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4:09 新浪嘉宾访谈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197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刘学红(左)对话2006年高考贵州文科状元黄厚瀚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197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刘学红

聊天视频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刘学红:高考前天天期盼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黄厚瀚:上三年高三考大学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刘学红:30年前大学最大娱乐就是跳舞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黄厚瀚:现在大学谈恋爱竞争激烈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刘学红:30年前上大学没有就业压力 1977年高考状元对话2006年高考状元(图) 黄厚瀚:唯有高考才能走出贫穷农村

  2007年6月8日10:30新浪网特别邀请1977年高考北京文科状元刘学红和2006年高考贵州省文科状元黄厚瀚做客“恢复高考30周年系列访谈”,进行一场跨越30年的对话,讲述两个不同时代高考状元经历的同与不同。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新浪网友,大家好!也欢迎两位嘉宾做客新浪聊天室。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有30年了,这30年很多人的命运因为高考而发生了变化。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现场的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1977年高考作文的

状元刘学红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是中青在线的总经理。另外一位是2006年贵州省的文科高考状元黄厚瀚,现在也是北大的一名大学生了,是吗?

  黄厚瀚:是。

  主持人:首先还是请我们的两位嘉宾分别谈一下自己的高考经历,好吗?

  刘学红:我这两天老谈高考经历(笑)。高考的时候正好是我们插队,在北京市密云县的高岭公社四大队,当时我在这个大队的林业队,林业队里一共有11名知识青年,77年是我们插队的第二年,10月中下旬的时候听到高考的消息,我们11个人就全报名了。因为在这之前大学在我们来讲,好像就是一个遥远的想实现但是又非常难实现的梦。因为当时全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自己不可能凭着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凭着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跨进大学之门。当时有两个最基础的条件才有可能被推荐。第一个,像我们必须插队两年以上。第二,必须在工作当中表现优秀,才有可能被推荐。优秀的标准没标准,就是领导认为你优秀就优秀了。

  主持人:您正常参加高考应该在哪一年?

  刘学红:那时没高考。

  主持人:如果是有高考的话,您正常年龄应该参加高考是什么时候?

  刘学红:应该是应届。因为“文革”十年大学都不招生了,70年代初才开始恢复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主持人:您的年龄正好是77年应该高考的年龄是吗?

  刘学红:不是,我都插队两年了。

  主持人:您当时知道有高考这个消息是不是特别高兴?

  刘学红:对,因为当年我家就住在大学校园里,而且整天跟工农兵学员朝夕相处。但是当时真是没有想到大学能跟自己有一个直接的关系,只是好像隐隐约约有这么一个梦,如果我能被推荐上大学多好。但这只是一个想法,能不能实现自己是一点心里都没谱的。

  主持人:厚瀚就幸运了很多是吧?

  黄厚瀚:对,应该说现在的考生都很幸运,刘阿姨她们那个时候考试真的是一种挑战。我看了很多关于文革时候77年第一年恢复高考的报道,考生突然接到高考的消息,复习的时间相当短暂,大家边在农村做一些农活,又要复习,条件又很差。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你看我们可以说整个家庭为了高考,都在围着孩子连轴转。所以,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改观。我觉得像刘阿姨他们那个时候考上大学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是属于幸运的一代。

  主持人:你自己怎么准备高考的呢?能谈一下吗?

  黄厚瀚:我准备高考?因为毕竟在农村,我爸爸、妈妈也生活在农村,他们也是地道的农民。所以,他们对于高考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应该说他们只希望我们,因为有一种家庭环境,认为我们应该考出去,应该尽量地学好,所以我高考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这个概念,一般是靠我和我哥哥自主去调节,他们没有送考,也没有关注什么,也没有打电话问我们,就是自主去考。应该说我爸爸、妈妈给我最大的自主性、最大的相信。现在我看我师弟、师妹的高考情况还是不太一样,因为他们只管在家里呆着,父母为他们操办一切,为他们做后勤工作。但我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简单,还是和平时一样的学习。

  主持人:刘女士,您那个时候参加高考,家里人是什么态度呢?

