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年度组织奖之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0:40 南风窗

  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

  抢救记忆,反省历史

  颁奖辞:

  在我们要求自己的邻国以史为鉴的时候,这个栏目在为抗拒中华民族自身的集体失忆而努力,它把一些历史见证者引向屏幕,面对大众说出压在心中多年的尘封故事,给中国人的近现代史记忆增添了丰富的细节。这一栏目不仅充分拓展了华语媒体的话语空间,而且它的很多工作都是抢救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述历史》栏目和很多在当下中国做着类似工作的人们功德无量。

  打开让你眼花缭乱的各个频道,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栏目是非常朴素的一个,没有花哨的包装,甚至没有凤凰卫视惯用的商业手段,包装几个明星来拉高收视率。仅是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着镜头叙述他们经历的故事,便吸引你一直看下去。

  从2004年11月开始,凤凰卫视播出“西路军纪事”社会反响强烈以后,凤凰台便开始探索推出一档以当事人述说历史为定位的栏目,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观众们把电视遥控器从头按到尾,哀叹“给我一个看下去的理由”时,《口述历史》汇聚了一批忠实的观众。

  其实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这样评价口述史这种形式:“这种史学撰写有着更为浓厚的原生态特色,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动鲜活,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不是仅仅视为一种采访。相对于纯粹的回忆录和自传,这种口述历史多了一种真实到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感觉。”

  近年来各种以口述历史为主体的出版物,在大陆也越来越多,最经典的就是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但在电视媒体上以这种形式出现则是头一遭,它颠覆了以往历史节目盖棺定论式的叙述模式,而把判断的权力留给观众。当当事人直接通过镜头面对观众的时候,他的表达往往会更加真诚。制片人张力小姐这样描述他们的创作心态,“即使每一个人的叙述总会有意无意地掩盖些什么,回避些什么,甚至虚构些什么,我们不考证他的话是否属实,只要他是事件的亲历当事人,站出来表明他的态度就足够了。” 不过制作者也曾担心过,“有一些观众,不能理解创作者的初衷,而对节目产生误读。”

  特别要说明的是该栏目创办以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只有已经定性的历史事件,才纳入选题的范围。但这样依然给人们带来很多感慨和感动,张力告诉记者,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些人最初联系他们的时候非常顾虑,很多过去的事情让人痛苦,让人不愿意再面对,在最终面对镜头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忏悔感。虽然他们往往自己也是时代的受害者,但他面对公众表现出对自己当年言行的悔恨,忏悔自己当年做了违心的事情,放弃了独立人格。当他们对公众说出自己压在心里的话时,他们卸下了灵魂的包袱。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把一切问题推给历史、推给体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反省、忏悔是尤为可贵的,是一些经受教训的人反思后奉献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

  现在《口述历史》栏目组连制片人在内只有4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在做和时间赛跑的工作,张力感慨:“今年任仲夷、熊向辉两位老人都去世了,他们可是带着一肚子故事呀。”

  (郭宇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