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延春和他的四十年中东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17:27 观察与思考

  由于使馆处于保皇党的坦克射程之内,周围多次受到轰炸,使馆虽然侥幸无恙,炸弹的弹壳却经常落在院子里。一次 ,时延春在办公室赶译一份照会,突然听到使馆附近枪声大作,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出门外观察情况。刚爬到主楼楼顶 ,立即听到子弹嗖嗖声,“在我急忙躲避的一刹那间,一颗子弹擦过我的头顶,就落在离我只有半米远的地方”。直到今天, 时延春谈起那一幕仍然心有余悸,在他一生中,那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吴志菲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处以绞刑。一时间,世界哗然。

  一连几天内,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东里一套公寓里,一位花甲老人都会打开电视,注意收看萨达姆的有关新闻。这位 老人就是资深外交官时延春。他是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曾出使中东25年,几乎走遍所有中东国家,更难得的是他与许多中 东风云人物都结下了宝贵友谊。

  惟一为两位中东领导人写传记的中国外交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与会并对中国进行第9次访问。穆巴拉克总统是第一位访问中国 的埃及总统,也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位埃及领导人。对于时延春来说,穆巴拉克总统不仅仅是一位尊贵的外国领导人,更是一位 亲切的老朋友,他们的友谊已超过20年。

  穆巴拉克第一次以总统身份正式访问中国是在1983年4月。其时,作为首席翻译,时延春参与了整个过程,“从 机场接机到后来的答记者问,都是我做翻译”。那段时间由于与穆巴拉克见面机会多,而且是近距离接触,时延春与之逐渐熟 悉起来。

  其实,早在1982年12月,时延春就曾经见过穆巴拉克,“当时我随中国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埃及,虽然这不是 一次元首级的访问,但是穆巴拉克总统非常重视,亲自到机场迎接中国客人,而且亲自主持会见、会谈、举行一些招待会,还 为代表团举行了晚宴,规格相当高”。

  在时延春印象中,穆巴拉克非常热情,说话风趣。有一次,时延春在开罗见到穆巴拉克,他非常幽默地说:“别忘了 我们埃及有句名言:喝了尼罗河的水,你还要再来。”果然,到1984年上半年时延春就调到中国埃及大使馆工作。令时延 春难忘的是,穆巴拉克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埃及的文明而感到骄傲,“我多次听到穆巴拉克总统赞扬埃中两个文明古国对 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为金字塔感到骄傲,称赞卢克索古迹是埃及的国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时延春回 忆,穆巴拉克曾多次问时延春对埃及金字塔等文明古迹的印象如何,当听到时延春用美丽壮观至极来形容时,穆巴拉克面带微 笑点头。每当时延春陪中国代表团去见穆巴拉克总统时,穆巴拉克总建议时延春安排中国代表团去金字塔和卢克索古迹参观。

  2006年5月30日是中国与埃及建交50周年纪念日。受有关方面委托,时延春提笔写就一本关于埃及总统穆巴 拉克的书。经过再三斟酌,该书最后定名为《尼罗河之子穆巴拉克》。穆巴拉克从外交途径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 时延春写来一封亲笔信并为该书写了致辞。时延春对穆巴拉克总统的致辞内容记得很清楚,“致辞中说他出生在尼罗河三角洲 的一个村庄,在埃及农村长大。他见证了埃及现代史上和这一地区历史上所经历的微妙阶段,并在战争与和平两场战斗中均发 挥了作用。他高度评价埃中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祝埃中关系更加牢固坚强”。时延春高兴地说,“而且,他认为所取的书 名深有涵义”。

  已故的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是中东一位风云人物,也是中国人民长期熟悉的老朋友,曾10多次正式访华,会见 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阿拉法特是个传奇人物,他始终为争取巴勒斯坦的独立奋斗,其理想、 气节、奋斗史都可歌可泣。但没能完成心愿,也算是他的一大遗憾。”时延春如此评价自己的老朋友阿拉法特。

