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心理辅导的中国电影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7:47 观察与思考

  河北泊头 柏墉

  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最需要的恐怕还不是艺术造诣的提高,也不是创作热情的提高,而是应该在有关方面补补课,找 一找自己的自信心。

  长春电影制片厂总导演李前宽日前表示,国产大片拍得好坏要以中国老百姓是否爱看作为评判标准。他批评道:“冲 击奥斯卡不应成为我们电影人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就此,彭联联先生3月21日在深 圳商报撰文称,国产电影的奥斯卡情结,源于艺术家们的浮躁。

  不能说彭先生的批评没有道理,但是笔者以为,仅仅看到艺术家们的浮躁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那些隐藏在艺术 家们的浮躁后面的某些东西。那么那是些什么东西呢?笔者以为,那是一种极度的不自信,从骨子里透出的不自信。

  本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艺术家来说,创作让本国老百姓喜欢的作品都应该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因为那当然就 是他们的艺术创作成功的最重要标志。这一定律对于中国的电影艺术家自然也是有效的,而既然如此,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又 为什么总是把冲击奥斯卡作为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又为什么不把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定位于让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呢?还能是 什么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要追求国际的承认。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些电影艺术家们的心目中,国际的承认才是有价值的 ,才可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反之,如果仅仅是中国老百姓的喜欢,他们就感觉不到那有什么价值,也不“相信”那 居然就是艺术的成功。如此,不是从骨子里透出的极度不自信又是什么?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当今还不仅仅体现于电影界,还反映在学术、科研、体育等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至于它已经形 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王蒙先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针对体育界存在的类似问题发言时 这样说:“对一场比赛的输赢的政治意义不要做过分夸张的报道。尤其切切不可在赢了以后联系到种族、肤色、眼球颜色、洲 籍等国际政治中极其敏感的内容……只有缺少自信,才会动辄提出我们的肤色与眼球。我们已经自立于民族之林,我们已经赢 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与重视,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丧权辱国、抬不起头来的梦魇里,我们不能老是用受气的小媳妇吐苦水的语 气说话。”

  是的,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丧权辱国、抬不起头来的梦魇里,我们应该表现出应该有的自信!体育界如此,电影界当 然也应该如此。由此看来,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最需要的恐怕还不是艺术造诣的提高,也不是创作热情的提高,而是应该在有 关方面补补课,找一找自己的自信心。实在不行,就请个好的心理医生,上上心理辅导课好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