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历史的鞭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14:59 观察与思考

  世无常法,唯变可通,但变则触犯旧序,触犯旧序则把自己放在了“汤镬”之上。

  -余志刚

  雄浑苍莽、九曲百折的古黄河逶迤在瘢痕褶叠的黄土古塬上,犹似历史甩过的一条鞭影,炸出了一串响亮的名字,他 们是: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龚自珍……

  这是一些变法家的名字。

  中国的变法总是与黄土地缠夹在一起。商鞅力主“废井田、开阡陌”,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张居正使出“一条鞭 ”,龚自珍鼓吹“宗法制”,政治家们的机巧权谋,犹如劲鞭高悬,在黄土古塬的千里赤地与漫漫商道之间,留下了皮开肉绽 的烙印和纪念。翻开教科书本,我们一起来辨认这些历史耕耘者撒落在黄土地深处的古文明“种子”:“作爰田”,“初税亩 ”,“作丘赋”,“均田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千道峁梁,万里古塬,成为他们逆转乾坤的政治试验田,那 儿奇花遍野,异卉勃发,残叶匝地,败枝纷披。

  道既穷,则思变。战国时候的商鞅,是看到礼乐崩坏、公田不治,秦孝公的统治再也不克维持了,才急得心火上墙, 咬紧牙齿变法的。秦汉以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盗贼蜂起,眼看旧的一套统治术再也不能唬人了,就站出来几个相同 面目的政治家,变旧制,行新法,力挽狂澜于既倒。“变法”,实际上是一场“均田”运动,授田于民,劝课农桑,扑息民怨 ,罢兵归田。小土地占有形式成了中国农民与皇帝的利益维系,一根绳子拴了俩蚂蚱,在华夏大地那块千孔百疮的黄土地上展 开了“戴着镣铐的舞蹈”。

  “利不什者不变法”,后人在总结这条经验时,对“变法贾祸”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独断专行如商鞅,据说在渭水一 带,他一天就杀死过七百多人,以致血染渭水、号哭遍野,结果秦孝公一死,他就成了惠文王追杀的对象。商鞅乔装后逃到边 境的一个关口,因为未能出示过关文牒,守职的关卒拒不放行。商鞅贿以百金,关卒说:“钱财要紧,脑袋更是要紧,‘商君 之法’,谁敢违反?”商鞅披散了头发,跌足而叹:“商鞅误我!”他这冲天一喊,关舍上惊鸟飞遁,林叶纷坠,秦晋大地为 之隐隐颤动。—商鞅之死,死于“商鞅之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王安石的遭际又有不同,他洋洋万言的《言事书》刚刚 出台,就受到朝野贵族势力的轮番攻讦,司马光、苏轼、文彦博,都是宋神宗御前“发宏论而动九重”的人物,笔头一提,飞 砂走石,弄得宰辅公灰头灰脑称病不朝,最后是一纸辞呈了百愿,“前曲未终已奏雅”。熙宁变法成为梗塞在母体中的一胎死 婴,使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快速地走向了死亡。清末的龚自珍机锋雄健,牢骚最盛,他的《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言多 奇僻”,几乎把历朝文武都打在了网里。魏源说他有“不择言之病”,段玉裁(龚祖父)由此告诫他“努力为名儒”、“勿为 名士”。人们想也想不到,龚自珍晚年却执着于佛教教义,成了象牙塔中的“名僧”,“忽然搁笔无言说,重礼天台七卷经” ,什么变法不变法,留下一口气,守住这三餐一宿就算是“世外上人”了。

  世无常法,唯变可通,但变则触犯旧序,触犯旧序则把自己放在了“汤镬”之上,变法家的出路,“倘非毁于诟病, 也必灭于自戕”(鲁迅语)。那些人的悲壮不止是生前无功,随着历史的递进、认知领域的拓宽,他们的“身后名”也成为镜 花水月,显得游离而渺茫:他们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他们同时又把农民捆死在“一亩三分地”上,使工商业者颠沛道途、居 无定所,他们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进了历史的下水道……

  至1898年,康有为站出来登高一呼,大清国总算放下列朝列代做惯了的“土地八股”,羞羞答答地开始筑铁路、 采矿产,鼓励工商,提倡实业。鸦片战争的大炮响过了,“天国”烽烟刚刚散去,甲午风云历历如昨,大清王朝走到了死谷绝 地,一灯如豆的“百日维新”,成为它入土为安的最后光照。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的声音却随着北京城飞翔的鸽群,传遍 了华夏大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六君 子的血,流进了历史,流进了国人逼仄的视野,浸漫着紫禁城“皇权永固”的陛阶。

  耐人寻味的是,于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下台达五六年的溥仪被再次扶上了皇位,跟随张勋把大清国龙旗插上正阳门城 楼的,竟是当年踔厉风发、喝断风云的康有为!错愕之余,我们只能归咎于历史的短暂失忆—流血的改良,催生出来的竟是唐 三彩一样的

小皇帝,爱新觉罗家族的九五之尊仍然矗立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京城上空。

  “君权神授”的

神话,就像一道先验的符谶,成为历代变法者无法逾越的“铁门槛”!

  在这一道门槛里,新思维遭到无情的扑杀,摇曳多姿的梦想和蓝图燃烧成没落王朝的纸船明烛;在这一道门槛里,小 农经济的罂粟花如火如荼,漫漫商道时隐时伏,气若游丝……西北风肆虐的黄土地,“掩却风流成墨面”,多少枯荣垒皇冢!

  张居正甩出的“一条鞭”,最先撂倒的竟是谁呢?

  应该礼赞的是思想者的心灵慧光。有了它们,深沉暗夜才有片刻的清明烛照;有了它们,二千年文明才得以漫涌不止 ,薪尽火传……歌唱它们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