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世界各国的婚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17:27 观察与思考

  -海 子

  巴基斯坦婚礼

  平常人家的婚礼至少要3天,有钱人家则要前后忙活一周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仪式可谓是名目繁多,让人应接 不暇,其中的“满亨迪”礼、迎亲和瓦利马三大仪式是每一个婚礼所不能缺少的。

  “满亨迪”礼可以说是婚礼的序曲,在新郎新娘的家庭成员中举行,双方的家庭还会请来众多客人。仪式开始时,先 要由宗教人士诵经,接着在宗教人士和现场宾客的公证下,男女双方签署婚书,这意味着这桩婚事得到了宗教和法律的认可。 此后,新郎新娘的家人们便开始了跳舞比赛,人人都要登场亮相。等到新郎新娘在亲朋的簇拥下进入大厅时,仪式到达了高潮 ,音乐变得更为高亢,舞也跳得更为起劲。在热烈的气氛中,客人们还会争相与新人合影留念,向他们表示祝福。需要说明的 是,在“满亨迪”礼举行后,新郎新娘尽管已经结为夫妻,但是还不能同房。

  迎亲仪式主要在新娘家举行。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盛装出场,不过得实惠的则是新郎。女方的亲戚大多为新郎备了 贺礼,城里人一般是送红包,或者干脆直接送现金。农村人依然沿袭着传统风俗,把小额纸币做成圆环,套到新郎的脖子上。 如果客人多,新郎的脖子上就会挂满五颜六色的“钱串子”。当然新郎也不是那么容易占便宜的。祝福结束后,新娘的兄弟姐 妹都会想方设法刁难新郎一番,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拿出大杯大杯的牛奶,逼迫新郎立即喝下,否则就得认输。面对强大攻势, 新郎自然难以抵抗,最终往往掏钱服软。这种恶作剧的目的,其实是密切新郎与新娘的家人们的关系。

  瓦利马仪式则移师到新郎家举办,主要是答谢亲戚和朋友。仪式上也少不了红包,只不过这一次是男方的亲戚给新娘 送礼。或许是考虑到新娘子害羞的缘故,亲戚们大多也不作难新娘,更多是表示对她的关爱。

  西班牙婚礼

  在西班牙,不存在父母包办儿女婚事的情况,有些父母甚至根本就不过问。青年人恋爱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自由。 西班牙社会中不存在找对象难的现象,征婚几乎没有,即使偶尔出现征婚广告,也只限于大龄青年。

  西班牙人婚礼上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是新郎新娘切结婚蛋糕。当宴会进行到一定时间,服务人员会端来一盘巨 大的蛋糕。蛋糕做工精细,表面有用彩色奶油制作的图案和西班牙文的“幸福”字样。新郎新娘双双走到蛋糕前,在众人的欢 呼声、鼓掌声中,共同持着一把不锈钢长刀切蛋糕。与其他欧洲国家婚礼上新郎新娘合力切蛋糕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西班牙 人的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智斗一番,看谁能够巧妙地脱下对方的一只新鞋,谁就是胜利者。据说,谁在婚礼上取得胜利,谁就 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掌握家庭主宰权。

  客人们分享蛋糕时,总要想出许多点子逗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对客人的种种要求,表面上 扭扭捏捏,最后基本上满足客人的要求。有的客人要求新郎新娘当众拥抱接吻,有的客人要求新婚夫妇通过打手势、表演哑剧 的形式介绍恋爱经过,有的客人要求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讲述今后生活的打算……谁戏逗新婚夫妇方式巧妙、形式新颖、含义深 刻,便会博得一阵热烈掌声。新郎新娘的滑稽表演,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最后,新郎新娘翩翩起舞,客人们也成双成对地伴着 新郎新娘跳起来,就连新郎新娘的父母也高兴得进入舞池跳起来。热闹欢乐的家庭新婚舞会一直进行到次日天明结束。

  法国婚礼

  在法国一些农村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姑娘在结婚那天,要偷偷地拿几个鸡蛋藏在衣裤中。当新郎陪新娘步入洞房时, 新娘故意跌倒,把鸡蛋碰破,以此象征能生育儿女。

  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

  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瑕的。婚礼上,新娘子必会准备名为“Weddingarmosre”的 柜子作嫁妆,柜上刻有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的图案,因此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才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 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

  毛里塔尼亚婚礼

  摩尔人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婚礼更是独树一帜。

  长期以来,女儿的婚事都是由当母亲的做主,当父亲的不能干预。一位小伙子看中了哪位姑娘,他的母亲便会带着礼 物到姑娘的母亲那里去提亲,姑娘的母亲如果同意,婚事当场便商定下来。

  在摩尔人眼里,只有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乳房高耸的新娘才是公认的美人。因为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 若哪家小伙子娶了肥胖超群的妻子,其婚礼必然异常隆重,许多人都会不辞辛劳从远道赶来,一睹新娘的芳容。

