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26 中国青年杂志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记者:请讲述一下你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经历与故事。

  贺雪峰:2002年底以来,我一直主持湖北六个村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村庄公共工程建设实验和老年人协会建设实验。我们希望通过从外部输入资源,来激活村庄内在的积极性,从而促成村庄发展。村庄公共工程建设实验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是在湖北荆门五个村进行的。我们为每村投入4万元经费,由农民民主讨论确定项目,民主监督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这些项目往往在当年就为农民减少了超过投入经费的经济损失。这既说明农村公共品投资效益很高,又说明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问题是,为什么如此有效的公共品投资,各级政府或者农民不去投资建设?老年人协会建设实验是在湖北荆门和洪湖四个村进行的,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为每个村修建了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二是帮老年人协会建章立制,选举产生了老年人协会领导班子,三是做一些日常性的指导工作。我们保证每年为每个老年人协会按每个老年人一天一角钱提供日常运转经费。自2003年开始建立老年人协会到目前为止,四个村的老年人协会均运作良好,老年人说,有了老年人协会,时间好过了,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变好了。

  记者:你怎样看待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贺雪峰: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背景是,中国有9亿农民,在未来数十年的高速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人、财、物资源都会流出农村,流向城市,这样就会造成农村的衰败。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就可能缓解因农村衰败所引发的危机,就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农村基础。

  记者:在你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亲身经历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贺雪峰:我最大的感受是,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可以用“温饱有余、小康不足”来描述。另一方面,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贫乏,农民的主体性越来越缺碎,农民得以安身立命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正在被消费主义所摧毁,农村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和社会性危机。这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

生活质量的下降,构成了当前农村的最大悖论和矛盾。

  记者:你认为新农村建设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农村社会和文化问题上面。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新农村建设要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举,是中央首次将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要为农民的生活意义提供说法,是要改善农民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状况,是要重建农民的主体性,是要建设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和谐的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要重点从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着手,因为中国农民数量极其庞大,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尚需很长时间,农民事实上很难从农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中获取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长,并非农民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并非农民收入不能有所增长。但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生活质量却不一定同时提高了,因为当前的农村出现了人际关系解体、社会道德不良、精神生活空虚的问题。因此,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面,增加农民福利的措施就不仅仅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要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方面来增进农民的福利。也就是说,在收入增加并不快的情况下,通过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农民的福利水平得到较快的增长。这种强调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

  记者:你希望的新农村的未来蓝图是什么样的?

  贺雪峰:我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人财物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背景下,农村仍然保持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和谐的局面——即使水平较低的和谐局面。(记者 蒋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