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老外在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6:43 《人物》杂志

  □文/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1995年6月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以醒目的封面文章“THEDEATHOFHONGKONG”(香港之 死),预言着香港回归后的暗淡前景。

  1997年回归前夕,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香港回归持悲观态度,很多香港人为此焦虑不安。

  2007年7月1日,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这颗“东方之珠”不仅没有死去,而且大放异彩。

  最新出版的一期《时代》(亚洲版)发表封面文章,以整整25页的篇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预言错误,称 香港在回归中国10年后比从前更有活力,香港的未来与中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此同时,美国《纽约时报》也指出,英国统 治香港的遗迹将要消失,而无人对此感到悲哀。

  10年过去了,那些生活工作在香港的“老外”们很乐意告诉我们,他们眼中的10年,他们眼前的香港。

  

  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

  回归十载更具优势

  “自1997年7月1日起,香港就一直恪守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制度和 生活方式不变,这是香港回归后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Bradley)在接受 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我20年前就曾到香港工作过,”柏圣文笑称自己早已把这里当作安居乐业之地。他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香港的 “不变”——回归10年,繁华不改。“香港繁荣的经济、兴旺的股市、自由的言论、有效率的政府……我们看到的这些优势 都没有变。”在柏圣文港岛南湾的官邸里,谈起香港这10年,这位“老香港”感慨万分。

  柏圣文认为,香港回归后取得了巨大成功。1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香港不仅优势不减,而且还随着中国内地的飞速 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新优势,营商环境更胜从前;香港与内地融合,成为世界最活跃的新兴经济体。

  英国政府向其国会提交的最新一期香港半年报告书的总结部分称:“一国两制”在香港整体上运作良好,而联合声明 及基本法所承诺的权利及自由也继续得到维护。对此,柏圣文肯定地说,“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良好。“事实上,对‘一国 两制’在港运作的肯定和类似的评价,出现在199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半年报告中。”他特别强调这一点。

  “我认为,下一个10年,香港会持续平稳发展。不难想像,香港不仅仅是中国的香港,而且将继续扮演国际金融中 心的角色。得益于亚洲的兴旺、中国的腾飞,香港的国际枢纽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香港作为外资通往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跨国公司把总部设 在香港,利用香港提供的便利,英国商界很容易通过香港在中国内地寻找商机,”这位英国的总领事声情并茂侃侃而谈,举手 投足间流露出对香港的赞赏之情。

  3年前来港履新的柏圣文,1980年牛津大学毕业,在上海复旦大学修读一年,后进入英国外交部,1988年至 1993年间借调到香港出任政府副政治顾问,来港履新前在北京工作。柏圣文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曾以“旅行者”身份游 遍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英国对香港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永远结束。柏圣文认为,英国和香港如今是一种成功而积极的关系。“ 殖民地时代早已过去,香港已变成沟通英国和中国关系的重要桥梁,香港的成功发展是中英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评价说 ,“现时中英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

  香港约有350万名英国护照持有人,目前香港和英国间的贸易较1987年大幅增加4倍;在港英商雇用25万人 ,约占香港一成的工作人口。“英国与香港现在是亲密的合作伙伴,除了贸易往来以外,求学、旅游、文化交流等往来也持续 发展。”柏圣文欣慰地说道。

  作为总领事,柏圣文表示,他将努力推进英国与香港特区在经济、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将鼓励更 多的英国公司来港投资,以香港为跳板开拓中国内地市场。同时,也会助香港企业在英国的投资“一臂之力”。

  

  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郭明瀚:香港的表现远远超出了预期。

  “回顾过去的10年,美国相信‘一国两制’是成功的。《基本法》承诺的保持香港高度自治、维持其独特的经济、 司法和社会制度大体上得到实现。”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郭明瀚从美国视角畅谈对香港回归10周年的观察和感受。

  于2005年8月出任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的郭明瀚,被誉为“欧洲通”,是公使衔外交官,曾任美国驻联合国 大使及副常任代表。

