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改变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17:27 观察与思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这样一组排比语开头,势如破竹,铿锵 有力,表达了中央抓“三农”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于这些道理,我们现在应该是非常明确了。那么,我们搞农业现 代化的关键是什么呢?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

  有人说,中国现在还是农业国,因为,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按照联合国的标 准,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60%,才能说这个国家实现了城市化,是工业国了。而9亿中国人现在大多还 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刘福垣在他的经济学畅销书《新发展观宣言》中所说的,中国的2.6亿户农户, 现在还处在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阶段。而这种一家一户的锄头加镰刀的小生产方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山还是那 座山,田还是那垄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而且,中国的农村中,仍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也有人说,中国现在是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占了75%,这说明中国的经济主体是工业。中国现在是享誉全球的 制造业国家。中国的钢铁、煤炭和水泥产量等均为世界第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 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世界排名第三。从这些方面看,中国好像应该是工业国了。

  然而,我认为,不管是农业国还是工业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现 代工业社会,而另一只脚却还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确有相对先进的农业,但就全国的比例来说,还 是很小一部分)。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只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

  我发现,中国这么多年来,谈“农业现代化”,是非常慎重的。这显现出中国为政者的务实和韬略。上个世纪80年 代以来,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里,中央凡是在提到解决“三农”问题方略的时候,都是由此及彼、由 浅入深、统筹考虑、步步为营的。直到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才向世人庄严宣告:“发展 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 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搞农业现代化,需要雄厚的物资条件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 ,而浙江已经达到了3400美元),已经完成了一定的积累,完全有实力吹响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角。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我觉得,现代化关键是一个“化”字,是一个由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向先进的大生产方式转化的 过程。 “化”,就是改革,就是发展,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直到发生划时代的变化。

  说到这里,我自然想起了浙江的横店集团。那年我到横店采访当时的总经理徐文荣。他兴奋地告诉我:中央的一号文 件提出了“三农”这个新概念,这和我的追求非常吻合。我在横店这个穷地方办企业,就是想让这里的农业成为工业,农村成 为城镇,农民成为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班下班的工人和市民。20年过去了,徐文荣的梦想得到了初步的实现。每天早晨,横店 街头骑着摩托或开着小车的农民“上班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所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概括说,就是要用现代工业来取代小农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 化。

  在讲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时候,会有一种观点:城市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惟一出路。现在看来,并不尽然。我们 且不说现在有许多地方步入了一个误区,将城市化搞成了“城建化”,单是我们这么大的国土,有这么多农村人口的国家,完 全依靠城市的扩大来吸纳农村数亿富余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他们能够 做到一半以上的国民是城市居民,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原本就很少,二是这些国家的国土也大多狭小。以 英国为例,英国国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1994年统计全国总人口为5831万人。它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安徽 、江苏两省之和,而人口只有安徽一个省的那么多。所以,对中国来说,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在广袤的土地上,推行一场 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革命”,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比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加 大科研的投入,但我们要防止“课题—成果—课题”这样一种低水平循环的科研模式。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成果能够转化为 为农村现代化现实服务的生产力。其次,一定要建立农业投入是否真正到位的监督体系,严防出现借农业现代化而发横财的新 生“腐败带”。再者,要防止不问实际情况地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农村,你给钱,是雪中送炭;不具备条件的农村,你给钱 ,是泥牛入海。这里所说的条件即是指思想观念上的,也是指基本物质上的。还有,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 化大局。我这里主要想说的是: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这是战略问题;要以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为基本原则,这 是战术问题。我是非常担心会出现这样的“现代农业”—通过大量使用“现代化”的化肥和“现代化”的杀虫剂,以及“大量 消耗、大量废弃”来提高产量。现在已经发达了的国家,曾经走过这样的路,而现在他们正在为过去的无智和贪婪买单。

  最后就剩下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了。农业现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是:农民的觉醒。所以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 首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此文亦为配合本期“独家策划”《现代化:中国农业的根本选择》之评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