  婚礼时,新郎新娘的结婚服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新郎身着崭新的白色或蓝色的肥大长袍,头上缠着一条长达3米 多的白色头巾。新娘则穿着色泽鲜艳的花裙子,头上缠着同裙子一样颜色的布围巾。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一个星期,便各自返回自己父母身边去。两个月后,再共同生活几天,随后再 分开。就这样反复循环,前后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新郎同亲朋好友一道,牵着数头骆驼来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去。从此 开始互不分开的夫妻生活。

  毛里塔尼亚人的婚俗之所以这样,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在过去,毛里塔尼亚人结婚都很早,通常女孩十多岁就出嫁了 。新娘还是个孩子,婚后每隔几天就要回到娘家,将新婚遇到的各种事情讲述给母亲,母亲则仔细教导她如何做个好媳妇,伺 候公婆,照顾丈夫。两年后,新娘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家事了,便离开母亲,新郎新娘分居两地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马里婚礼

  马里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那里的婚俗就比较有特色。

  根据马里风俗,婚礼前,男女双方家庭各自都要进行紧张而充分的准备。男方家庭是打扫庭院、布置新房、邀请宾客 、准备婚礼宴会等。女方家庭则主要是准备嫁妆和打扮新娘。

  马里的新娘非常注重发型。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活泼有朝气,新娘常常会把卷曲的头发拉直,并用假发将头发加长, 再编成无数根小辫子,然后将这些发辫扎成各种式样的发型。她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兽骨片和五光十色的贝壳装饰自己的头发 ,如此一来就更显得俏丽多姿了。新娘梳完头,还要佩戴上项链、耳环、手镯、脚镯,甚至鼻环,又大又重的鼻环,十分引人 注目。除此之外,新娘还要染足、画手和涂牙龈。在马里,黑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出嫁的姑娘都喜欢将足、手、牙龈涂成黑 色,以显示自己的美丽。最后,新娘要进行沐浴,撒上香水,穿上漂亮的婚礼服装,戴上艳丽的头巾,等待新郎来迎娶。

  马里的迎亲带有抢婚的色彩,尤其在山区,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新郎约上几位身强力壮的好友 和邻居,凭着夜幕的掩护,来到新娘家,轻轻推开虚掩着的门,悄悄进入新娘的房间,两三个人架着新娘飞快走出门,任凭新 娘怎样挣扎和哭喊,都不放手。在新郎的带领下,一伙人簇拥着她离开家门,匆匆朝着男方家飞奔而去。

  芬兰婚礼

  在芬兰的夏初季节,你可能会看到如下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或姑娘用绳子拖着一个人在公共场所 溜达。这个被绳子拖着的人带着面具,而且衣衫不整,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这个人就是将要做新娘或新郎的人。在芬兰,初夏 时节正是举行婚礼的最佳季节,这些年轻人实际是在欢送他们即将结婚的朋友结束单身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这种风俗起初只有芬兰某些市区极少的人了解,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突然开始流行于各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 开始,芬兰人开始摒弃很多传统仪式和风俗,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些时间后,芬兰人又开始追求传统的风俗做法给人们带来的乐 趣。因此,80年代以后,人们在举行婚礼和其它一些家庭活动时加入一些传统风俗。

  将现代婚礼和旧时芬兰乡村中举行的传统婚礼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芬兰人特别的婚礼风俗。

  在芬兰乡村,年轻人选择结婚对象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父母的影响和限制。而婚礼则是向他人展示自家财富和社会地位 的大好时机。乡间的婚礼欢宴经常会持续几天,新娘和新郎家分别举行热闹的庆典。一般来说,在秋天和圣诞节期间举行婚礼 比较多,因为这时没有多少农活,而且食物较其它季节丰富。筹备婚礼时要请一些专业人士,像媒人、新娘化妆师、

厨师和歌 手等。

  一些乡村地主家举行婚礼非常铺张,有时婚礼庆祝可长达两周时间。芬兰人举行的“王冠婚礼”很是特别,之所以叫 “王冠婚礼”是因为新娘头戴着漂亮的王冠。婚礼欢庆队伍要经过一个拱门到达婚礼举行现场,新娘和新郎在一个天篷下举行 婚礼。婚礼到达高潮时,人们开始狂欢、跳舞、唱歌,直到精疲力竭。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如此豪华奢侈的婚礼,一些穷人只能在牧师住处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参加婚礼的客人有时 还凑一些礼钱给新婚夫妇。

  在19世纪,芬兰各阶层的社会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婚礼风俗中。极少数贵族举行的婚礼明显模仿欧 洲大陆人的婚礼风俗仪式。

  现代芬兰人举行婚礼不但要创新、有特色,而且更要反映他们的传统风俗,像抛洒大米,切婚礼蛋糕。现代芬兰婚礼 可谓是古典与浪漫的结合。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