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一次特别的重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6:36 中国青年杂志

  照片《艰辛的哺育》当事人20年后相聚北京

  “陈旧、简陋的教室里,学生们端坐着听讲,而站在讲台前的女老师却弯腰背着一婴儿……”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曾引起社会各界轰动的、20年前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创作的“希望
工程”纪实摄影《艰辛的哺育 》中的两位主人公。光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生命!漫长的20年之后,照片中广西融水安太乡苗族乡村老师戴红英和她 的孩子现在怎样呢?

  “我这次来北京是来领希望工程‘园丁奖’。这是我的小女儿,当年背上背着的五个月大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三 年级了。”戴红英指着身旁的女孩对记者说道。

  与

老照片中的主人公相比,记者看到岁月的痕迹在不知不觉中爬上已经48岁的戴红英的额头,不过昔日稍乱的短发 现在变成一条梳理整齐的辫子,曾经发旧的衣服变成了干练的职业装;当年她背上睁着大眼睛的婴儿已经长成一个文静、可爱 的姑娘。

  天安门前老友喜逢感慨

  10月17日清晨,秋天的北京变得渐冷。

  在约定的见面地点——天安门前,解海龙先认出了戴红英和她女儿。彼此见面少了拘谨,更多的是老友重逢的喜悦之 情。

  “虽然20年来大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看眼神还是能一眼认出,特别是小女孩的那双眼睛。”解海龙告诉记者 。

  天安门前,解海龙一边忙着给戴红英一家三口拍摄照片留念,一边讲道:“20年前关于戴老师的那张照片,让大家 关注到乡村教师的生活困境,乡村教育的艰难;20年后能再次举起相机,在天安门前给戴老师一家拍照,让悬在读者心中的 一块沉甸甸石头安然放下,也是我对关心希望工程的爱心人士有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北京,现在特别兴奋。亲眼看到我们伟大中国象征的天安门,而且还在这里与解老师再次相逢, 太难得了!”戴红英说话的语气稍稍发颤,她在努力抑制心中的情感。初升的阳光下,老友重逢的笑容被映衬得金灿灿的。

  巧遇,改变摄影家的人生

  解海龙回忆说,20年前的他到广西融水采风,拍摄自己的《我要上学》专题。在融水县下面的一个小山村采风时, 解海龙听到远远地有学生读书声:“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小朋友们齐动手,种起了葵花。”于是他循声而去,最 后在一所村小前停住。

  等到下课,解海龙见最后从教室走出来一位背着婴儿的妇女。当时他纳闷了:是老师吧,后面背着个孩子;不是吧, 又是从教室里出来的。过了一会儿,那妇女又背着孩子走了出来,拿着一根铁管敲响了吊在树上的一节钢轨,孩子们一拥而入 进了教室。“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拿出来,打开第8页。”教室里随即响起一片”哗啦哗啦“的翻书声。

  “果然是老师!”解海龙准备好相机,用腿慢慢地把教室门挤开一条缝,慢慢地调好焦距。老师正在用当地口音的普 通话给孩子们念课文:“小企鹅,美滋滋,身上穿着黑褂子……”这时,老师背上的小女孩看见解海龙了,扭过小脸来看的一 瞬间,解海龙按下了快门儿。快门儿一响,把老师吓了一跳,微怒道:“你干什么?我们正在上课。”

  “对不起!”解海龙忙道歉,轻手轻脚关上教室的门。一直等到学生下了课,他才走上前去,跟老师解释。老师颇有 点紧张地说:“背着孩子教书是违反纪律,可我实在是没法子呀!”她把解海龙当成上面来检查工作的干部了。

  这时,已是中午时分,女教师背着孩子走到灶台旁,一边烧火,一边拿着铲子炒一锅黑乎乎的酸菜。菜炒完了,刷锅 ,倒水,再把孩子们早上从自家带来的饭热好。孩子们一拥而入,各自端起碗夹上酸菜,坐在教室外面的台阶上满意地吃起来 。老师给孩子喂完奶,交给几个大点的女学生带着,自己才盛了两碗饭,一碗递给了解海龙……

  回到北京,解海龙把照片寄到中国妇女报,题目定为艰辛的哺育。中国妇女报很快就在头版发表了,马上就引起了反 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了这张照片并撰文说:“设备虽然陈旧、简陋,学生们毕竟可以端坐着听讲,而站在前面的老师 却弯腰背着一个娃娃。”

  “妈妈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学生的前途,不顾自己的劳累和孩儿的寂寞,认真地备课、讲课,那孩儿本该在幼儿园 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在爷爷、奶奶面前撒娇,可是,没有那个条件,只好被妈妈背在背上。她似乎理解妈妈的心意,不哭 不闹,怕影响哥哥、姐姐们学习。”

