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移动力有多强 舞台就有多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11:49 青年参考

  文陈雅玲

  过去,所有“移动”的概念都是负面的,例如“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现在,移动代表机会。移动者随时在寻 找最有利的时空,把自己“投资”在最有效益的地方。看看这个惊人数字:2005年,全球共有近两亿人离开了母国,相当 于日本加上四小龙人口的总和。

  全球化时代,“移动力”就是竞争力。除了外语,你还需要5大隐性能力,才能在全球畅通无阻。

  美国要教改了!今年开春,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请来自政界、企业界与学界的专家,热烈地在华盛顿举行关 系下个一百年美国国力的会议——修改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课程。这将是美国百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教改。他们的目标很清 楚:减少美国的“全球文盲”(globalilliteracy)。所谓“全球文盲”,当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为了 让美国学生未来具有在全世界移动的竞争力。

  1.“全球移动”势不可挡

  换个场景,来到

哈佛大学,这里,同样的故事也在发生。哈佛大学从2002年开始第5次课程改革,历时4年完成 。最重要的改变是,一、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让学生增加专业上跨领域移动学习的机会;二、增加必修的国际公共课程, 让学生成为全球公民而不只是美国人;2005年1月,全美综合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时,校长第尔曼更在 演说中对学生强调:“全球通识(globalliteracy)必须植入普林斯顿人的DNA中。”

  小学生准备的是10年后的未来,大学生准备的是三四年后的未来,但两个改革重点却雷同。原因无他,全球移动是 不可挡的大趋势,但美国人还没准备好。

  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CEO麦克·埃斯科指出了问题所在。他说,企业所需员工是“具备全球贸易素养、对外 国文化敏感、娴熟他国语言”——而这些正好不是美国人的优点。美国选修外语的高中生还不到一半,社科也过于关注本国历 史。

  成为全球公民的能力,被称之为现代的“大能力”,若不具备,就注定要在未来工作与机会的竞争上成为弱势者。看 看这个惊人数字:据联合国1990年统计,全球共有1.5亿人离开了自己的母国,在其他国家生活与工作,比日本一个国 家的人口还多;2005年,这个人数达到1.91亿,相当于日本加上四小龙人口的总和。

  2.高层人才成迁徙主力

  2006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会议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移民时代,而今日的国际移民, 是一个全球现象。”国际间的人口迁徙,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尤其这一轮的移动,大幅增加了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才移动。

  为此,世贸组织(WTO)已将自然人移动纳入谈判议题;联合国大会也在去年9月举办了“国际移民与发展”的高 级别对话,以推动国际迁徙问题方面的国际合作。

  在此洪流中,移动的概念几乎已全面颠覆。

  过去,农业社会强调安土重迁、安居乐业,所有移动的概念都是负面的,例如“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现在, 移动代表机会;移动的频率增高,速度加快,方向多元化,移动者随时在寻找最有利的时空,把自己“投资”在最有效益的地 方。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多国籍人士在过去10年超过5000万人,远远超过1950年到1990年4个10年的总 和。

  不过最重要的移动推手是企业。根据“全球移动研究中心”2006年1月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受访的跨国企业中, 92%预期该公司的“短期外派”人数将增长;两至三年的一般外派将维持与现在相当的水准;而预期“通勤式移动”(指长 年移动)人数将增长的有69%。就地区而言,外派到中国大陆的人数增长率最快,总数也居全球第三。

  3.追求更高薪水

  跻身世界中产阶级

  美商惠悦企管公司中国暨台湾行销企划经理江佩铃,是一个“带着母奶旅行”的通勤式移动族,通勤地点是中国大陆 。两年前,她的老板黄世友被提拔为大中华区总裁时,劝她一起过去:“45岁以下没有大陆经验的,以后根本没价值了。” 但是家怎么办?身为独生女的她还有年迈的父母、丈夫……。

  后来她决定这样处理:每个月7~10天到大陆出差,其他时间留在台湾,以视讯会议等方式遥控北京、上海、深圳 3个办公室。从此,江佩铃过日子是以“周”为单位,这礼拜在上海,下礼拜在台湾,下下礼拜在深圳。她像个陀螺,不停地 在这些点之间轮流打转。

  后来江佩铃生小孩了,她坚持喂母乳,喂了整整一年。出差时,有奶涨现象,为了维持乳腺畅通,她每隔3小时就去 挤奶。有一次,她在严冬出差到北京,室外气温都在零下,她决定把母乳带回家。挤出的母乳,密封在25包哺乳袋中,用手 提行李箱带回台湾。她辛苦地周旋于母亲、妻子、女儿、国际通勤族四种角色中。

  这群具备“全球移动力”的人,升迁机会高于其他族群,未来薪水也将领先其他人群。世界银行在最新发表的一篇论 文预测,10年后,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将出现一群所谓的“世界中产阶级”,其实就是一批具备跨国移动能力的白领精英。他 们的薪资将比同辈多出至少一半,平均资产将多出一倍,虽然不是富豪,却能在全世界都过着优质生活。

  不过,不要以为会说外语就代表有移动力。

  全球最大的人力顾问公司美世咨询研究显示,所谓的“移动力”,还包含5大隐性能力: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认同多 元文化、心态开放、情绪稳定、保有弹性。此外,心理学家罗森用4年时间,调查1000位跨国企业领导人,写成《全球通 识——21世纪企业人的新语言》,他的发现也类似。

  4.能横向移动,才能向上移动

  全球移动的能力,的确已成为许多大企业升迁中高层主管的条件。事实上,在欧、美、亚洲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已把 人才的“移动能量”当作重要目标,致力培养员工能够理解、驾驭多元文化的素养。

  譬如韩国的三星电子,自1990年开始的16年间,共派出3328位“地域专家”,到超过80个国家历练。这 是三星为了培养外派人才所建立的制度。三星刚刚开始国际化时,发现外派主管不只学习语言需要花许多时间,更要了解当地 文化,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每年选出250位(不到全集团百分之一)优秀员工分散到世界各国体验研究,每天将心得写上公 司网站,回国后成为公司重要的咨询对象,也是升迁的潜力人选。

  又比如,福特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总裁胡裕翔表示,身为总公司“亚太地区人事委员会”一员,他评估某人是否适 合升任地区总经理时,会看他有没有在其他国家历练过,“这已经变成必备因素”。他说,只有离开过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 到别的国家、文化中“浸染过”,才能跳脱熟悉的观点,用比较宏观的角度看事情。

  5.突破心理疆界大胆移动出去

  

  根据国际外派服务公司一项长达16年的调查发现,第一次外派的人当中,因为“个人适应不良”而提早离开的比率 高达67%,“能力不足”比率也高达59%。这背后代表的正是移动能力,例如弹性、跨文化沟通力等。然而外派者若是已 有一次以上的经验,则适应不良的比率会大幅下降至39%,“家人不适应”下降至43%。

  近来被众多外资企业视为投资中国的宝典《ChinaCEO》,作者IESE商学院教授费尔南茨访问了贝尔、可 口可乐等20家跨国公司中国地区负责人。其中,贝尔大中华区执行官埃尔玛就说:“最困难的是你第一次决定接受一个海外 工作。”费尔南茨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移动本身就会累积移动能力,尤其是那些专业外的能力。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 作者弗里德曼写道,过去,希望自己是生活在纽约的平凡人;现在,希望自己是生活在中国的天才。你的移动勇气有多强,你 的舞台就有多大。

  (台湾《商业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