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教父”钟士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2:15 mangazine.名牌

  “政坛教父”钟士元

  他是几十年在港华人的最高代表,既获得过英女王册封的骑士最高荣衔GBE爵位,人称“大Sir”,又曾被邓小平斥为“孤臣孽子”。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殖民地老牌精英的复杂身份。

  文/黄惊涛

  1997年7月1日,香港会展中心。

  在董建华宣誓就职后,有一位八十岁的老者走上前台,率领曾荫权等特区行政会议成员,用很不纯正的普通话,向董特首宣誓。这位老者,就是重返政坛、担任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的钟士元老爵士。

  6月29日上午,进行回归仪式彩排,当老爵士以极不灵光的普通话向董建华模拟宣誓时,便引得全场大笑,董建华更是一度笑得流泪。

  为了帮助老爵士在7月1日那个庄严的场面上不致出错,香港广播处长专门送了一盒以普通话宣誓的录音带,让他反复练习。他的同僚梁锦松更是主动请缨,担任他的临时普通话导师,即便是在交接典礼和宣誓仪式之间一个多小时的空隙时间,梁锦松都一直把他牢牢捉住,督促他苦练普通话版本的宣誓词。

  那短短的几分钟,老爵士终于顺利“过关”。在随后与国家领导人拍照留念时,走到他面前的江泽民突然用广东话对他说:“你的普通话我听得懂。”钟士元立即用普通话回答:“主席的广东话比我的普通话好。”一时间,引得身旁的人都大笑起来。

  第二天,在前总督府举行了香港大紫荆勋章的授勋仪式。钟士元与安子介、霍英东等12人,获得了回归后香港的最高荣衔,从此可以在其英文姓名前加上“The Honorable”,及在姓名后加上“GBM”简写。

  而早在1963年,钟士元即被港府委任为太平绅士,1978年,他获英国Knight Bachelor爵士衔,1989年,又获GBE爵士衔。在大不列颠帝国的骑士勋章获得人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长江实业李嘉诚以及后来的特首曾荫权都只获过KBE(爵级司令勋章),而钟士元所获得的GBE(爵级大十字勋章),比KBE级别要高,所以,他常常被称为“大Sir”。

  从“大Sir”到“GBM”,标示出钟士元香港“政坛教父”的尊崇地位。

  在港华人最高代言人

  1917年,钟士元出生于香港,父亲是一个祖籍广东佛山的乡下小子,后来在港成为五金商人,其母亲是这个五金商人的第三位妻子。23岁时,钟士元以工程系惟一一名一级荣誉毕业生的成绩,从香港大学毕业。1951年,在英国昔菲路大学取得工程学博士学位。1958年,在周锡年担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时,钟士元被任命为该会委员,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公职生涯。

  钟士元,这块政坛的“老时钟”,在他的身上,记录了几十年香港华人荣辱的关键时刻。

  在香港的政治史上,钟士元一度被称为“永远的临时议员”。在殖民统治中,港英政府设置了行政、立法两局,作为咨询机构,向港督提供建议。由于港督对本地人不熟,因此在委任两局议员之前,先以临时议员试用。1965年,钟士元成为临时议员,做了三年多才“转正”,是历史上做得最长的一位临时议员,因此,当时的财政司郭伯伟给他取了外号,叫“永远的临时议员”。

  在钟士元之前,周锡年是香港华人社会的领袖,也是香港行政局的首席华人议员。在当时,一般人都叫行政局及立法局议员为华人代表。由于港府的高级官员都是英国人,华裔人士根本没有机会做到司级官员。政府要知道本土民情,主要是透过两条途径,一是两局华人议员,一是在港工作多年的外籍大班。因而,被称为华人代表的两局议员,对港府的施政有很大影响力。周锡年作为行政局首席议员,也就是华人的首席代表,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1974年开始,钟士元担任立法局首席议员,一直到1978年。在1972年,他亦成为行政局议员,1980年,又被委任为行政局首席议员。钟士元以双料首席议员的身份,终于成为周锡年之后在港华人的最高代表。

  “孤臣孽子”

  代表华人在政治上发声的钟士元,曾因被邓小平斥为“孤臣孽子”而留诸香港回归史中。

  在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前的几年里,是两国展开多轮拉锯谈判的关键时期。英国人试图在谈判中占据主动,以便最大程度地保护英人在港的利益;中国高层则坚持原则,在有关主权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寸步不让。两相坚持中,港人的心态随着谈判进程的一波三折而跌宕起伏,并表现在股市涨落、港币兑换美元等经济领域。

  作为华人在港政坛的第一号人物,钟士元认为,两国交涉,必得考虑港人的心情。在谈判中,香港应该作为谈判的第三方而出现。这种谈判桌的“第三只脚”理论,引起了其时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秘书长鲁平、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的不满。

  1984年6月21日,在许家屯的安排下,钟士元与邓莲如、利国伟三人组团访问北京。23日上午十时,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会晤了代表团。

  据《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记叙,“邓小平先行发言,他在会谈时态度显得相当强硬”,邓小平对三人说:“中英的谈判你们是清楚的,这个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决不会受到任何干扰,过去所谓三脚凳,没有三脚,只有两脚。”

  钟士元继续与邓小平谈到港人的信心问题,并且表明自己发表意见,绝非为个人利益,因为他到“九七”之时,已经正好八十岁,不再会有任何要求。

  但是邓小平打断他的话,说:“概括来说,你们说香港人没有信心,其实是你们的意见,是你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信任。”最后邓小平谈到港人治港的可行性,他说:“将来香港由谁来治理,我们有个界线,将来香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治理人员,主体上应是爱国者……他们的任务是把香港搞好。”邓还强调,“中央不愿意在香港取一个铜板,所以做的事一定是好的,他们(香港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正是在这次会晤钟士元和前一天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中,邓小平提出了他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制度构想。

  虽然遭受邓公的训斥,然而钟士元一直认为,自己既然是港人代言人,就应该把他们的心声、心情毫无保留地呈给中央,以供最高层参考。

  董建华的护航人

  钟士元的在港地位并未因邓公的斥责而被削弱,他一直担任行政局首席议员至1988年退休。1992年,又先后被中央委任为港事顾问、预委会成员和特区筹委会成员,显示出他在港的声望与资历。

  据他本人在回忆录中透露,1995年,钟士元在北京举行的预委会会议时,有一晚他单独和鲁平在惯常入住的港澳中心房间内讨论一些事情。就在他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鲁平忽然问他是否有意角逐首届特首。

  他告诉鲁平,自己已届七十八岁,年事已老,精力有限,倘若再年轻二十年,自己一定会积极考虑参选,但现在却是“即使有心亦实在无力”,无论选举成功或失败,恐怕都负荷不起。

  自己不参选,但钟士元最终却成为游说和协助董建华参选的关键人物。

  在1996年1月,钟士元在一次会面中,曾游说董角逐首任行政长官。董虽推辞,但表示会仔细考虑这件事。往后,他与董建华经常会面,谈论筹委会及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宜。

  1996年8月,董建华终于决定参选。9月开始,董组建了包括现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前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等人在内的核心助选班底,而钟士元无疑是这一班底的领头羊。他利用丰厚的政治人脉,为董建华积极拉票,终于确保董以高票当选。

  次年,在董建华的力邀下,这位政坛大Sir又重新出山,出任行政会议召集人(相当于原来港英政府的首席议员),为董保驾护航。至1999年,他终于退出经营近五十年的政治江湖,其时,有香港传媒送给他一幅

漫画:在他的卡通形象上,打着“真正退休”四个大字。也从此,香港的政治江湖里,不再有“元老”和“教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