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中:回归十年之果 种因于廿年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2:15 mangazine.名牌

  陈冠中:回归十年之果,种因于廿年前

  陈冠中,生于上海长于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目前在北京居住。

  陈先生是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曾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西密亚中国》、《香港三部曲》等。最新发表的作品是《我这一代香港人》。

  采访整理/刘五丈 衡晓静

  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回归的这十年,政府也好,人民也好,都不知道怎么办。以前的理论、经验完全没有用了。对于回归后的国家,香港市民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熟悉。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从2003年开始恢复。香港人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努力解决。

  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是个伪命题

  “九七”回归之后,香港人的国家认同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香港的媒体、政治人物、社会学家都喜欢讨论这个问题:香港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但我认为这纯粹是一个伪问题。我在北京遇到很多人,有人说“我是河北人”,有人说“我是上海人”,但是从来不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本来就是中国人嘛。

  但是香港的社会学家做调查,就将“香港”从“中国”中抽离出来,要香港人做选择:你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

  这是社会学家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分裂。香港回归后,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港人不可能不“亲中”,不亲中亲什么?在普通香港民众心目中,这早不是一个问题了,但政治人物还拿这个来做本钱。

  我有次在香港讲课时问,有谁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请举手,只有一个人举手,因为他是马来西亚人。所以说“香港人是不是中国人”纯粹是个伪问题,是硬制造出来的分化。有的社会学家问香港人,你喜欢回归前,还是回归后?其实喜欢什么时代与香港回归是否有关都值得怀疑。这完全是社会学家制造出来的分别。

  我有大陆朋友在香港工作过,说香港是比中国更中国的地方。比如香港还有“差人”、“衙门”之类的叫法,中国

传统节日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一些传统如地产传儿不传女等,也传下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对
传统文化
产生重要冲击的运动,一次是新文化运动,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在大陆遭到清洗时,香港的很多传统文化却一直保存到现在。有一个大陆朋友跟我讲,从1949年建国一直到90年代,大陆的学生40年没读过经典。但香港中小学生的中文课上要背诵大量的四书五经经典篇目。这些例子说明,香港比中国更中国。

  但香港人对当代中国缺乏了解,对中国当代史的理解有严重障碍。比如,大部分人不知道各省的首府。在1997年之前,香港人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国家文化。这个国家文化包括一整套意识形态、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等。现在,香港人要与大陆中国交往,需要学习。

  回归十年之果,种因于二十年前

  其实香港回归大陆这10年来的情况,大部分在80年代已决定了。在1980年代,香港在很多方面发生了转型,比如说,在经济方面,香港从一个生产城市改变成为一个金融城市。文化方面从纯粹进口变成生产和输出,本地文化出现。香港的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移民社会变为一个当地居民为主的社会。

  1980年代,香港经历了去工业化时代,我们一下子从工业社会转到服务社会,同时带来了大量财富。世界很多国家,在去工业化时代衰落下去,但香港并没有做出什么努力,为什么反而发展得很好呢?因为香港的金融与房地产很好。这与中英联合声明中的附件三有关。其中规定港府每年出售土地仅限于五十公顷,不包括批给香港房屋委员会建造出租的公共房屋所用的土地。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地价暴涨。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的地价翻了十几倍。再加上1983年港币与美元挂钩,国际热钱大批涌进香港。房地产、

股票和银行三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哄抬香港的房地产业和股市,最终导致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在此期间,香港没有建立有优势的新产业。直到1997年金融风暴的爆发,香港人才一下子醒过来。原来房地产业也会崩溃。

  1997年,香港人均年收入是25000美元,当时英国是21000美元。10年后的今天香港还是25000美元,但英国已是35000美元。香港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下降了百分之十几。香港的低收入家庭,即家庭月收入在8000港元以下,在1997年所占比例是13%,现在已经上升到23%。这10年间香港有一半人以上在走下坡路。城市居民贫富分化严重。

  香港目前占尽了各种好处,没有种族文化冲突,财政独立,也不需要向中央交税,法制状况良好,也不要军费。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没做好,实在是说不过去。拿环保问题来说,香港作为一个发达地区,但是空气质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香港也称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承担减排义务。香港的节能更是达不到欧盟标准。政府在环保问题上,能不做事就不做,能躲就躲。政府要只想做事,就会受到800人选举委员会的限制。

  在总结香港1980年代的成功时,香港人的经验只有一条,就是做一个法律的平台,根本没有想到做出香港自己的比较优势。到了1997年,整个香港从高层到低层的人,实质收入都有增长。但金融风暴后,情况大变。以前我们认为,只要美国好,我们就好;中国好,我们就好。但风暴一来,美国没事,中国大陆没事,我们怎么完蛋了?1997年之后连续7年,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香港没有跟上。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2003年。香港经济为什么低迷?是我们内部的问题。

  过去10年,香港没做什么事。公允的讲,从1970年代起,殖民地政府在香港做了很多事,比如,七天带薪假期,公共医疗,海底隧道,公房与租房建设,廉政公署成立等等。当时这些政策都受到了强势利益集团强烈的反对。但港督都做了出来,因为他是独裁者。与港督相比,特首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特首是由800名选举委员会委员选举的,他只需要向800名选举委员会委员负责,而800人代表着很多强势利益集团。总之一句话,特首要做事,不敢得罪特殊利益集团。所以10年间,别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在努力维持中产阶级的活力,但是香港任其自然发展。香港金融业有发展,但那是富人的产业;工业抽空了,我们又不制造新的产业出来,就产生了两极分化。这都是1980年代种下来的。因此国家领导人批评特区政府“议而不决”香港媒体也批评他们“进退失据”。

  这几年,香港人的危机感十分严重了,一方面是上海的威胁,因为中央要支持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另一方面,香港的物流业发展也感受到了广东的竞争压力。大家觉得应该做些事了,因此2003年是觉醒点。2003年以后,香港的经济逐渐好转。第一波刺激因素是自由行,香港的零售业有了很大起色。第二波是内地公司香港上市。香港的股市也在渐渐好转。这几年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很大。

  香港明天会更好

  香港现在面临很多问题,而且都很严重,比如贫富分化问题,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我对香港的未来很乐观。

  首先,香港需要发展一些新产业,如服务业、创意产业。大学和医院是香港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像北美的很多城市,巴尔的摩、费城等,它们只是靠医院和大学就支撑起了整个城市,并且发展水平相当高。目前香港的创意产业只占GDP的3%左右,而伦敦是15%。所以,香港在这一方面还大有可为。这也是香港与其它国际发达城市竞争的资本。

  其次,香港需要引回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能耗低的制造业。之前,香港把所有的制造业都迁到了中国大陆或其他地方,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低。但是这样造成了香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一些低收入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完全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很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像巴黎、新加坡这些与香港比较有可比性的城市,都保留了颇具规模的制造业。所以香港需要自己的制造业,但是要高技术含量,比如制衣业等等。

  最后,我对新特首曾荫权先生抱有很大期望。他现在没有竞选的压力,而且中央政府对他也很支持,他没有做不好的理由。接下来的就是好好执行基本法,实现香港的民主化。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