  说起对香港10年来最深的感受,郭明瀚有感而发:97回归前,一些国际传媒对于香港的前途出现了悲观的预测, 1995年6月出版的《财富》杂志封面标题是《香港之死》。而《时代》杂志今年近期出版的一期的封面主题是“香港的未 来”。12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来看当年那本杂志的封面,不禁为这种强烈对比而感叹:“香港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比任何人预期的都好。”

  “虽然早期有些疑惑和遇到过一些可以预测的困难,‘一国两制’在香港还是行之有效的。在我的心中,从未质疑过 香港的‘一国两制’将继续成功。”郭明瀚强调,“我们对香港过去10年的发展,评价是正面的,对香港未来10年是乐观 的。”

  郭明瀚认为,主权回归中国10年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加强。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中央政 府多年来的实际行动支持。诸如“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引进内地游客到港自由行、增加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等,都将继 续成为香港未来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特别指出,美国传统基金连续13年将香港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日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在评估竞争力 、国际化和金融方面,将香港列为2006年世界50强之首。这些,都让美国“有很好的理由这么乐观”。

  谈到美港关系时,郭明瀚称“美国是香港的朋友,美国对香港的未来抱有巨大的希望。”他说,香港的成功对于美国 来说利益攸关。作为亚洲的国际城市,香港是美国第15大出口市场,有6万名美国公民在这里生活,每年有100多万美国 游客来此地游览,1200家美国公司在此地设立区域分公司,雇用香港劳动力达10%,美国在香港的直接投资达380亿 美元。

  香港是郭明瀚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个亚洲城市,他称自己是“带着新鲜眼光的新来者”。郭明瀚眼中的香港“是一个开 放、充满生气和高度发达、成熟的社会”。除了高度肯定香港在经济上的成功,他还称赞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城市,遵 守法制、奉行自由公正的市场原则,允许自由商业活动,尊重人权和包括宗教在内的个人自由。

  在郭明瀚看来,香港政治体制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公民事务。他认为香港市民已经做好准备,并且“香港 市民应该根据《基本法》去决定普选的范围和达至普选的步伐。”

  “在美国看来,香港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郭明瀚对香港的发展寄予着很大的期望。

  加拿大驻香港总领事谢鉴波:

  “一国两制”的实践相当成功

  “10年经验证明,‘一国两制’的实践相当成功。香港和中国内地都获益,经济上实现了互惠互利。”加拿大驻香 港总领事谢鉴波(GerryCampbell)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自2004年起任驻港总领事的谢鉴波,言谈谦和,其妻为港人。说起九七回归以前,他坦言,国际社会曾对“一国 两制”这个独特的概念“有过怀疑”。不确定香港的未来是否能真正实现《基本法》所承诺的“高度自治”。

  10年后的今天,在谢鉴波看来,“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香港既与中国内地加快融合,又 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保持着为西方所熟悉的营商模式、完善的法制、高透明度而规范的股票市场,这些无疑增加了投资者 的信心。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香港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受欢迎的新股集资上市地点,成为外国与中国内地做生 意的平台。”

  谢鉴波认为,香港的确实现了“高度自治”。他说:“我曾与许多廉政公署的高级行政人员讨论这一问题。大家一致 认为,这10年‘港人治港’的程度比任何时候都高。”

  《基本法》中规定,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普选。“这将是港人要解决的问题”,谢鉴波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将由港人来实现”。他表明“要各方都达成共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对于加拿大或任何地方,都同样 有难度。”

  谈到10年感受最深刻的变化,谢鉴波认为有三。首先,“有中国内地高增长的经济带动,香港的经济实力前所未有 的强劲,吸引更多外商营商和投资。”

  其次,污染严重了。“1979年,我第一次来港,当时万里晴空。环境保护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说到这儿,谢鉴 波表情严肃。

  但是当说到变化之三,他脸上重新绽放了笑容。“香港更加国际化了。”他说,香港已跻身到伦敦、纽约等为数不多 的国际都市的队列中。回归前,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活跃于香港,而今法国、德国、瑞典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也随处 可见。除了金融服务业以外,高端时尚产品、时装等其他行业也欣欣向荣。

