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文化强省”决策脉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2:58 《决策》杂志

  “文化强省”决策脉络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商,一个应该被重新擦亮的古汉字。”掌声中,知名学者余秋雨在首届国际华商文化节的“华商有道”论坛上,对商业、商人、商文化进行了精彩论述。首届国际华商文化节
11月10日在河南商丘召开,是今年继第二届庄子文化节、第四届木兰文化节之后,商丘又一次大型文化活动。海内外万商云集“三商”起源地,给商丘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气和知名度。在文化节上,作为四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之一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也在花木兰的故乡精彩上演。通过“文化”这个独特中介,商丘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连接在一起,也架起了文化资源与经济的桥梁。

  同时,地处河南黄河文化带中心的郑州,炎黄二帝大型塑像已伫立在黄河岸边,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亲眼目睹塑像的人。同样是围绕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其影响力之大出人意料,不仅宣传了河南形象,还带来了100多亿元的投资。

  所有这一切的中心主题,就是建设文化强省。那么,文化强省是如何决策的呢?决策“前奏曲”

  河南文化强省的决策,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前奏曲”。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所有省份中无出其右,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等均居全国第一。为此,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用“伸手摸着秦砖,抬脚踢着汉瓦”来形容。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条件制约,文化资源带来的只是少量的经济收入,更不能称其为文化产业,民间和地方上的文化活动,绝大多数是一种自发行为。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文化产业”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党的最高会议报告中。随后,“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在2003年初启动。这个文化工程是列入河南省委常委工作要点、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示范工程,包括四大精品,分别是《清明上河图》、《河洛风》、《木兰诗篇》和《风中少林》。经过近两年的编排,2004年10月,《风中少林》作为精品工程的首场汇报演出与观众见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影响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两年来,演出场次安排早已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进入欧美市场。

  以《风中少林》为代表的精品工程,一方面对河南原有文化资源进行了再利用,同时提高了河南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大练兵”,收到了“一举三得”的倍增效应,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前奏曲的一个“高音”。

  与河南启动“郑汴洛精品工程”同年,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领导者,也为后来文化强省的决策与建设提供了组织基础。也是在2003年,河南省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时,李庚香当选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同年底,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召集所有公选干部开会时,带有学者气质的李庚香第一次提出“文化河南”,成为这一理念的首创者。

  就在四大精品工程接连公演的时候,2004年12月12日,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任河南省委书记。在新闻界工作40多年的徐光春,更能直接地感受到文化对一个区域的直接影响。

  内摸“家底”与外出“取经”

  “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是徐光春任河南省委书记后,在2005年春天提上议事日程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政研室主任刘国明告诉《决策》。而河南决策的第一步就是内摸“家底”、外出“取经”。

  湖南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视湘军”的异军突起,早已闻名全国,同样地处中部,湖南首先进入河南省决策层的视野。2005年2月,由现任河南省副省长、原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大卫带队,省发改委与郑州市组成考察组,专题考察学习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通过考察,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给同样是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决策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半个月后的3月14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从省直15个厅局抽调17名处级干部,组成4个调研组,分赴郑州、洛阳、开封等8个省辖市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河南日报、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16个厅局,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一直持续到3月27日,进行了近半个月时间,刘国明告诉《决策》:“调研摸清了河南的文化家底。”

  接着,徐光春在调研报告上做出批示,中心内容就是请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队到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学习“取真经”。

  于是,在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2005年4月,15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4个文化产业发展考察团,由原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带队到浙江、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带队到广东、原副省长贾连朝带队到上海、副省长王菊梅带队到广西,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回到郑州后,每个团写成一份考察报告。

  这样一来,加上原来的省内调研报告,一共5个调研报告,刘国明告诉《决策》:“5份报告,再加上《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讨论稿)》、《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讨论稿)》,都被提交到了河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

  决策“三部曲”

  2005年6月2日河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召开。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成为决策三部曲开始的标志。会议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进行。主要的讨论焦点有两个:一是外出学到了什么?二是河南怎样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两天的专题学习讨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在决策层形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随后,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与《纲要》的讨论稿下发到18个省辖市、省直各厅局、文化企业集团、高校与科研机构,在集中了所有反馈上来的意见之后,两个文件先后提交到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议讨论,最终形成决议。

  在完成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之后,2005年7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化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班子领导、省直各厅局一把手、18个地市的书记、市长、大型文化集团的负责人,共有330多人到会,可以说“当家人”都到了。经过会议讨论,描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路线图”的两个文件,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被正式确定下来。

  随后,河南省委将2003年成立的“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并要求相关21个厅、局的“一把手”亲自抓文化产业。于是,21个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在很短时间内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由两个主题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共同组成的河南文化强省政策体系。

  在距离第一次文化工作会议10个月后的2006年5月,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细心的人会发现,相对于第一次会议,“文化体制改革”被提到了前面。河南虽然不是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但河南选择了“自我革命”,决心用体制创新带动文化强省建设,正如徐光春所说:“拿不出艺术精品,推不出知名品牌,很难说我们的体制创新、艺术创新是成功的。”

  到了今年10月,在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个跨越”。至此,文化产业不仅仅要发展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文化强省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两个最高战略之一。

  从形成共识到两个文件的确定再到两个跨越,决策三部曲完成。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来说,“两个跨越”只是逗号,而不是句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