  时延春多次见过阿拉法特,这位传奇人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他的相册里还保留着3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 1984年3月,李先念访问约旦会见阿拉法特时我为他们担任译员的照片;一张是同年5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阿拉 法特时我为他们当译员的照片;还有一张是1985年我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时,与阿拉法特在开罗的合影。”每幅照片 都是每个时期时延春与阿拉法特友谊的见证。

  1984年3月,时延春陪同李先念访问约旦期间第一次见到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完全像个军人,穿军装,佩戴手 枪,两眼炯炯有神。他说话滔滔不绝,很有文采,又像个演说家。”令时延春印象深刻的是阿拉法特对李先念主席说的一句话 :“我的胡子都白了,但战斗还在继续。”

  当年5月,阿拉法特第4次访华。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时延春担任翻译。邓 小平对阿拉法特说,你们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看来任何正义的事业都要经过艰难困苦的。中国永远支持巴勒斯 坦人民的正义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数日的密切接触,时延春从阿拉法特那里了解到许多他和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情况, “当时他问我写不写一些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东西,如果材料不够,他可以给我寄。阿拉法特很守信用,他走后没多长时间, 我就收到了一大包书”。

  1985年时延春被派驻埃及工作时,还与阿拉法特有过一段时期的交往,并与他的姐姐和弟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每次见面,阿拉法特都会紧握时延春的手,亲切地称他为“老朋友”。在以后的岁月里,时延春又与阿拉法特的许多战友、部 下经常晤谈,自然谈到阿拉法特。以后每当谈到和回忆阿拉法特时,时延春的脑海里便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这位传奇人物的神 采。

  由于政局的不断演化与工作的频繁调动,此后的近20年,时延春没有再见过阿拉法特。2002年9月,阿拉法特 大病一场,很多人预测他将不久于人世。此前还没有中国人写过阿拉法特,时延春时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他联系了很多 老大使、老记者为阿拉法特写传,但因为材料少、时间紧,对方都不大愿意承接。自己与阿拉法特见面的次数比较多,积攒了 不少资料,又与巴勒斯坦的两任驻华大使都非常熟悉,最后时延春成了被动员的执笔对象。

  2003年,当巴勒斯坦驻华大使将时延春撰写的《凤凰涅 中的阿拉法特》一书的消息汇报给阿拉法特时,病中 的阿拉法特还清楚地记得这位中国外交官,他委托巴勒斯坦驻华大使转告时延春,“在巴勒斯坦事业处于困难时刻,我没有被 人遗忘,尤其令我感动的是,还有人为我写书”。这本书出版后,阿拉法特于2004年1月23日向时延春发来一封亲笔信 ,称时延春为“亲爱的朋友”,并对他表示深切谢意。

  在中国外交官行列中,时延春是惟一一位为两位中东领导人写传的外交官。除此之外,时延春还著有《中东风云人物 》。中东是当今世界上重大国际新闻最多的地区之一,在风云变幻的轨迹中,走出许多影响历史的风云人物,除埃及总统穆巴 拉克、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外,还有如约旦前国王侯赛因、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故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等等。时延春 凭一口流利、熟练的阿拉伯语,走近这些常人难得一见的传奇人物,并通过自己的笔,将一个个生动的领导人形象带入普通人 的世界。

  “偶然”当上外交官

  时延春的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闹中取静的一座高楼里。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无论是陈列柜中摆放的各色小工艺 品,还是围绕茶几摆放着的一圈高脚靠背椅,都透出一股异国风情,显示着主人的某种情愫。

  一谈到外交官,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呈现出举金樽、品佳肴的画面,也往往会出现西装革履、笑迎鲜花和掌声的形象 。但对于时延春来说,40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屡屡受命于敏感时期,其中常驻中东25年中便曾经历多次生死考验。

  北外毕业后,时延春被选进外交部,并作为高级翻译的培养对象,前往开罗大学进修阿拉伯语。

  1967年初回国,在当年夏天,亚非记协书记处第5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延春被派去临时帮忙。会议结束他一回 到外交部,即被通知到中国驻也门使馆工作。干部司主管同志告诉时延春,也门形势紧张,中国使馆急需一名阿拉伯语翻译。 时延春匆匆忙忙做了出国准备,9月离京赴馆。从此,迈出了外交生涯的第一步。

