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幅能在其中生活的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26 中国青年杂志

  2006年4月28日晚上,著名学者温铁军、汪晖、黄平、黄纪苏、祝东力、韩德强、何慧丽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市文明消费合作社”,各交100元给南马庄农民,各认购半亩南马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大米。截至7月底,一共有79户市民和单位承包了145亩地。合作社专门成立“购米包地小组”,户对户生产,还将包地者名字写在田埂上。

  “购米包地”是一个开放的合作方式,通过将消费者和生产者一对一结合的方法,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大米是谁生产的,能够放心;也让生产者知道自己生产的大米将要卖给谁,避免了市场风险,从而安心。如果消费者希望知道整个生产的过程,可以直接和生产者联系,或者组织消费者参观团参观,而传统的商业流通模式是不透明的,市民纵有再多的钱也无法获知产品的准确来源。

  “购米包地协议”不包含大米的价格,而是到年终收割的时候召开价格听证会,由市民和农民面对面来定价,避免开始定价时的盲目,也避免市场风险。

  2006年国庆节期间,何慧丽等人组织消费者到兰考参观考察的“北京——兰考城乡互动第一团”活动,共有21人参加,许多人还到稻田里参与了割稻。11月6日,无公害大米的价格听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市民帮农民抬米价,每斤大米定价2.5元。11月29日,何慧丽主张建立以专门负责促进城乡互动合作的“国仁城乡合作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揭牌,一条城乡合作的道路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同题问答

  记者:你怎么看待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何慧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很重要。它不只是让农村增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让城乡差距太过悬殊;建设好农村,可以保证粮食安全,让社会更稳定和谐;建设好农村,万一发生经济危机,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新农村建设是希望中国发展回归中国,回归本土。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一种重合作,重生态,低消耗,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是回归中国传统文明。

  记者:在你的亲身经历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何慧丽:新农村建设这个事业既让人兴奋,又让人痛苦。兴奋的是这个事业有前途:通过农民合作自助与城乡互助,可以把农村好的能量释放给城市,把城市多余的能量释放给农村,其实就是以城返乡,以工补农。痛苦的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人群力量现在还很薄弱,几乎每一件事都在赔,赔时间与精力。所以,希望在政府指导下,全社会发动起来进行新农村建设。

  记者:你认为新农村建设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哪些环节入手?

  何慧丽:巩固村里的组织,农民民间组织,比如老年人协会;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比如小学校舍,沼气池;加强城乡交流互助,三级政府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采访 蒋晔 文/图 黎光寿)

  孙君,画家,生态艺术家,现任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孙君当过兵,在采石化肥厂烧过锅炉,从事过12年的美术教育,是画家,曾任

马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两次入选全国美展,参加过全国拍卖,著有《孙君画集》。他长期关注和从事农村环境问题,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者,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农村实行垃圾分类第一人。

  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番话:我只是一个画家,一个因画生态画而涉及到环保领域的人,第一次把我画在画布上的生态,画在了农村的黄土地上。这些年来,有人说我在做乡村实践,有人说我做的是乡村改革,我说都不对,应该说,我还是在画画……我想画一幅很大的画,一幅我和村民能生活在其中的真画,那就是我的梦想。

  画一幅真实的画

  “老师,我看到的大同乌烟瘴气,根本就看不到天上的太阳,为什么你画得那么美丽?”老师对正在迷惑不解的孙君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

  这是孙君在山西大同写生的一个场景。他出生于安徽铜陵,1997年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后来他去山西毛家坪写生,也发生了同样的问题。毛家坪在黄河边上,毛主席曾经在这里指挥过八路军打仗。黄河冬天河床狭窄,几乎断流,似乎一步就可跨过去。当时的毛家坪,有一股苍凉之感。

  孙君笔下的黄河像鸡肠子一样弯弯曲曲,而老师和其他同学画的黄河却汹涌奔腾。他不解地问老师:“我看到的黄河,就是这样细细的弯弯的一条小河,你们为什么画成那样?”老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应当有母亲河的气势。”孙君说:“你们画的黄河,是一条想象中的黄河,是假黄河,我画不出这样的黄河。”

  北京地球村成立以后,孙君去听廖晓义、汪永晨等人的讲座,知道了环境污染导致了大同的乌烟瘴气,过度砍伐导致了黄河的生态危机,导致了黄河断流现象。1998年,地球村有关负责人请他帮忙画六幅环保宣传画。在创作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自己长久以来想表现的内容、语言、风格和艺术的社会价值,渐渐了解了人、自然、环境和发展之间的文化与文明。与地球村的接触给孙君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他决定做一个以环保为题材的画家。

  1999年,孙君走进地球村所在的北京延庆堆臼石村与同事一起实行垃圾分类。许多专家和城市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实施者都说他:“你在开玩笑吧?”媒体当时也一再称这样的行为是“乌托邦”。尽管如此,被村民推选为村长的孙君在这里指导村民用太阳能发电,还建设了环保厕所和沼气池。

  在孙君的参与下,堆臼石村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不到2500元上升到2003年的5000元。

