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的换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16:52 《廉政瞭望》杂志

  过犹不及的换岗

  □文 本刊记者 周丽萍

  从建国后几十年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变革的脉络来看,官员任职的岗位从停滞到流动,无疑是一种进步。以前,官员在一地或一个职位上任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甚至到退休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种现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关系和人情也极深地渗透进官场生态圈中。官员长期在一地或一个职位上任职的最大危害,就是容易在当地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从而为小集团乃至个人谋取非法利益提供极大的方便,甚至绑架所在机构为其“共谋”。这种狭隘的地方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也极容易滋生腐败。

  只有让官员流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抑制地方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防止腐败。“八百里内不做官”,“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古代实行的官员回避、轮换、流官制度,就是这种政治智慧的体现。现今大力推行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亦可视为对传统体制的吐故纳新。

  然而,现实中的悖论是,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因为操作中的失范和失误,导致治病之药成为另一种致病之药。停滞不动固然会造成暮气沉沉、万马齐喑的局面;流动过快,也会导致的执政理念短期化、执政行为浮躁化、执政政绩泡沫化、执政隐患持续化。

  不利地方科学发展

  有人说,现在的地方官员是“任重道不远”。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地方一把手的任务是非常之重的,领导着几十上百万人搞建设奔小康,然而,给他的时间却非常之短。特别是县(市、区)一级,一两年就换一茬人,情况还没摸透,就又调走了。

  为政之道,重在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一个研究干部人事制度的专家说,纵是我们的官员都是才智卓绝之人,但从官员任职规律来讲,要熟悉并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也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试问,在一年多或是不到一年的任期内,主政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施展自己的能力?他又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施政目标和构想?姑且不谈个人,如果从地方发展和事业成败的角度来看,害处就更大了。

  记者在基层了解到,很多地方在原领导将走未走、新领导尚未就位之时,一些工作就开始停滞下来,工作纪律就开始松懈起来,有的干部就在揣摩新领导是什么样的人,会是什么思路,对自己是否满意,如何套近乎拉关系。一把手换得频繁,这样的状态也反复“重启”。干部都把心思放在谋人谋位上了,又如何去谋事?

  基层很多干部群众对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一届班子换个目标的做法非常反感。他们说,一个地方的发展好比前行的列车,如果经常转向和刹车的话,何谈科学发展?每任领导都想树形象、出政绩,却往往造成劳民伤财,无所适从:不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是“贻误时机,反复折腾”;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是“前任政绩,后任包袱”。在地方主官走马灯式的调整中,一地经济发展和一方民众福祉,便成为了个人升迁的“垫脚石”。

  诱发官员浮躁心态

  一把手流动过快,会造成当地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由于每个一把手的政治素质不一,工作思路有别,性情好恶各异,其识人、用人的标准当然也就各有“尺码”了。一把手换了,中层干部一般也要动一动;中层干部动了,也往往会引起一个单位内部人员的变动和调整。因此,地方一把手的变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一个“换岗症候群”。

  官员流动过快,容易产生两种心态。一是“混”,反正在位子待不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抓紧机会捞一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过,这种心理只属于年龄到点、高升无望的少数人;更多的人是浮躁。“我当官、我着急”,在一个位子待不了多久,就想踮着脚尖往上走。一个基层老同志对这种浮躁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江西省新余市组织部长陈德寿说,现在一些地方,干部的自我评价取向正悄然发生变化。评价一个干部干得好不好,主要是看他的官位升迁快不快。对那些干一两年就提拔或调动的干部,大家都认为他有本事;对任期届满才提拔的,大家会说他是轮到了才提拔;对过了任期还没提拔的,大家又会议论这个干部要么有问题,要么跟上面跟得不紧。

  专家指出,随意无序的官员流动,破坏了正常的职务晋升规则,强化了“权从上来”“官位官授”的人治意识,下属把个人前程命运寄托在上级身上,客观上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在想,只要领导高兴,说不定哪天就提拔了。于是把大部分心思精力放在揣摩上级意图、讨领导欢心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去干工作、办实事。

  湖南省对某市进行调查,9个县(市、区)及乡镇班子2283名正副职干部不到3年便调动了1426人,占62.5%,任期内频繁变动,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而更严重的是,各级干部在位子上都不是想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钻营如何及早升迁;就是干工作也是为了升官,因而出现许多“形象工程”和“泡沫政绩”。

  没有可预知的确定任期,只求即时显效,多搞能引起上级领导注意的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几乎是最符合官员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群众反映许多地方官一上任,琢磨的就是怎么尽快出政绩、造舆论、树典型,为升迁积蓄资本。或者,一任官员一张蓝图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若不另起炉灶,而是一张蓝图画到底,又岂能显出自己的水平和政绩来?

  制造权力寻租空间

  人们常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比喻官员流动之利,但是现在看来并不灵光。在已经曝光的一些腐败案例中,初来乍到就大搞腐败的官员竟比比皆是。安徽近年落马的18个腐败县委书记中,很多是刚上任就利用干部人事“洗牌”的机会卖官鬻爵、大肆敛财。香港政坛老资格政治家、连续担任五届全国

人大代表的吴康民先生曾对此直言不讳:官员频繁调动也会引发跑官要官。

  一些研究反腐败的专家认为,腐败与机会有着密切关系,干部流动过快正为腐败提供了这样一个“天赐良机”。一些腐败分子通过大范围的“资源重组”和缩短资源有效期(职务任期)大肆敛财。安徽省颍上县原县委书记张华琪在上任5个月内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党政班子来了一个“不留死角”的调整,涉及100多名干部;一次常委会上调整提拔上百人的事,在其任内发生过两三次。

  还有的腐败分子利用干部调整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在干部中制造出一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氛围,稳坐钓鱼台,等着鱼儿来。如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上任伊始,就大造调整干部的舆论,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讲要对干部进行大交流、大调整,在上任短短8个月内收敛财达500万元。

  而下级干部为了“争位子”“保位子”,必然是不惜血本地“投资”“进贡”,然而钱从何来?很多还不是靠索贿受贿、“收下送上”。因此,有的地方一把手一人出问题,牵出窝案、串案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影响十分恶劣。如前不久由短信谩骂事件牵出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委书记杜欣腐败案,竟涉及当地官员100多人。

  一个旨在防止腐败的制度设计,由于执行的偏差和变异,反而使一些掌管干部职务任免大权的腐败分子有了更多的以权谋私的机会,使干部队伍中的心术不正者有了更多的钻营目标,这实在令人始料未及。

  在此想起一个古代笑话,一县令调任,百姓云集,请求留下。调官者大喜,曰:汝等调官多年,从未见百姓如此拥戴者也,看来此官最为清廉是也。于是问曰:此官清廉乎?答曰:大人有所不知,此官我们刚刚喂饱,如若再换新官,我们可再也无从喂起啦!

  或许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缺乏一个严密的防腐体系的情况下,在腐败深植的土壤中,干部无序而频繁流动,与清廉无关,为腐败助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