  1967年9月,初出国门的时延春一脚踏进陷入内战中的也门。“当时大使已经调回国内参加‘文革’了,使馆工 作由临时代办负责。我到也门一周后,萨拉勒总统紧急召见临时代办,希望中国能支持他,由我做的翻译。”虽然也门政府已 经通知各国使馆可以自行撤离,中国外交人员仍然一个也不敢撤,成为惟一留在那里的外国使馆。时延春回忆:“其他国家的 使馆人员全撤离了,就剩下了中国使馆人员,以表示我们支持也门共和国的立场。”

  当时使馆一共9个人,人手少,但任务十分繁重,使馆既要及时向国内报告形势发展和战局变化,又要与也门军政部 门、群众团体、各界人士保持联系,还要负责当地中国人的生活、安全。只有时延春懂阿拉伯文,因此他一个人阅报、听广播 、翻译材料、买东西,一天工作十几个钟头。虽然分担的任务很重,工作量也大,但这对于时延春这位刚刚步入外交生涯的新 兵来说,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的好机会。

  由于使馆处于保皇党的坦克射程之内,周围多次受到轰炸,使馆虽然侥幸无恙,炸弹的弹壳却经常落在院子里。一次 ,时延春在办公室赶译一份照会,突然听到使馆附近枪声大作,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出门外观察情况。刚爬到主楼楼顶 ,立即听到子弹嗖嗖声,“在我急忙躲避的一刹那间,一颗子弹擦过我的头顶,就落在离我只有半米远的地方”。直到今天, 时延春谈起那一幕仍然心有余悸,在他一生中,那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去也门的第一年全是在战火中度过的,等也门内战平息后,时延春的任期也满了,但由于当时人员调配困难,时延春 在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城市萨那一呆就是4年7个月,其间根本没有休过假。去的时候25岁,回来已是而立之年,最宝 贵的青春都留在了异国他乡。

  “在中东经历过多次战火。当时确实很辛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又觉得很充实,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时延春坦 言自己不是一个享受型的外交官,曾常驻中东25年,他将中东地区20多个国家基本都转遍了,同时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重 大的历史事件。开朗、沉稳和自信,谈起阿拉伯历史和中东历史时,时延春如数家珍;分析起中东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他更 是滔滔不绝。作为中东问题的专家,时延春经常受邀作报告,相关的史实资料信手拈来,他对中东问题的研究和看法曾受到中 央领导的首肯。

  多年来,时延春曾先后在中国驻也门、埃及、约旦、利比亚和叙利亚大使馆工作,从翻译到随员到秘书到参赞到大使 。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时延春一直都重视理论研究。

  1984年9月,时延春被派到埃及使馆工作,“没多久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在外交工作中,‘调 研’和‘处理两国关系’是两大重要内容,后者依托于前者。中国驻约旦使馆急需人进行调研,就调我去做一等秘书”。

  1988年10月,时延春调任外交部亚非司综合处处长。当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时,时延春把全部 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调研中。他参加了数十次各种类型的研讨会,作了无数次中心发言,撰写了大量调研报 告和政论文章。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培养了大批阿拉伯语高级翻译。

  近来,有关审判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及其被上绞刑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萨达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时 延春与萨达姆在巴格达曾会面,他认为,“萨达姆不是谜”。1990年5月,萨达姆会见来访的万里委员长,其时担任翻译 的是随万里委员长来伊拉克访问的时延春。时延春近距离仔细端详了萨达姆的风度和举止,“从外表看上去,他身体魁梧,满 面红光,精神健旺。他当时穿着短袖军装,腰里挎着手枪,身体很魁梧,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在会见万里委员长时,他 显得很客气,也认真地听客人讲话,并且自己亲自做笔记,把要点记下来”。因为萨达姆与本地人交谈时经常讲地方方言土语 ,有时语速很快。在那次会见中,时延春特别注意萨达姆的土语,但他发现萨达姆在与中国客人的谈话中很少使用地方土语, 语速也不快,显得温文尔雅。