  谢鉴波犹忆回归前一段时间,香港曾笼罩着一些对未来的“不确定”气氛。1994年有4万港人移民加国。白驹过 隙,近年来,港人回流者众。

  因此他指出,居民在大洋两岸的流动,使两地产生了密切的联系,随之而来的是更密切的经济合作。香港现有25万 持加拿大户籍的居民,60%的港人有加拿大亲属。往返港加的航班,每天总是客满的。“这种密切联系,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绝无仅有。”他强调。

  “这个庞大的网络,为加拿大企业在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人脉、资金、技术和种种机会。尤其是通过香港到中国内地做 生意,变得更容易了。”

  目前,有160家加拿大公司在香港设立公司或者分支机构。香港是加拿大的第八大投资对象,投资额逾170亿港 元,谢鉴波感叹道:“这对于只有700万人的香港,是一笔大数目!我们对香港的前景有信心。”

  

  韩国驻香港总领事石东演:

  香港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香港人的不懈努力、特区政府的高效运作,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力量凝聚起来造就了今天香港的成功。 ”韩国驻香港总领事石东演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

  踏入回归第10年,石东演为今日繁荣的香港感叹道:“这是多么高效运转的社会啊!香港人高效、守时,不轻易浪 费时间。来港不足两个月,我已经感受到被一种活跃而自由的气氛包围着——自由的言论、友好的态度。”

  “这是一个和谐而有趣的地方。购物、打高尔夫、接收各种各样的讯息、会见朋友……我十分享受这里的生活。”石 东演在言谈中流露出他对香港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出游海外的石东演在香港转机,此经历让他念念不忘。今年 3月,他在香港“新官上任”,终于与此地“再续前缘”。

  石东演认为,10年来,香港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都没有改变,繁荣的光彩没有褪色。

  石东演特别提到,香港的人力资源优势及国际化经验使之在中国其他城市中脱颖而出,并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之势。 透明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法制,国际语言环境等优势,都将让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石东演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也持乐观态度。他进一步强调:“可以说,香港人的未来是无忧的。”他认为,中国的高增 长无疑给香港带来“无限机会”,相比纽约、伦敦、东京等竞争对手,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与中国内地的天然接近性。因 此,在他眼中,“香港所面对的问题,只是一些小考验而已,如环境污染的改善。”

  石东演高兴地对记者表示,韩国与香港的经济联系近年更为紧密,两地民众的交流也更为频繁。2006年进出口贸 易额为211亿美元,韩国在香港的累计投资额达43亿美元左右,使香港成为韩国的第五大投资对象,目前在港韩资公司有 650家。

  石东演说,现时约有8000名韩国人居住在香港,去年到港的韩国旅客超过72万人次。“香港不单是一个自由和 充满活力的城市,亦是购物和美食天堂,而且地理上与韩国十分接近。香港也是一个既热闹又安全的观光地,夜景也很闻名。 所以,韩国人特别喜欢来香港旅游,尤其在冬天,这里的天气温暖,很受韩国人欢迎。”

  随着“韩流”盛行,韩国电视剧、歌曲、服饰在香港的流行文化中炙手可热。上个月,在韩国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下 ,一群香港韩迷成立了“港韩好友会”。“正值香港回归10周年,希望‘港韩好友会’的成立,对巩固港韩、中韩的友谊发 挥积极的作用。未来我们还会有一连串的活动介绍韩国的传统文化。”石东演对记者表示。

  石东演十分热衷于中国文化,他告诉记者,他曾与一位越南的高官畅谈《三国演义》长达两个小时。他认为,中韩两 国关系源远流长,仿佛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感,两国人民有许多共同之处,历史上也有许多共同点。

  石东演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韩国人的严谨与温文尔雅。好客的他近日在官邸宴请了70位香港各界的朋友, 他表示自己“迫不及待要更深入地了解和发掘香港这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菲律宾驻港总领事雅莉恩·韦信:

