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2007中国小康风向标:改革中走向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24 《小康》杂志

  深入解读

  2007中国小康风向标:改革中走向和谐

  ★文 /《小康》记者 郭芳

  转眼间,《小康》对中国全面小康进程的监测和记录已经到了第二年。在这一年里,在公众的体验和感受中,我们的全面小康进程是加快了还是相反呢?我们在推进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又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的进程?

  2006年,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

  “与去年相比,以百分制打分的话,您认为中国实现小康的程度是否有提升?”在8178份网络调查中,41.16%的网友回答没有变化,33.69%网友回答有一定提升,16.05%网友有一些下降,还有7.94%的网友回答下降幅度很大,仅有1.16%的网友说有很大提升 。

  这个调查结果有意外有失望,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意外的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公众相应直观的小康提升感受。来自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6年10月1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1477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仍是近些年来同期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

  我们的经济依然继续着难以置信的高速发展奇迹,国民经济总体上还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而如果这种增长没有直接给中国民众带来更多实惠的话,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令人失望的。《小康》调查,“您的个人收入在几年中有增长吗?”认为自己收入持平的网友占39.25%,认为自己收入在下降的网友占了32.37%,仅有28.38%的网友认为自己的收入是有增长的。这个调查结果与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结果有些出入,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增长了,而根据网络调查结果,仅有28.38%的网友认为自己的收入有增长。这说明了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均衡,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少部分人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增长,甚至是下降。

  中国经济正在书写着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无可置疑,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书写奇迹。但在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消化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表现在医疗教育住房改革仍未尽如人意,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的急剧扩大和党政官员的腐败上。诸如此类的消极影响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几乎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在证明中国已进入了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同时并存的阶段,而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高成长”与“高成本”并存的时代。

  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凸显社会矛盾

  “您认为现在城乡差距大吗?”59.14%的网友认为差距很大,28.78%认为比较大,占网友总数的88.02%。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5:1,以后逐年恶化,到2005年达3.35:1,“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43。农村与城镇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上,也差距甚大。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农村医疗保健支出人均168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8%;2005年,农村低收入人口还有4000万多人,但是2005年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只有800多万人,不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40%。

  2006年度《小康》杂志特别关注城乡消费差距。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2555元,不到城市人均生活消费的1/3,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0年代的水平,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落后10年以上。另一方面,农村消费结构也落后城镇10年。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相当于城镇10年前的水平,全国还有将近八个省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高低所确定的标准,这八个地区尚处于温饱或贫穷水平以上,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这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区域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2006年的《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5.6%、24.6%、1.3%。与2003年相比,虽然西部与中部地区之间农村的差距略有缩小,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从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相差5年以上,东部与西部相差10年以上。缩小东、中、西部差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您认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程度需要加强吗?”这个问题答案的集中度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问题答案的集中度,这可能与网上调查中,农民参与者较少有一定关系。但足以反映现阶段我们贫富差距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和谐。

  在个人所得税做出调整之后,2006年,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作为第二次分配手段的税收,并没能很好地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悬殊问题。

  根据今年胡润百富榜的统计,中国已经有500个以上的富豪财富超过了8个亿,500个人的财富居然达到了11000亿元,而这个数据就占据了中国去年GDP的6%。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中也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的财富。这个统计不一定准确,但起码说明中国的财富集中度是很高的。

  这一连串的数据显然让我们对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充满担忧,而因此产生的社会断裂、矛盾和不公更让我们无法忽视:一边是富豪的顶级奢华生活、地方政府对纳税大户子女的中考加分、地方警力对顶级富豪特殊保护的常态化;另一边则是成为“房奴”的中产、为温饱奔波的社会下层,甚至还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贫民。

  自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0.4达到0.417之后,逐年恶化,到2005年已高达0.47。中国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如果基尼系数能保持在0.3~0.4之间,就有可能做到收入分配的大体合理,而现在的0.47已经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甚至是很不合理。

  “仇富”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将社会带入了普遍的焦虑,并渴望得到救助。在《小康》调查中,“您认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程度需要加强吗?”回答很需要的网友占了77.11%,回答比较需要的网友占了16.96%,也就是说,高达94.07%的人都认为很需要或比较需要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加强救助。这个比例与去年的94%差不多,这说明了我们从社会中得到的救助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是没有进步。