  那次会见,萨达姆留给时延春的印象是个彬彬有礼的人。时延春说,萨达姆对接见外国领导人有严格规定,在他看来 不重要的外国客人,接见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这次却超时了。

  时延春认为,萨达姆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的人格特点具有多重性,他的大起大落,有其个人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他发动的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使伊拉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艰难困境之中,也是自己落到今天地步的起点。

  接受采访时,时延春曾回忆说,自己曾经和萨达姆是校友。“上世纪50年代末,萨达姆参与刺杀当时的伊拉克总理 卡塞姆,结果行动失败,被迫逃亡到埃及,进入开罗大学攻读法律。他是开罗大学1960年级法律系的学生,我是1965 年到开罗大学进修学习的。可以说萨达姆和我是校友,只是不在同一届。”

  由于对萨达姆及伊拉克有较深入的了解及研究,美伊战争之际,时延春一夜之间成了各大网站、媒体、高校的“抢手 人物”。在后来短短一段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了20多场报告,并连续做客新浪网,直接点评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

  中东地区不断爆发热点事件,如今已从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职务上退下来的时延春依然不得空闲,时常应邀演讲、 作报告。他的记忆力很好,很多大事件脱口而出。对此他也非常自豪,说自己作报告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材料。应该说这与他多 年来的勤奋分不开,40年里,他写了大量的调查材料和分析文章,还出版了不少著作。

  荣誉勋章背后的友谊与荣光

  在时延春的外交生涯中,曾经3次接受外国元首授予的勋章,这3枚不同年代来到他身边的勋章成为他的心爱之物。 这3枚勋章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都向人们诉说着相同的友谊与荣光。提及此事,时延春说,“为祖国的最高利益服务是外交 官的神圣天职,为祖国和个人赢得荣誉是外交官的莫大欣慰。”

  1992年,时延春担任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当时,美国指责1988年12月发生的“洛克比空难事件 ”是利比亚策划的恐怖活动,联合英、法等国要对其进行制裁。由于当时的中国大使刚刚上任,对这片地区的形势不太熟悉, 时延春作为政务参赞前往调查,给国内写分析报告,为我国代表出席联合国的调解和表决提供依据。“尽管中国的立场是既反 对恐怖主义,也反对制裁,但联合国还是通过了对利比亚的制裁措施。3年里利比亚不通飞机,我们要办什么事情,大部分情 况下只能坐汽车到800公里外的突尼斯。”

  当年9月30日,利比亚对外联络和国际合作部突然通知中国大使馆,通知时任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的时延 春立即搭乘利方专机,去锡尔特出席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特别会议,届时卡扎菲将向中国大使馆代表颁发勋章,以感谢中国对利 比亚的支持,表彰中国在洛克比问题上所采取的正义立场。

  这天晚上,卡扎菲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时延春登台领奖时,卡扎菲与他握手拥抱,并把勋章亲自挂在他胸前。当 时会场气氛热烈,掌志、欢声雷动,甚至淹没了卡扎菲热情洋溢的讲话。卡扎菲给时延春佩戴勋章时,时延春才听清楚他的话 ,“他说见到我很高兴,感谢中国的支持”。

  卡扎菲的话并不是客套,此前卡扎菲已与时延春交情颇深了。1982年10月,利比亚元首卡扎菲访华,时延春作 为主要译员参加了卡扎菲与邓小平的会谈。作为一国领导人,卡扎菲待他却无地位高下之见,令时延春感念至今。当时,卡扎 菲经常单独同时延春聊天,询问一些中国的人口、地理、国情、政策、农业等情况。时延春从交谈当中知道卡扎菲不喜欢“总 统”这个词,便尊称他“领导人阁下”。卡扎菲建议时延春称呼他“兄弟”或者“上校兄弟”,以“翻译兄弟”称呼时延春。 得知时延春没有读过他的《绿皮书》原作,卡扎菲立即命随行人员拿来一套3册《绿皮书》,并亲自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时 延春作为纪念。