  2000年,孙君参与组织和策划了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中国行动”,并创作了2000年地球日主题油画《家园》。这幅画被印刷了70多万张在全国各地散发。由于地球村只是一个开展环境教育的民间组织,孙君希望在现实中让村民学会垃圾分类,实现一个绿色的新农村。因此,2003年,孙君离开了地球村。

  优秀画家在大地上绘画

  “红十字关爱人类,绿十字关爱自然。”孙君离开地球村以后,创办了自己的组织“绿十字”,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试验点,专门作垃圾分类的实验。

  2003年夏天,应民间组织“绿色汉江”之邀,孙君考察襄樊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来到谷城县的五山镇。这里属于汉江流域,离丹江口水库不远,是“南水北调”源头地区,近年来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2010年将要调走30%的水量,水调走后,河流自清能力下降,污染将会加重。

  这是孙君离开地球村以后考察的第279个点,镇干部非常热情,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干部那样一开口就要钱,而是耐心仔细地倾听孙君讲述垃圾分类的做法和好处。孙君听了镇干部对南水北调正式开始以后将会遭遇困境的描述,心里很难受,“我们京津地区是‘南水北调’的受益区,五山却成了受损区。我总觉得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几个月后,孙君再次来到五山镇,当地农民提出,要是孙君能帮他们搞建设,他们就按照孙君提倡的把垃圾分类。2004年3月15日,堰河村村民开始垃圾分类。每家门前都有两个垃圾桶,垃圾桶都是废弃的塑料桶或铁桶,上面用油漆写着“干垃圾”“湿垃圾”。一个月后,整个村子不见任何乱丢的垃圾。

  五山镇被五座山环抱,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盛产茶叶,但是各家各户互不往来,也出现过一些不良的生产行为。孙君到五山镇后,经过调查,觉得需要建立一个所有人的精神信仰,便按照天干地支选取吉日,由五山镇所属各村分别选出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五山顶上各取土九斤,从五山脚下各取水九斤,放到中间的一座山顶上建成茶坛。县乡领导前往开坛。

  “原来这里的人是互相不来往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各个村的人感到有一种血脉的联系,大家亲近起来。”孙君说,茶坛开坛以后,这里人的精神好像就有了依托。

  许多村民建新房子都是按照统一的图纸施工,安上瓷砖,厕所也不修在家里,既浪费又不美观也不实用。开群众大会时,村民提出:“孙老师,我们想建那种领先100年的房屋。”孙君就问:“什么房子才是先进的房子……”他开始给村民设计房子,建议村民不用再贴瓷砖。现在,孙君设计的小楼,在堰河村自成一景。

  2005年夏天,笔者曾经到过五山镇堰河村。穿过林荫小道,地上清洁无垃圾,垃圾都分类存放在垃圾池里,许多可回收的垃圾已经被小贩回收,不可以回收的玻璃碎渣则被堆放一处,堰河村的溪水清澈见底。

  画一幅能生活在其中的画

  在城市搞垃圾分类非常难,因为市民没有那么多空间来为垃圾提供分类,相互间也不认识,市民对于居住在哪一个社区的感情也不是特别强烈。“而农村不一样,农村基本上还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在同一个地域居住了很多年,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因而能够爱护这个环境。”

  “我们都在说文明,但文明的希望在哪里?”孙君说,“中国最有希望的文明,将会在农村产生,这是一种和谐的文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和谐的文明。”

  在孙君的实验中,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参与。五山镇书记、镇长等领导多次前往现场指导,谷城县、襄樊市和湖北省有关领导多次到五山镇视察,给孙君提供帮助和支持。世界银行也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也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推广。

  2006年5月,孙君120万字的《五山日记》出版,此书记录了他在农村作环保建设的心路历程。现在,孙君正应一些地方政府的邀请,在江西、东北和北京市昌平等地的农村开始新的项目。

  同题问答

  记者:你怎么看待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孙君:这百年最惠民的政策,是中国全面步入现代化的开始,新农村建设从表面上看是一次乡村建设,其实我以为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后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战略调整。中心就是从生产发展逐步引向生态经济,倡导先生活后生产发展方向;从市场经济过度到生态与循环经济;从简单的精神文明走向一个自信、协同、公平、奉献的乡村自治新农村,从而改变现阶段都市与乡村人的经济观、生活观和价值观。

  记者:在你的亲身经历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孙君:一方面农民积极性很高,一方面因地方政府在规划、生产、生态、文化等方面知识严重滞后,对中央20个字理解出入很大,造成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理解为等、要、靠。一些干部不能深入村乡生活,干部是住在城里,生活在城市,他们用城市的经济与发展速度来规划农村,他们不了解农民想什么,能做什么,而我们又能给他们什么。

  记者:你认为新农村建设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哪些环节入手?

  孙君:一、财力有限,民力无限,需要公众参与群策群力;二、公众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 我们是要建农民生活与生产的新农村,不是要建我们干部要看要参观的新农村;三、从小事做起: 教农民剪指甲、洗手、晒被子、清洗抹布、建卫生厕所、垃圾分类……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采访 蒋晔 文/黎光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