  医疗教育住房三大改革仍不满意

  “您对现在的医疗教育住房满意吗?”62.49%的网友回答很不满意,24.01%的网友回答不太满意,也就是说,不满意医疗教育住房改革的网友高达86.5%,仅有13.5%的网友选择了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

  在2006年度中,政府对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医疗方面,国家发改委不遗余力推动药价管制狂潮,医药降价成为医疗改革的主旋律;教育方面,从2006年开始,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改革方案测算,2006年~2010年5年间累计新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约2182亿元;住房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宏观调控楼市的六条措施,强调要解决最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尽管政府做出了各种努力,然而,“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老百姓感到头痛的问题;“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依然遥不可及,高等教育收费还是不堪重负。最新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及服务性支出达988.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5.3%,在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中仍占较大比重。而各大城市的房价依然攀升不降,房贷的压力依然让“房奴”焦虑。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住房消费支出已经成为人们沉重的负担。世界银行认为,由于政府没有给予低收入者买房、看病、上学等方面的补贴,使得居民越来越难以支付各种消费费用。

  在今年的两会结束之后,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坦言,“(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但是,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总理的决心对人民建立对政府的信心是重要的。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投入还大有文章可做。

  和谐社会,全民参与有待加强

  在2006年《小康》的监测中,最低的依然是生态指数,仍然没有及格,只有56.6分,虽比去年的56分高了0.6分,但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堪忧。2006年4月,北京遭受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沙尘暴,对环境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代价。在《小康》的调查提问中,“如果您是公司总经理的话,因为公司的经济利益而放弃环保吗?”73.38%网友认为这个问题跟经济利益有关,小的话不会放弃,15.95%网友选择会放弃,因为经济更重要,占10.68%的网友选择肯定会放弃。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的受访者选择牺牲环境。可见,对环境破坏者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变得重要。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民众对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在于全民参与。

  但另一个调查,让我们对全民参与不甚乐观。在《小康》的读者调查表里,“政府选举投票,作为公民一员,您会参加吗?”参与问卷调查的读者中,52.33%的网友回答会,47.67%回答不会。这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去甚远,去年的调查中,65%的人认为要参加投票,在公务员阶层中,表示自己会参与的人高达95%。而在今年,这个比例竟下降了将近1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民的政治民主参与度在下降。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感到意外。根据《小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正在逐步好转。2006年,民主政治进程实现程度为60.8%。然而随着民主权利的增加民主进程的好转,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却在下降。这与2006年中,我们社会发生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得不到较好解决有一定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众对政府信任和信心的下降。

  《小康》调查了网友对现阶段的小康综合水平的打分,“如果实现全面小康是100分的话,您认为,您现阶段的小康综合水平可打多少分?”33.18%的网友打了40~59分,30.46%的网友打了60~69分,19.88%的网友打了10~39分,网友认为我们的小康综合水平在及格线上下徘徊。

  在改革中走向和谐

  即便如此,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对未来表现出乐观。2006年的小康综合指数是63分,比去年的62.1分上升了0.9分,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来,今后发展趋势还会逐年提高。在保持经济较快、稳健、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建设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无论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六中全会上,政府都直面现存的矛盾和考验,并表现出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得不佩服当政者的勇气和智慧。

  六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在《决定》列出的九大目标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放在了第二位。中央已经将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利益和谐之后,相信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将随之渐渐减少。

  政府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加大投入,将会刺激人们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消费,也将使人们因此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人们的幸福感和小康指数也有望提高。

  而政府在科教文卫方面随着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实施,指数将会逐渐加快;民主政治进程随着党和政府的推进,指数将会稳步提升……

  当然,无论是实现全面小康还是实现社会和谐,全民的参与都是重要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政府推动的,更是由全民主导的。

  在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的2005年,有西方媒体说,若干年后回顾历史时,2005年将被贴上“中国崛起年”的标签。岁月又走到了2006年末,当若干年后,我们再回顾历史时,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的2006又将被贴上什么标签呢?答案是改革,2006是“中国改革年”。

  我们在改革中走向和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