  卡扎菲结束访华前邀请时延春作为他的私人朋友到利比亚访问,时延春对他的盛情表示感谢,认为这仅是一番客套话 ,并没有当作一回事。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利比亚驻华大使受命转达卡扎菲的邀请,并发来一份正式照会。时延春却因其他安 排没能成行,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1997年5月,时延春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也门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再次回到了也门。“后来执政的人, 包括总统、总理,都是当年保卫共和的年轻人,他们和我年龄相仿,我跟他们的接触也最多。”因为当年曾与萨那城内的军民 共同保卫家园,时延春被视为也门的老朋友和战斗英雄。时延春任中国驻也门大使期间,促成了也门总统、副总统、总理、议 长等一系列的访华事宜,两国间的贸易发展也很迅速。

  1999年11月,时延春离任前夕,时任也门总统的萨利赫元帅在总统府授予他也门共和国“统一勋章”和证书。 “统一勋章”是也门最高级别的勋章,也门总统每年仅向一两位有特殊贡献的大使授勋,由总统亲自授予并颁发证书,而且要 在当地官方报纸头版发布总统授勋令,电视台、电台、各种刊物均重点报道总统授勋情况。

  当时与时延春同时离任的还有几位大使。在所有离任的大使中,时延春是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但惟有他获得了这项殊荣,这在也门各界和其他驻也门使团中传为佳话。

  结束了中国驻也门大使任期,时延春从萨那直飞大马士革,出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他记得:“当时李铁映作为政治 局委员也前往叙利亚访问,就让我从也门直接去的叙利亚,国书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

  而他出任驻叙利亚大使时,无论中东地区形势还是叙利亚国内政局,都处于复杂多变的敏感时期。叙以和谈失败,7 0岁的阿萨德操劳过度,在与黎巴嫩总统通电话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去世,叙利亚面临接班人问题和国内局势的考验。对中国使 馆来说,如此特殊的局面需要一个熟悉中东问题的人选,这个人就是时延春。

  “事情发生得很突然,阿萨德的葬礼就在一两天内进行,时间非常紧。当时让我感到棘手的就是我国领导人的唁电应 该发给谁,是否派代表团,作为大使必须尽快掌握消息。”阿萨德的大儿子原本是总统接班人,不幸因车祸而亡。二儿子巴沙 尔是名眼科大夫,对政治原本并不感兴趣。巴沙尔就任总统后,连续8次接见了时延春。

  在任驻叙利亚大使期间,令时延春难忘的是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国庆招待会。一般情况下,叙方只派部长出席外国驻 叙利亚使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少数情况下派副总理级人员出席,个别情况下由副总统出席。2001年9月30日,中国大 使馆在大马士革贵族宫举行国庆招待会,时延春没有料到竟有多名叙利亚高官参加招待会,“叙利亚第二号人物阿赫马尔副总 书记与夫人来了,还有副总理穆罕默德·纳吉·阿塔利及10名部长和各参政党总书记”。叙利亚朋友和一些驻叙利亚使节告 诉时延春,多年来,这是叙利亚出席外国使节举办国庆招待会规格最高的一次。

  2002年,时延春已年满花甲,即将卸任。离任前夕,巴沙尔总统授予时延春“特等荣誉勋章”。根据叙利亚的有 关规定,要给一个大使授勋,至少要满足3个条件:在叙利亚任大使达到4年,两国关系总体要好,要有突出贡献。不少叙利 亚领导人和朋友告诉时延春,尽管他任期较短,不到授勋的年限,但考虑到叙中两国之间的坚强友谊和时延春为促进两国友好 合作关系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巴沙尔总统决定破例为他授勋。这枚诠释着友谊与光荣的“特等荣誉勋章”,为时延春37年的 外交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难忘邓小平

  1973年,时延春以扎实的阿拉伯语功底被调到外交部翻译室工作,为有关负责人和国家领导人做翻译。谈到自己 做翻译的经历中留下印象最深的领导人,时延春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当然是小平同志。”1982年至1984年上半年 ,邓小平会见了多位阿拉伯领导人—这些会见基本上由时延春当翻译。

  邓小平在会见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时,谈话很有针对性,颇具特色,留下了不少轶事趣闻。20多年过去了,那些难忘 的情景一直镌刻在时延春的脑海里。