  香港没有让人失望

  “10年间,香港经历了很多变化。最让我难忘的是,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SARS等考验,香港屹立不倒。 比起回归以前,整体上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在经济上尤为显著。”菲律宾驻港总领事雅莉恩·韦信(Alejandrin oA.Vicente)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我们看到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这有赖于‘一国两制’的顺利落实。”2006年2月到港任职的韦信指出。

  韦信犹记10年前香港回归那天,“那个时候,国际社会对于香港的未来存有疑虑,不知道香港以后会怎么样。当然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香港的未来充满希望。我就是其中之一。10年过去了,香港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在香港人家庭当家佣的外籍妇女,以菲律宾女性占大多数,因此港人习惯笼统地称这些外籍家佣为“宾妹”。谈到占 领香港家佣市场“大半边天”的“宾妹”,韦信说,与10年前相比,在港菲佣的数字大幅上升。虽然SARS期间,大批菲 佣不得不回到菲律宾,可是很快,她们又再次到香港。

  “她们照顾婴幼儿,护理老弱病人,料理家务,让香港人有更多时间花在事业上,因此,菲佣对香港的经济也是有所 贡献的。”韦信对此很欣慰地说。

  每逢节假日,在香港皇后像广场、大会堂、维多利亚公园等空旷地带,聚会的菲律宾女佣们,成为香港街头一道蔚为 壮观的风景线,她们席地坐卧,聚餐、聊天、共叙乡情。

  “也许我们有种乐观的天性。我相信,在香港工作的菲佣们是快乐的。不然,她们怎么会长时间留在这里呢?”韦信 笑着说道。

  韦信看来,香港是东盟十分重要的伙伴,是东盟各国产品出口到中国的重要门户。他说:“10年来,菲律宾和香港 的关系一直保持友好。许多人不知道,目前在港的13万菲律宾人中,除了家佣以外,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不同领域,也都 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还有许多人在企业担任行政工作。此外,香港不乏菲律宾音乐表演家,在酒店、餐厅驻场,当中一些菲律 宾的乐队成员,还在香港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代。”

  在赴香港就职前,韦信曾被派驻美国、泰国、西班牙等国家。他对记者赞叹道:“香港非常有活力!跟其他国际大都 市一样,很有魅力。在这里一切都很便利。”

  不过,韦信风趣地说,香港什么都好,就是甚难找到他爱吃的一种杨梅,还因此闹过笑话:“每次香港人都很友好地 跟我介绍草莓。”韦信说完哈哈大笑。原来,自从多年前到广西桂林旅游后,他就对那里的杨梅念念不忘。

  临别时韦信强调说“我相信,未来的香港,无疑会进一步与中国内地融合,并将继续成为亚太重要的经济枢纽,保持 国际化的特色,继续在科技、设计、时尚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香港英国商会行政董事夏伟邦:

  香港是诱人的营商宝地

  英国是香港第二大的欧洲投资国家,英资在港的总投资额约为40亿英镑。香港也是英国第二大的亚洲市场。在港英 商如何看香港的投资创业环境及前景?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香港英商会行政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Ham merbeck)谈了他的感受。

  夏伟邦在香港生活了15年,曾担任英国驻港部队的副司令。他高度肯定了当今香港的营商环境——回归10年,香 港作为营商宝地的种种优势没有改变,“非常有吸引力。”

  夏伟邦说:“香港一方面正加速融入内地,一方面继续保持自身的各种优势,包括完善的法制、通讯和言论的自由、 税率低且税制简单、廉洁的政府,再加上CEPA带来的种种优惠,以及在港人民币业务的逐步开放,简直是如虎添翼。这将 吸引更多资金,让香港在全球的金融中心中脱颖而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香港都将是诱人的营商宝地。”

  夏伟邦强调,香港与伦敦、纽约在法制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资环境友好,对年轻人的创业 很有利,是吸引年轻企业家的好地方,也是他们未来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的跳板。

