在下大力气引进外展,并且积极提高相关的配套服务,免费的讲座、五 花八门的图录、人性化的语音导览,从过去的以展品为中心渐渐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但这种转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

  “总量不足”与“千馆一面”

  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在服务上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缩小的,那么在数量和质量上呢?

  10月28日,

南开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主任刘毅教授在沈阳召开的现代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表示:23 00余家博物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每10万至20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中国每60万人才有一个,差距很大。这其中固然 有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但很大方面在于管理体制的落后。刘毅教授说,现在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博物馆的建 设推向社会后资金不到位,运作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国内博物馆的现状还不仅仅是数量的不足,“千馆一面”和“重复建设”现象也比较普遍。

  为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全国省级博物馆馆长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呼吁:“博物馆建设要努力避免 千馆一面,突出特色,注重服务,让观众将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中国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2300多个,虽然在人均拥有量及类型特色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但是中国的博物馆大多为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约占 总数的70%,存在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的情况。

  张柏认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地域特征和独特个性,能与社区发展有效结合的专题博物馆较少,这是中国博物馆事 业发展中的缺憾。同时,迅速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当前的要务。他提出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借鉴五星级酒店的管理 模式,注重开发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博物馆各项功能,从参观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提高服务质量,这也是明年将对博物馆 实行评估定级的出发点。此外,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落实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公 益机构的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

  “教育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

  在欧美,博物馆是一所开放的课堂。有人说那里的孩子们是“在汽车和博物馆中长大的”。

  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就是社会教育。人们去博物馆,在参观、休闲、娱 乐的同时,还希望学到瞬息万变的新知识。

  “教育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这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的工作定位。在美国,各博物馆均设有教 育部。与其他部门精干的人员相比,教育部可谓人丁兴旺。该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学校编写教材,使博物馆成为学生学 习艺术、科学、历史的“第二课堂”。许多博物馆还设有教室,教师经常直接带学生到博物馆上课。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副主任孙志新介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到该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员工也经常走进 当地学校举行免费教育活动。同时,每个参观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张家庭免费参观卡,促使学生与他们的家人一起再来。教师则 被邀请参加内容广泛的专业培训活动,博物馆为他们准备了许多背景资料、幻灯片及其他教学用的材料。

  与大都会博物馆相似,几乎所有美国博物馆都向公众提供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除展览免费开放外,藏品和信息资料 也向公众开放。博物馆还组织大量的活动,如音乐会、鉴赏会、灯会等,不一而足。

  美国的博物馆还尽可能地关照到每个观众的需求,往往针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教育项目,尤其是对弱势群体,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有一条专为盲人设计的展线:“展品都放在齐腰高的展台上,说明牌是盲文,展品是可触摸的,且都是真品 。有的博物馆还为聋哑人提供手语翻译。”

  随着一批批现代化大中型博物馆拔地而起,我国博物馆在建筑、设施及展品上已与西方博物馆接近,甚至毫不逊色, 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视为自己的核心工作。“展览就是全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展馆仍普遍 缺乏供观众小憩、餐饮的设施,通道上仍缺乏明显的指示标志,商品部充斥着大众化的旅游品而少见具有特色的纪念品,观众 有了疑问也无人解答……

  “博物馆的真正生命力和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藏品,还在于它如何发挥这些珍贵资源的社会作用。”张少 鲲如是说。

  据上海博物馆统计,自1996年以来,该馆每年的青少年观众为30余万,占观众总数的1/3左右,但他们看过 展览之后的感受,却没有人统计。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改善这种局面。宁波博物馆戴宗品处长就认为:“教育应是博物馆的 核心工作之一,应免费提供或只收取成本费。”云南省博物馆改造了固定陈列,安排了十个教育方案,核心是“触摸滇国”, 一改过去博物馆“禁止”的面孔,使观众与展品“零距离”接触。上海博物馆将激发观众兴趣置于首位,增加了许多互动项目 ,孩子们可以亲手修复唐三彩、铸造古钱币、制作铜镜,还可以学写甲骨文,用传统方法拓印字帖。

  文化部长孙家正在其新书《文化境界》中说,“博物馆是大众的终身学校和精神家园,它珍藏历史,启迪未来”。确 实,博物馆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人文化生活逐步走向成熟,文化含量逐步提高,博物馆 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的优先选项,当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当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能真正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把“以人为本 ”落实到方方面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