  多次给邓小平当翻译后,时延春发现,邓小平总能掌握大局,高瞻远瞩,且思路敏捷,语言简练,言谈举止与自己的 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时延春感叹,“小平同志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

  1983年4月,邓小平在北京宴请来访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夫人苏珊,时延春当翻译,“这次宴会小平给我印象 颇深。”邓小平喜欢喝酒,喜欢喝茅台,“但是那时候他年近八旬了,医生劝他少喝酒,家里管他也比较严,听说每次就让他 喝一小杯”。但是接待外宾的时候,家人也管不了,邓小平就自己开玩笑说“我解放了”,“可他也非常注意,有节制的喝酒 ”。邓小平知道穆巴拉克不喝酒,就客气的说“我喜欢喝茅台,您没意见吧?”穆巴拉克总统回答说,“没意见”。

  在这次宴会上,时延春记得很清楚,“邓小平喝了3杯茅台,讲了3个大问题”。第一杯茅台下肚,邓小平讲世界形 势;喝第二杯茅台后,他讲中美关系;第三杯茅台喝完,他讲起中苏关系,滔滔不绝。

  这三大问题是穆巴拉克关心的问题,也是在国际关系上非常重要的问题。穆巴拉克一方面对邓小平非常敬重,另一方 面他也很想听听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所以邓小平讲的时候,穆巴拉克是洗耳恭听,非常注意的听。宴会结 束了,时延春陪着穆巴拉克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到钓鱼台国宾馆,在路上穆巴拉克说“邓小平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 高瞻远瞩,谈的问题非常深刻也非常有前途”。

  1982年4月,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正式访华,时延春作为译员参加了接待工作。邓小平会见沙德利总统,就两 国革命经验、双边关系和双方感兴趣的重大问题深入地交换了看法。时延春记得,“会见结束后,沙德利非常感慨地说,‘邓 小平确实是位伟大人物’”。

  邓小平会见客人后,有时还有感而发地做些评论。1983年9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努尔王后访华,时延春作为译 员参加了接待工作。邓小平会见并宴请约旦国王侯赛因,客人告别后,邓小平对时延春说,人们常说当国王的趾高气扬,可这 位国王彬彬有礼。邓小平觉得他有点英国绅士风度。时延春告诉邓小平,这是因为侯赛因国王年青时在英国受过教育。

  《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大画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画集里,都收藏有一张邓小平会见外宾后与一群工作人 员的黑白合影照片。这张照片便是时延春贡献出来的。关于这张

老照片,还有一个小故事,时延春回忆说,“那时,大家十分 敬重邓小平,都想与他一起照相留念,但不是所有参加接待活动的人都有这种机会”。

  1982年8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秘书(总理)塔勒希,时延春做翻译。接待外宾的工 作人员让时延春反映一下,希望会见结束后能与邓小平合个影。时延春向邓小平汇报后,邓小平用四川话爽快地答应:“好嘛 !”因为摄影记者来不及换胶卷,只好照了张黑白相。据说,邓小平与近20位参加接待外宾的工作人员合影,是仅有的或少 有的。

  总书记曾称他是“诗人大使”

  2006年9月20日,对于山东省章丘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说,是繁忙又充实的一天。档案馆4楼展厅里,从开 馆起便人流如织,一派生气,人们聚集在这里参观、浏览。原来,这里正在举办 “大使的40年中东情—外交家、翻译家、 作家、诗人时延春资料图片展览”。

  这次展览,精选展出了时延春的外事活动照片300余张、珍贵外事纪念品60余件和著作作品90余册,分为使节 外交情、创作勤笔耕等5个部分,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时延春大使的外交生涯和创作笔耕的成就。