  夏伟邦介绍,香港英商会成立20年,会员数目超过1000,并仍在持续增加。英资企业雇用了香港1/10的劳 动人口,且约有49家英资企业设其地区总部在香港。

  说起英商在港的投资,夏伟邦引以为豪:“英国在香港的大型投资比比皆是。看那正在建筑中的港岛东中心——70 多层的摩天大楼。再看,繁荣的中环,林立着交易广场、置地广场、太子大厦、历山大厦等英商的巨大投资,这些都是港英长 期合作、互信的成果。”

  谈到港英贸易10年来的变化,夏伟邦说,港英当今的贸易之大前所未有。他把现今的中国内地、香港、英国三方的 关系描绘成一种“长久而融合的三角关系”。他相信,只要三方利用各自的优势,三方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彼此之间的 贸易、服务和投资往来,这种关系就可以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夏伟邦指出,香港在中英贸易往来中的角色有所改变。过去,香港扮演的是一个“平台”角色;而今,香港更多是扮 演一个“融合、沟通”角色,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并且范围更大,从金融服务到各种专业服务。香港无疑是外商对华投资 的天然门户。

  他举例说,港英有很多直接的贸易活动,同时,中英通过香港也有很多贸易往来。当中,超过14%至18%的英国 货品,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

  夏伟邦认为,当中国内地许多城市正在努力走向国际化,香港面临的一个挑战,恰恰是如何保持已有的国际化特色。 “对香港的前景,我相当乐观。”

  香港美国商会会长梅三乐:

  香港经济前景万丈光芒

  香港美国商会是香港最大的外国商会,会员近两千;美国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公司数目最多,有近300家。香港 回归第10载,美企如何看香港的营商环境和前景?美国商会会长梅三乐(JackMaisano)做出了解答。

  “10年间,无论是美国对香港的投资额、还是在港设地区总部、办事处的公司数量、规模都在大大增加。最近4年 则尤为显著。目前,在港美资公司有1200家左右。”

  梅三乐提到该商会最新的《商业展望调查》时表示:“高达98%的绝大多数会员公司表示对香港整体的营商环境感 到满意。他们的信心不仅限于当前,而是持续到未来几年。”

  “香港的地理位置、国际通信网络、自由港地位、扎实的基础设施及资金自由流通、简单税制等优点,都被美国商会 的会员公司、乃至国际商界视为主要优势。”

  梅三乐认为,长期以来,港府坚守“小政府”的理念,为维持经济自由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在保持公平竞争的同 时,给予高度的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为商业机构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香港从金融风暴复苏 后取得今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梅三乐对香港的长远前景充满信心,主要“有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作为原动力”,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正 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中国内地持续兴旺,同时也带旺了香港。”他还说:“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给香港带来了源源不断 的机会。现在的香港,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是前所未有的。”

  梅三乐在港居留25年,自2005年3月出任香港美国商会会长,此前,他先后从事新闻及出版事业,曾担任纽约 华美协进社社长。

  “香港是高效率的社会,一个多元化的平台,给海外投资者提供了人力资源、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无疑是美企 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最佳门户。”梅三乐说道。

  “去年,香港初次招股集资额(IPO)超越了纽约,位列全球第二。香港要保持这个地位,应该继续吸引更多内地 企业来香港上市,成为它们走向国际的一个桥梁。”

  梅三乐认为,香港甚至可以打造成一个国际教育中心,发展大型的国际学校,让全世界“未来的花朵”都在这里接受 教育,他补充说,“如果空气污染问题得以解决,这将指日可待。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助于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港。”

  “香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与内地融合,例如,和珠三角4000万人的‘大融合’”。他指出“若在人 力资源、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这将让香港更加综合、强大。”

  梅三乐

幽默而健谈,他脱口而出对于香港的喜爱之处,从港岛东的高尔夫球场,到港岛西大屿山的日出,从港岛南海 滩的日落,再到兰桂坊的夜色,如数家珍。

  “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取代香港的角色。”梅三乐相信香港的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万丈光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