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西藏文化保护的“外援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2:52 《环球》杂志

  西藏文化以其独特风采和悠久历史在中华文化瑰宝中独树一帜,一直以来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关注。除了中国内地各界的努力,在10月10~11日北京召开的中国西藏文化论坛上,我们也听到了参与西藏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外援”们的心声。

  沙砾

  了解

  他一开口就震惊全场听众。作为一位来自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教授,梅戈尔斯坦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

  作为一位专门研究西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人类学者,他从1996年至2005年多次进藏,足迹遍布西藏南北,针对游牧人民生活、西藏农村改革以及社会经济变化多个题目展开研究,出版关于西藏的书籍数十本。

  看图说话的方式令戈尔斯坦的演讲与众不同。通过近十年间西藏之行中拍摄的珍贵照片,他向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现西藏正经历的巨大变化。“看,这是1996年我第一次进藏,看到大部分牧民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他指着照片说,“而到了2005年,这里的交通工具变成

摩托车,大约40%的牧民都骑上了摩托车”。

  第二组照片上展现牧民房屋的前后对比状况。1996年,大部分房屋狭小而简陋,而在2005年,大多数房屋都用上了太阳能。

  对于藏民生活的变化,戈尔斯坦的观察细致入微。他注意到,2000年一身粗布黑装的藏民到了2005年面貌一新,打扮集民族特点和时尚元素为一体,色彩斑斓,靓丽抢眼。

  在这5年间,藏民也摆脱了“灰头土脸”,特别是女孩子,告别素面朝天的年代,开始用胭脂和唇膏展现美丽容颜。“看这些女孩子们,以前她们只懂得把头发编成很多辫子,脸庞都被埋在发中,如今她们改变发式,更加利索和清新。”

  这位美国藏学专家认为,与西藏经济社会生活改善相对应地,西藏的独特文化没有因此而失去往日风采,而是更加充实。“这种改变是往更好的方向,”他说,“更重要的,这是西藏百姓自主选择下的变化,而非受到外界强加”。

  与戈尔斯坦相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也通过数次藏区之行,亲眼目睹西藏传统文化走向欣欣向荣。曾经,马克林从一些西藏流亡分子处听到有关中国政府对待西藏文化的负面消息,而进藏后,他发现“与达赖喇嘛所言恰恰相反,目前乃至今后,中国政府都持之以恒地积极致力于藏文化的发展事业”。

  马克林至今依然清晰记得,1995年在青海一处偏远村庄观看的传统歌舞表演,精彩地道的传统表演和宗教仪式令他深深信服,藏文化没有消亡,而是在中国政府支持下更加繁荣。

  建议

  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西藏文化展上,众多中外藏文化专家再次为丰富而悠久的藏文化倾倒。这不仅是藏民世代积累的文化精粹,也是后人悉心保护发扬的成果。

  人流当中,比利时自由记者菲利普福凯始终手持一副西藏唐卡。他告诉记者,这是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热地赠送的。

  尽管福凯迄今进藏仅两次,而且相隔20年,但用他本人的话说:这两次旅程“令人激动、大开眼界、难以忘怀”。

  结合比利时文化发展现状,福凯也为西藏文化保护和发扬“开药方”。一个世纪以来,比利时作为欧洲战场核心,也逐渐成为欧洲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十字路口”。随着欧盟一体化加强和不断扩大,欧洲国家间融合加强,也涌入更多外来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义比利时文化已经成为令人深思的问题。

  福凯说,与之类似的,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也必然要接受全球化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独特文化的同时使之适应全球化潮流,中国和比利时面临同样问题。

  以语言为例,比利时大多数人会说至少两种语言,在西藏,如今的年轻人都在努力学习汉语,这不仅是他们接受国家高等教育必备的语言工具,也是未来谋生和接触更广泛世界不可或缺的本领。

  但与此同时,福凯认为,西藏年轻一代不应为此忽视学习母语的说和写,特别是书写,因为“一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语言终将消亡。”

  行动

  第一次见到伍淑清女士,惊讶于这位曾26次进藏的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执行女主席居然如此文弱。听完她的讲话,才明了她内含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她对西藏文化的一腔热情。

  作为在香港出生、曾赴国外学习的人,伍淑清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知之甚少,遥远和神秘的高原就是全部印象。直至1995年在北京出席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她通过西藏代表的介绍对世界屋脊产生浓厚兴趣,收集大量书刊和硬质资料,也开始一系列帮助西藏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首先在1999年把一场“爱我中华-情寄西藏”的大型音乐会舞台设在拉萨,邀请著名歌手刘德华和旅美钢琴家孔祥东等把精彩演出留在世界屋脊。

  “西藏的山山水水深深吸引了我,不仅因为这里的蓝天最纯净、湖水最清亮、人民最朴实,”伍淑清说,“还在于我亲历了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在进入21世纪后,西藏自治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在与外国朋友交往过程中,伍淑清发现强烈向往西藏文化的大有人在。起先,她自费购买上万册国内出版的介绍西藏的英文书籍和画册赠送给外国友人,还聘请摄影师实地拍摄西藏美景,把更多西藏优秀文化和藏民崭新面貌展现给外界。2005年,伍淑清干脆把西藏文化带出国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西藏文化展,展示123件国家文物,参观者多达数万人。

  

青藏铁路建成后,伍淑清又为发扬西藏文化描绘一张蓝图,与国际旅游开发咨询机构和地方政府携手,要为拉萨建立一个集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示范性基地,为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寻求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

  丹麦与中国西藏的文化合作,为西藏文化与国际交流树立成功范例。丹麦文化协会秘书长芬安德森风趣地说,是小国又如何,从航海时代开始,丹麦从未畏惧到海外寻求合作和发展灵感,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就算是世界之巅,丹麦也不远万里,伸出友谊之手。说到这里,安德森操着生硬却有情的中文说:“千里共婵娟。”

  作为与中国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丹麦已经和西藏展开一系列促进共识的活动,2005年,一场西藏文化周在丹麦掀起热潮,绚丽多姿的西藏图片展、歌舞和音乐表演让丹麦人第一次近距离见识了世界之巅的魅力。

  其实,在此之前,双方教育合作已经如火如荼。从2001年开始,拉萨教师培训学校和丹麦教育机构经过一次次会谈营造出互信互利的良好气氛,为后来推进和拓宽合作形式铺路,帮助培养高质量西藏教师,交流初等教育经验,并传授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

  另一方面,丹麦专业机构还为拉萨

城市建设和建筑保护展开深入广泛调查,提交研究报告,为拉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建筑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以便这座拥有独特珍贵人类遗产的城市能够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和谐共存。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