  对于时延春来说,这次展览也等于是他向家乡人民作的一次汇报。1942年,时延春出生在山东

枣庄。抗战前,时 延春的父亲在枣庄煤矿当账房先生,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抗日烽火燃烧在齐鲁大地时,涌现出了全国闻名的铁道游 击队。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更兼为“铁道游击队”所影响,时延春的父亲毅然放弃了账房先生的职务,带领全家人 回到故乡山东章丘,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时延春的父亲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因此,全家受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迫害。1948年,正值全国 解放前夕,为了革命的需要,时延春的家里藏了一批武器。因党内出现叛徒,时延春的父亲悄悄地转移了这批武器。敌人发现 武器不见了,竟气急败坏地将时延春刚刚出生20天的小弟弟狠狠地摔在地上。“我的小弟弟就这样被活活地摔死了。你要问 我童年最难忘的事是什么,这就是我最刻骨铭心的回忆。”每每忆及此事,时延春的心都会被深深刺痛。直到济南解放后,时 延春的父亲因病没有随大军南下,这时全家才团聚。在党的关怀下,时延春进入学校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

  也正因为怀着对党报恩的愿望,时延春始终积极向上、勇于进取。退出外交战线后,时延春被任命为世界知识出版社 总编。别人说,隔行如隔山,60岁改行,那还不是赶鸭子上架啊!时延春却开心地笑了:“我这个人喜欢挑战。我认真地听 、看、问,向别的出版社学习,向我的同事们请教,所以我入门很快。”

  工作之余,时延春的爱好很多,尤其喜欢旅游,出使中东时他曾遍访中东名胜古迹,他还爱开车外出兜风。驻外时, 时延春对穿着非常讲究,各种名牌西装是他必备的“行头”,“参加不同的活动要穿不同颜色不同式样的衣服。因为自己代表 着一个国家,总要把中国人的形象搞好”。时延春原来也好抽烟,后来得了病就彻底戒了。

  2001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出访西亚诸国,叙利亚是此次西亚之行的重要一站。1月12日晚,时延春 在官邸设便宴款待胡锦涛副主席和夫人刘永清及其他陪同人员。“胡锦涛副主席对这次成功访问感到非常满意,觉得使馆是一 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使馆人员的素质很不错。他还再三交代,对此次访问中双方达成的协议要注意跟踪落实,要讲究诚信。” 晚宴的气氛欢快热烈,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时延春即席赋诗一首:“普天同迎千禧春,蓬筚生辉奉贵宾。昔日盛赞丝绸路,今 朝龙跃传佳音。“1月13日,胡锦涛结束了对叙利亚的正式访问。登上飞机舷梯前,他握着时延春的手说:“诗人大使,再 见。”

  写作,是时延春保持了几十年的一个爱好,他还是中国作协的会员。少年时期的时延春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果树的树 杈上,背诵唐诗宋词。少时的积累为时延春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早在17岁时,他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在北外学习时,喜 欢诗歌写作的时延春还担任了北外亚非诗社社长。在北外读书期间他就写了50首诗歌。

  在外交官岗位时,出于外交需要,喝一点酒,有时候时延春借点酒劲还能写出一首好诗来。时延春说自己即兴做出的 诗,不用立即写下来,10天也不会忘记。后来,随着出访机会的增多,又逐渐开始写游记、散文。时延春几乎每到一个国家 都会即兴做一首诗,写一些游记、观感。在很多情况下,他是触景生情,即席赋诗。他的诗不拘泥于一种体裁,而是在诗歌园 地里自由耕耘,挥洒自如,力图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驻外大使时,时延春每天忙于拜会、约见、宴会、会谈,写作就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大多是在休息日进行,可以说 把别人用来消遣娱乐的时间差不多都用于写作上了。至于经验,他深有体会地说:“我总结就是五勤:勤学习、勤观察、勤动 脑、勤动嘴、勤动手,这是积累写作的基础,归根结底就是要挤时间,时间易流逝啊。”

  常年派驻国外从事外交事务,时延春也有些遗憾,“父母照顾不了,只能寄些钱,孩子多年见不到。我驻外最长的一 次连续在国外呆了10年半”。确实,当外交官注定是一个让人不能忠孝两全的职业。现在退下来了,时延春和老伴才过上了 团聚的日子。平时,夫妻两人经常弄几个小菜,一边吃,一边回忆以前在国外共同工作的经历。一双儿女现已长大成人,事业 上颇有建树。时延春说:“我也不希望他们多么荣耀,只要能够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