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第十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16:31 新世纪周刊

  王小波:第十波

  -本刊记者/杨东晓

  在王小波辞世10周年前夕,他妻子的一个心愿,变成了钟爱王小波的读者的一场"重走王小波路"的活动,网上报名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

  寻踪

  在王小波的第10年忌日,将有一支自助式的团体,从北京出发,飞往他30年前插队落户的云南省。4月12日,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将在昆明与他在各地的"粉丝"见面并参加云南出版社举办的《王小波全集》新书发布会,此后王小波的追随者们会"去看看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

  王小波没想到的还有,他身后的10年里,互联网蓬勃地发展起来,当中国人还在用WPS的界面写字时,他用C++程序编辑自己的写作软件,外甥问他:"为什么要做电子版?"他说:"扩大影响,好出呗!"。

  加快频率出版

  王小波体会的出书难,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1989年他从美国匹兹堡给山东文艺出版社寄了一部小说集《唐人故事》,这是他寄给出版社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时被改为《唐人秘传故事》的小册子包括五个故事《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这本印数4000册的小书每本两元,它没有给作者带来稿费,相反这是一本自费出版物。虽然那时在大陆出版界还没有商业包装的概念,但是为了销售这本纯文学的作品,编辑还是自主加了"秘传"二字。这就使得它有了些"传奇"文学的色彩。

  这是他第一次出书,距离1994年在华夏出版社出版《黄金时代》有5年时间。事实上,他用短短8年的光阴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同时又以生命的戛然而止使作品品质保持在巅峰状态。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倒在电脑前时,书稿正要付梓。两周后在八宝山,王小波身上覆盖着"时代三部曲"的封面彩样。后来它们随主人一起在昌平一处较为自由宽松的墓地安身。

  王小波走后的第32天--1997年5月13日--这天是他的第45个生日,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一个没有主流作家到会的首发式和研讨会,研讨主题就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出版这个三部曲的花城出版社给出了在当时看来很破格的稿酬,千字30元。"王小波时代"的开始这一刻,正是"王小波时代"的开始。他的纯文学写作在他刚刚去世的那两个月,骤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此后,他的书成了常销书,每版都能创造一个出版神话。而此前,他的文字只有圈内的少数专业人士爱读,或者被人民大学的学生拷贝成抄本。

  中国大陆读者陆续知道王小波,就是从1997年4月11日开始的,后来这些人里涌现出一群群拥趸,他们在网上聚集,于是互联网上有了多处"三W

  加王小波"的网址。这些网址现在已为整个知识界熟知。

  虽然在读者的感觉中他一直未曾离去,但是从1997年以来,每年暮春无论纸媒还是网络,纪念王小波的作品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期而至。

  在王小波的第1个忌日,李银河写下了《生命的意义》:"在他去世1周年时,他一生的全部文字将以文集形式结集出版,有很多的人会感受到其中的美;而他的生活之美将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之中,是一件令我终生享受不尽的艺术品。"是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

  在王小波的第2个忌日,李银河、郑宏霞编辑的《王小波画传》出版,这一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小波文存》。

  FLASH闪现

  在第3个纪念王小波的日子,网友出台了新的形式,黄集伟和他当年博库的朋友做了一个《纪念王小波逝世3周年汇报演出》的FLASH。7年前,FLASH还是个新鲜东西。红幕低垂的舞台、大幕自动拉开,还伴有小雷雨般的掌声效果。

  黄集伟曾用"奢侈"来形容这个作品:它的全部创作产品均为文艺节目:如相声、三句半、朗诵情书、对口词、独幕话剧、录音采访剪辑,果然就是一个汇报演出。

  而"相声"的逗哏是李银河、捧哏是王小波。录音采访剪辑是模仿天堂里的王小波与卫慧的对话。后来有人要拿这个F

  LASH去排一出真正的汇报演出。

  是年,在万圣书园,"创策同盟工作室"开了一次小范围的王小波研讨会,崔卫平、孙郁、丁东、向他约过稿的李静、出过他书的帅雯霖,研讨包括关于王小波是否会思维枯竭、他安心创作的条件以及创作以外的往事。

  文学批判

  对王小波文学批评的声音,是这一时期文化评论正常的表现。王小波去世5周年纪念时,中青论坛坛主李方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王小波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一直在重复自己,证明自己的聪明和作为一个边缘人的合理性。"王小波无疑是重复艺术的大师"他说,所以王小波所有文字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三段论的逻辑公式。他认为"王小波选择了逻辑作为证明自己聪明的武器,他只能不断地重复这个证明的过程。只有死亡才可以解脱,才是'永别了武器'!"其中一句"我甚至怀疑,王小波的短命,跟这种永无止息的劳累大有关系"因为失缺了文学批判的理性,而使发表它的《南方周末》责编一起跟着挨了王小波门徒的骂。

  这一年出版的有关王小波的书,已由他本人的作品扩展到他的门徒,《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昌平之墓

  王小波的第6

  个忌日,杨澜专访了李银河,李银河谈到了家人"曾找了好几个墓地……但是最让我们不满意的就是,他们非得要横平竖直,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后来我觉得这不符合小波的个性,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要特立独行,怎么也得与众不同。"陵园负责人表示:我们这儿公安局长也有,县委书记也有,他们都跟人家一样……。

  杨澜当场就悟到了陵园负责人的意思:"当官的还没提特殊要求,你们一个平民百姓还要干什么?"

  后来有朋友介绍了昌平一个陵园,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家人就在"花岗岩石头上请一个书法家写了'王小波之墓'五个字及生卒年月。然后在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花了六千块钱。

  这一年,门徒们再次印行了《一群特立独行的狗--王小波门下走狗三十家》。

  8年后:纪念的比送行的多

  纪念王小波的形式由民间发展到学界,又扩张到全社会,2005年在鲁迅纪念馆自王小波忌日至他下个月的生日,举办了"王小波生平展览",据当时的媒体记载,王小波的姐姐在开幕式上说:"作为王小波的家人,真的没有想到,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

  8年后的这天,参观展览的人比8年前到八宝山为他送行的人还多。

  这一年王小波的出版物形式更为丰富,在《寻访黄金时代--纪念王小波逝世8周年》一书中,配了碟片,那是小波生前不多的几个节目的片段,人们还能看到在王小波插队地方的采访。这年《爱你就像爱生命》的编辑严小额去了一趟王小波插队的弄巴农场--这里曾经有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她说,书里描绘的场景"都是很逼真的"。

  10年的轮回

  王小波的文字通过不同版本以及网上下载的方式,为更多的读者熟悉后,北方文艺出版社在他辞世的第9

  个年头又出版了《彩绘插图本王小波全集》。该套收录了王小波所有重要作品的全集,试图从绘画中找到与王小波文字感觉默契的美,对于意向丰富的王小波文字想像又插上另一度空间的翅膀。

  10年前,王小波走的时候,正像他的母亲写过的一句话:你才刚刚45岁,你甚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就连妈妈也对你了解不深,理解不透。

  那个时候,他在大陆的第一本自费印刷物出版才8年。他的作品还是通过"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后,绕道为大陆读者所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6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