  刘学红:家里人是非常支持的。

  主持人:也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

  刘学红:但是他们爱莫能助、鞭长莫及。我在农村,现在密云水库的北边,回一趟城不像现在交通发达,公路畅通,我们那时回来得经过一天的时间,家长只能力所能及帮一些忙。我现在感谢我的母亲,她通过她的同事找了几份文革前高考好像历史的卷子,让我来复习做。当时人家那个卷子好像还特别珍贵,不让拿出来,是我跑到人家有卷子那个家里头,在人家家里头跟他孩子一块儿复习。所以,家长可能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因为对他们来讲,不像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照顾的跟超级保姆一样,我们那个时候真的一切都顺其自然。

  主持人:您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插队两年没有丢掉文化课,一直在复习?

  刘学红:没有,当时不叫考大学,推荐,跟文化课水平也没有什么关系,当时没有说要一直读书什么的。我现在回顾一下,为什么认为当时的考题比较简单能够考上,我觉得可能跟我的同龄人相比我的经历可能有点特殊。因为我的同龄人可能在“文革”当中都多多少少被耽误了,比如文革刚开始有两三年是不上课的,全国都不上课。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我父亲在部队里头,是铁道兵,我们也是在部队办的一个子弟小学里上学,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一直没有中断。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我们那个学校外边跟军营一样,平常不让出去的,栅栏外边看到四、五十个人扛着棍、铁锹、铁棒子雄赳赳、气昂昂打武斗,我们星期六、星期天去就看到展示的血衣,两派打得血淋淋的。但是我们学校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因为都是孩子,下午睡午觉,老师管着。冬天时间比较短,老师每天中午把学生圈在教室里,派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每天借一批书,中午老师领着看书。所以,整个我的学习一直没有中断。上了初中以后又赶上邓小平第一次出来恢复工作,整顿教育,这样我们就得以从初中直接升入高中,原来我的上一级,上高中跟现在一样也是要考试的,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上高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上,其他人可能就进工厂了,我们这一批也幸运地全部都直升高中。

  主持人:所以您的基础特别好。

  刘学红:虽然也有一些耽误,比如当时的教材比较简单,不像现在那么系统、那么深,但是它整个这个学习过程是没有中断的。

  主持人:您当年高考得了99分,相当于满分。

  刘学红:不是,是作文(笑)。

  主持人:您的高考作文得了99分,相当于是满分了,而且登在了《人民日报》上,还记得当时写的什么题目吗?

  刘学红:当时就写的插队的生活。因为学习生活没法写,已经过去两年,另外也没什么可写了。最直接感受最深、最有体会就是将近两年的插队生活。而且正好这一年赶上76年10月是粉碎“四人帮”,正好77年10月等于恢复高考,我几乎写了从76年的10月到77年10月一年里我在农村插队时的生活感受。

  主持人:文章里面还有对您文章的一个点评,说您写得非常好,不是写一天、一个月的变化,而是写了完整一年的变化。

  刘学红:我的作文写得比较扣题,从现在的判分标准来看。

  主持人:厚瀚呢?一直学习都比较好吗?

  黄厚瀚:原来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我刚到高中的时候,应该说在我们全市排到800名左右,我们市的中考成绩,我是我们学校的154名。当时说起来也挺惭愧的,我中考语文和英语都没有及格,我记得高中英语很多次没有及格,高二的下学期我的英语才第一次及格,以前都是30、40多分,都是这么考的。

  主持人:怎么会呢?这个分数离高考的状元距离好像很远,您怎么这么快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好的时间呢?

  黄厚瀚:我还是相信那句话勤能补拙,毕竟在农村我们的教育条件可能就和刘老师那个时候的条件都一样,连老师讲英语都讲不准,别说教我们怎么学英语。所以,我的英语基础还是很差的。但是到高中之后,我还是努力,因为学英语就是靠努力,靠持之以恒,不是像数学你有天分,你可能逻辑思维能力强一点,可能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就很有起色,但英语就是要一年、两年,你要坚持每年去学。应该说从我高二下学期到我复读的第一年里面,这段时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我的英语才能得到飞跃。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6,3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