  “妈妈可敬,孩儿可爱,但我们希望这种情形早日结束。”

  香港文汇报、台湾中国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都刊登了戴红英的照片,有评论说:“她背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 群孩子,她背负的是一个民族崭新的希望。”

  而这段巧遇对于解海龙来说,也意味着摄影生涯的一个转折。“很久以来我一直不知道究竟为何拍摄,摄影界流行什 么我就跟着拍什么,但是因为这张照片的缘故,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把镜头应该对准僻远的乡村教育中最需要关注 的老师和学生,身上多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因为这张《艰辛的哺育》,才有了后来的那张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 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等一系列作品。”解海龙说。

  20年一路艰辛走来

  巧遇改变了摄影家解海龙的人生,而对于乡村教师戴红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天,在乡里妇联工作的人告诉我,在中国妇女报上看到了我背着孩子给学生讲课的报道。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自 己会上报纸,这下子人家报道宣传了,可是没有退路了。我突然意识到更不能够轻易放弃工作,肩上担子更重了。”戴红英告 诉记者。

  然而,直爽的戴红英还是坦言,背着孩子上课,下课还要忙着批改学生作业,还有家务。有的时候心里觉得这样的日 子太难熬了,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

  戴红英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她的爱人也是位中学教师。“家里没有老人,我爱人在乡里工作,离家很远,生了小孩 只有我自己看。我们农村也不像城里有幼儿园,可以让别人帮忙看,即便是有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把1岁半的大女儿用绳子 系起来放在家里,五个月大的小女儿背在背上,然后给学生上课。”戴红英说,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得起床,先是扛起 锄头出门锄地,然后上山捡一天做饭的柴火。8点半学生就要上早自习。上午三节课一直到中午12点,下午又是两堂自习, 5点钟放学。这期间除了中午简短的午饭时间,孩子要一直背在背上。

  “一天下来,人累得只想一头栽到床上一辈子都不起来。可是小孩的尿布、奶瓶、脏衣服一大堆都需要收拾。收拾完 ,哄孩子睡着了,再备完课,已经十一二点。”戴红英说,“自己苦点不算什么,关键是苦了孩子。孩子一生下来就在背上, 快1岁了还不会走。有一次我早上起来,上山捡柴火,等把一天的吃的、烧的安排停当后才想起正在发烧的小女儿,回去掀起 蚊帐没摸到人。低头一看,她不知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脸像干了的菖莆一样白,哭得已经背过气去了……那时她才三个月。 ”

  戴红英还说,有的时候感觉一天怎么过得这么慢!真的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当老师的工作,安心照顾孩子,做个好母亲 。但是每次走进教室看到学生,就马上意识到根本不可能放弃。“乡村地方条件差,老师都不愿意来,如果少了我,学生们上 学就成了问题。”

  30年耕耘换得“园丁奖”

  从17岁开始当代课老师到2006年,戴红英在教师讲台上已经站了整整30个年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期 间,只不过从原来的村小学调到了乡小学。2006年10月18日,戴红英被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授予希望工程“园丁奖”。

  “乡小学里七八个老师都是以前我教过的学生,现在成为同事了。每到新学期开学,有很多家长找到我,想把孩子送 到我的班上。”戴红英说这番话的时候,透露出自豪和骄傲的表情。

  除此之外,戴红英还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很多,比如当年的小学已经变成了一所“希望小学 ”,兴建了新的教室,孩子们上课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每学期都要动员家长让孩子读书,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 流失基本得到控制;老师的每月工资也由原来的几十块钱涨到1000多块钱,每到周末她就和爱人开着

摩托车到处旅游。戴 红英说:“现在经济发展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闭门不出,要和外界主动多接触,要不然怎么比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呢?”

  “现在的戴老师和我以前认识的相比其实最大的变化不是外貌,而是思想。我了解到,20年前一年365天她基本 上寸步不离村里,对外界信息处于封闭状态,例如教科书上描写的许多事物学生问究竟是什么样子,她回答不上来。现在,我 们聊天的时候,即便是聊计算机之类的技术,她也能说出不少行话。”解海龙对记者说。

  戴红英私下里则对记者说,这次来北京她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替学生们看看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天安门、人民 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亲眼看到的比书本上写的还要雄伟!”她说。

  当年的“婴儿”如今已是大学生

  至于当年照片上的那个婴儿,现在已变成了一位文静的姑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石婧莹。现在,石婧莹就读于广西 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应用专业。

  石婧莹说现在的同学都不知道她是曾经上过很多报纸的著名“婴儿”,因为她从来没给大学同学提起过。

  “妈妈的不容易我从小就看在眼里。每到假期勤工俭学,在南宁师范大学上学的姐姐就在健身俱乐部当健身教练,我 在超市当售货员或者当家教。”石婧莹说。

  她告诉记者,她是家乡第一个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